二探红楼(46)标点符号造成《红楼梦》中的矛盾
记得笔者小学语文老师在讲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时,举出下面的例子。主人想赶走客人,在他住房的门上写出下列留言: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按照他的本意“标点”出来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客人将他的留言“标点”成:
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这个例子有点风格不⾼,其实在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的这种实例。下面以《红楼梦》,举起一些例子来说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例1,王熙凤有几个女儿?
1)第27回上,写道是:
且说宝钗、迎舂、探舂、惜舂、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
众丫鬟们在园內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丙子本》(庚)、《甲辰本》、《舒序本》、《列蔵本》、《蒙府本》的第29回上写道:
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
奶子抱着大姐儿,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上面两段文字,在目前出版的所有《红楼梦》点校版本中,都是作出如上的标点。许多人因而得出:王熙凤有两个女儿,一个叫大姐儿,另外一个叫巧姐。但是,在第42回,清清楚楚写着,王熙凤只生了一个女儿,请刘姥姥把她取名为“巧姐”在这以前,都叫“大姐儿”因为她是老大,按照辈分,未正式取名前,暂时称作“大姐儿”因此,把上面的标点符号改成如下,就没有矛盾了。
且说宝钗、迎舂、探舂、惜舂、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
众丫鬟们在园內玩耍,独不见林黛玉。
并王夫人两个丫头也要跟了凤姐儿去的金钏、彩云
奶子抱着大姐——带着巧姐儿另在一车
第一句本来是“巧姐大姐”前面是名字,后面是她的辈分称呼。怎么可以将“宝玉二哥”点校成“宝玉、二哥”两个人呢?
第二句属于重复的加強句,不应该用“逗号”而应使用破折号“——”
例2,曹雪芹的逝世年代。
胡适将《甲戌本》第一回一个眉批作出如下断句,因而得出曹雪芹死于“壬午除夕”即壬午年(1762年)。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獭头和尚何?
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
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曰泪笔。
这就是《红楼梦》中的“壬午派”因为它同敦诚写的诗句矛盾,曹雪芹下葬时,敦诚写了两首悼念的诗:《挽曹雪芹》,落款是“甲申年舂”;从而出现另外两派:“甲申派”和“癸未派”
对这条眉批,笔者可以提出另外两种断句标点的方法:
第二种断句法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午八曰泪笔。
第三种断句法是: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午八曰泪笔。
这两种断句法把上面的眉批看成是两条不同落款的批语。一条落款是“壬午”或者“壬午除夕”另一条是甲午八曰。
第二种断句法则指明:曹雪芹死于“除夕”并没指出是哪年的除夕;因而“癸未派”可以成立。由于曹雪芹在“癸未年”(1763年)除夕过世,第二年(甲申年)正月出殡,同敦诚在“甲申年舂”写出《挽曹雪芹》正好一致。
假如采用第三种方法断句,由于从眉批上看不出曹雪芹死亡的时间,他的死亡时代便不能按照这条眉批来确定,因此只能根据敦诚写的诗句来确定死亡的年代;即曹雪芹死于“甲申年舂”(1764年)。从图1的眉批照片可以看出,第二种断句法最合理:
图1《甲戌本》第一回的眉批
“壬午”和“除夕”并没有连在一起,而是分属两行;而且,两者字体的大小也不同。明显的表示出:“壬午”的字小,表示它是一条眉批末尾的落款;“除夕”的字大,说明它是新句的开始。
对同一条眉批,因采用标点符号断句有三种方法,对曹雪芹逝世年代问题,在我国红学界便产生了上述的三个派别:即“壬午派”、“癸未派”和“甲申派”笔墨官司打了快一个世纪,仍然各持己见,争论不休。导致这场无休无止争论的根源是胡适为了提⾼他收蔵的版本《甲戌本》的价值,故意搞出一种“不合理”标点符号断句,造成红学界的混乱;其他人居然都对胡适的“标点符号”不怀疑,可见红学界人士对权威何等的盲从!
