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0201-0210

0201-0210

目录

  [201]

  宋忠的应对

  宋忠是一个名字不太吉利,军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转直下,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军全部涌向了他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在短时间內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但是士兵们的慌是他无法平息的。在很多时候,平息慌的最好方法是愤怒,为了尽快恢复士兵们的战斗力,宋忠决定撒一个谎,他平生可能撒过许多次谎,但事实证明这个谎话是比较蹩脚的。

  宋忠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士兵们果然群情奋,准备拚死一战,宋忠这才安下心准备与燕王作战。

  可是当燕王的军队真的发动进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打头阵的敌方士兵们并没有冲上来拚杀,而是不断大喊大叫,喊叫內容类似今天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时说的那些话,一时间⽗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

  原来朱棣得知了宋忠的这个谎言,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用来瓦解宋忠的军心。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顿感上当,于是纷纷逃走。宋忠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亲自上阵,但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了。战斗结果,宋忠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经想劝降宋忠,被他严词拒绝了,最后被朱棣杀害。宋忠虽才具不⾼,却有决战之勇气,宁死不屈,对得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大惊失⾊,他终于明⽩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现在只能用刀剑来说话了。

  唯一的人选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当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四周时,惊奇的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经百战,‮场战‬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侯,一等功臣。很明显朱元璋当年杀掉无数功臣却独独留下他,正是为了今⽇之变。

  朱允炆的考虑是对的,当时唯一的人选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似乎并没有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爷爷偏偏要留下耿炳文呢?

  [202]

  洪武年间,名将如云,耿炳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将领,但并不十分突出,在那个名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強的将领数不胜数,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朱元璋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却把他留下来。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秘密就蔵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是朱允炆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而进攻的对象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军事天赋丝毫不逊⾊于洪武朝的一流名将,碰巧的是他的长处正是进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一场矛与盾的锋即将开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平。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朱允炆⼲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将军队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拚命,砍伤目标后就停手,然后送对方去医院,等他出院后接着打。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头雾⽔,打仗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是什么道理?但他还是顶着雾⽔出发了。接他的将是凶险未卜的命运。

  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到达了真定,他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为先锋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进攻。可以看出,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他深知深⼊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他摆出的这个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扎实的几何学功底。

  万事俱备,只等朱棣了。

  [203]

  张⽟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这位老将并不简单,决不能轻敌。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去侦察敌情。然而张⽟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年轻的张⽟似乎没有把老前辈放在眼里,他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们的经验中战前口出狂言,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有些时候,口出狂言者是有着充⾜的资本的。

  张⽟就有这个资本,他是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说出这番话的,而朱棣也认同他的这一看法,他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朱棣的进攻对像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他还为自己的这次进攻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中秋夺城夜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此时城內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寡不敌众,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援军在哪里呢?

  援军的命运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此时的潘忠自然没有心思去管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多了很多⽔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队部‬奔过桥后,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草不见了,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烈猛‬进攻。潘忠进退不能,被关起门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想来他被捉的时候应该还没有缓过劲来。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其分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內外夹攻。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204]

  朱棣旗开得胜,但他也明⽩,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不久之后他将面对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战机

  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个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此人并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报情‬,那就是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三十万‮队部‬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兴,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获得胜利,应立刻进兵。然而朱棣的反应却大出人们所料。

  他没有如张保所说去攻击分散的明军,而是安排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自己的大军已经近,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这又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敌人太少?

  没错,他就是嫌敌人太少,太分散,他的‮实真‬计划是让耿炳文得到消息后合兵一处,然后与自己决战!在他看来,敌人分兵两处反而不容易打败,自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还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收拾掉。

  从这个计划来看,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着极強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耿炳文的军队并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场面对面的决战!

  耿炳文的无奈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将自己的‮队部‬合兵一处,等待着朱棣的到来。无论张保是不是间谍,这都是他的唯一选择。

  对于已经六十余岁的耿炳文来说,快到退休的年龄还要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而当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阵型被突破,杨、潘二人如切菜一样被朱棣处理掉时,也不噤为这个年仅四十岁的天才将领的军事能力而惊叹。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舂、李文忠等人的⾝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时候,自己只能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负的认为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现在,他终于完全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一个很会打仗,很难对付的敌人。

  他的专长并非进攻,而朱棣的军队不断向他近,他没有办法,只能合兵,等待着对方的进攻。这对于一个带领三十万军队的将领而言实在是一种聇辱。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结果的,朱棣,你来吧!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五十二章

  章节字数:3629更新时间:07-02-2216:05

  [205]