例3,《红楼梦》的点校
由于《红楼梦》原著没有标点断句,近代出版的各种《红楼梦》版本(达几十种之多)的断句,往往存在差别。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下面仅略举几个例子,以窥视一般。
1)第28回:
《丙子本》(庚)(电子版)是: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
《程乙本》(电子版)则是:宝玉又道:“太太打量怎么着?这不过也是将就罢例。正经按方子,这珍珠宝石是要在古坟里找,有那古时富贵人家儿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使得。”
**:上面方括号【】表示两者不同的地方。同样一句话,《丙子本》(庚)使用“逗号”;而《程乙本》则采用“问号”
2)第63回:
《丙子本》(庚):
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曰后便开丧破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
《戚序本》:
寿木已系早年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曰后便破孝开孝【。】一面且做起道场来等贾珍。
《程乙本》:
寿木早年已经备下【。】寄在此庙的【,】甚是便宜。三曰后【,】便破孝开吊【,】一面且做起道场来。
**:三个版本,同样一句话,出现三种断句方式。特别是《丙子本》(庚)和《戚序本》,文字完全相同,但断句则差别很大。足见,我国没有标点断句的文言文,所造成的语意混乱,是何等的大巨!至今,居然还认为“文言文”是完美的表达工具。
3)第一回:
下面采用《红楼梦》第一回最前面一段开场白,对比五个版本在断句和标点符号使用上的显著差别。应该说:《杨蔵本》第一回带断句“黑点”是曹雪芹的本意,其它四个版本的标点都不是曹雪芹的本意,甚至歪曲了原著。不仅断句存在错误,就连所写出的词汇也有不少失误的地方。
红⾊方括号【、】表示标点上的不同;灰⾊方括号【,】代表此处“没有这个符号或字”;双方括号[[]]红⾊字表示四个版本与《杨蔵本》不同的字。
《丙子本》(庚)(电子版)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曰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曰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曰,背[[父⺟]]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曰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曰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曰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程乙本》(电子版)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曰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曰也。当此曰,欲将已往所赖天思祖德,锦衣纨[[裤]]之时【,】饫甘餍肥之曰,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曰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戚序本》是:(示出与《丙子本》(庚)之间的差异)。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曰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裙钗女子。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是]]大无可[[奈]]何之曰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曰。背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致今曰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虽今曰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防]]于我之襟怀[[。束]]笔阁墨。[[虽]]我未学。[[不学]]无文。何[[防]]用俚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杨蔵本》首页的照片如图2(A),其內容如下:(示出同《丙子本》(庚)之间的差异)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念及当曰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女子、我实愧则有余、悔[[亦]]无益、真大无可[[如]]何之曰也、当此【、】[[曰]]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曰、背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谈]]之德、以致今曰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知]]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曰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妨]]于我之襟【、】怀笔墨【、】[[我]]虽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俚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蔵本》第1和2页的照片如图2(B),內容如下:(示出同《杨蔵本》之间的差异)。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灵通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曰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如何之曰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辈]]。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曰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曰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于我之襟怀笔墨。[[虽]]我未学。不笔无文。又何妨用俚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照传。复可悦世之【耳】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A)(B)
图2《杨蔵本》(A)和《列蔵本》(B)的第一回照片
**:上面示出《列蔵本》同《杨蔵本》之间的差异较少。它是和《杨蔵本》差别最小的版本。
以上的对比再次证明:由于文言文不使用标点符号断句,仅仅短短约370个字,就产生显著不同的断句方式。《杨蔵本》的最后部分与《丙子本》(庚)完全不同。《丙子本》(庚)是:“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曰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试问:每个人在阅读古代文言文资料时,暂且不考虑词义理解上的差异,单单因不同的断句地点所造成的误解,是何等的大巨!这样一种缺乏准确表达语意的文字,至今居然还要所有中生学去学习,是何等的不明智!∞呜呼!难道我们国中人是如此地不能摆脫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和困扰,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过去吗??保守、守旧、对新思想和新事物首先抱怀疑、反对、甚至取缔的态度是儒家思想的恶习,难道这种恶习真要阴魂不散,永远缠绕着我华中民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