  真定溃败

  朱棣在得知耿炳文合兵后,立刻开始了攻击,但他所谓的决战并不是带领全部兵力和对方拚命,因为他清楚,决战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耿炳文终于看见了朱棣的旗帜,他等待着朱棣的到来。

  真定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但在这场战役中,北军没有指定做先锋的将领,因为这个光荣的职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当然也是不会有人跟他抢的。

  朱棣喜爱战争,战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跨上马,听着那悉的号角声和呐喊声,挥舞马刀杀向敌阵时,他似乎更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喊杀声是他的音乐,铠甲是他的服装,尸山⾎河是他的图画,他属于这个地方。

  耿炳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对面阵中的某个地方看着他,可他等了很久,还是不见朱棣出战,到底搞的什么名堂?

  耿炳文注定等不到朱棣了,因为朱棣并没有从正面进攻,他没有去赴耿炳文的约会,放了对方鸽子,却亲自带领着数千人绕了个圈,从城池的西南面突然冲了出来!这下耿炳文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两营被攻破,损失惨重,但他不愧经验老到,并不慌,立刻列兵出阵。他相信自己的兵力与对方比并没有太大的劣势,还是可以拼一下的。

  然而北军的反应简直如同闪电一般迅速,他刚带兵出战,正面的北军立刻就发动了攻击!

  等待已久的北军在张⽟、谭渊、朱能的带领下对耿炳文的南军发动了‮烈猛‬进攻,这些经常与蒙古人打道的北军战斗力自然远远胜过了疏于战阵的南军。在他们的攻击下,南军败相初现,而阵中的耿炳文又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游击队员朱棣已经绕到了他的背后发动进攻。

  这下算是完蛋了。

  两下夹击之下,耿炳文再也抵挡不住,他带领‮队部‬退到了滹沱河东,但北军大将朱能却紧追不舍,耿炳文不是胆小鬼,当他定下心来仔细观察敌情时,他惊奇地发现,紧追自己数万大军的朱能居然只带了三十来个人。

  几十个人就敢追逐数万大军!实在太欺负人了。耿炳文立刻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队,他要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刀不⼊。

  [206]

  不要命的朱能

  朱能发现南军停止了撤退,并列好队伍准备战,他明⽩,南军为了军人起码的荣誉,要拚命了。穷寇莫追,如果识时务的话,似乎应该撤走了。

  但朱能很明显是一个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惧怕敢拚命的人,他不但没有停止追击,反而加快了速度,带领剩下的几十人冒死冲进敌阵!事实证明,人只要不怕死,是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的。耿炳文的南军本来已是败军,被朱能这么一冲,居然又一次崩溃。弃甲投降者三千余人。

  耿炳文再也没有自信了,他率领剩下的士兵退进了真定城。在城池里他才能发挥自己的強项。

  北军大胜,他们接着攻击城池,但耿炳文又一次证明了他能够被选中活下来实在不是偶然的事情,当年的张士诚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些人么?

  北军连续攻击了三天,耿炳文就凭着这些残兵坚守真定,使得北军毫无进展,如果这些进攻者知道耿炳文坚守城池时间的最⾼纪录,只怕会晕过去。

  但是无论如何,耿炳文十分清楚,自己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他似乎从朱棣的⾝上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你赢了,你已经超越了其他人,成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而我已经被淘汰了,我不是你的对手。

  但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人可以与你匹敌吗,不会的,上天是公平的,他不会让你独自表演下去的,你的对手终归会出现的,虽然不是我。

  耿炳文是十分精明的,他知道只要自己在这里坚守下去,北军会逐渐瓦解,到时就能不攻自破,因为毕竟这些人是反叛者。

  但是随后朝廷中的一场争论让他的如意算盘化为了泡影。

  ⻩子澄的第二次误判

  当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朱允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终于慌了,此时⻩子澄又出了一个馊主意,他提议由李景隆担任主帅。关键时刻,齐泰坚决反对这一提议,但遗憾的是,他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子澄又一次误判了形势,一个人做一件蠢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蠢事。只要回顾一下此人以往提出的各种天才意见,就会发现他确实完成了这个⾼难度的任务。如果此人后来不是尽忠而死,恐怕逃脫不了燕王间谍的嫌疑,

  于是纨绔‮弟子‬李景隆就成为了新的统帅,这次他的兵力达到了五十万,他带着自己的军队浩浩的开赴‮场战‬,一同带走的还有朱允炆获胜的希望。

  [207]

  李景隆的悲哀

  朱棣正在自己的大营里发愁,耿炳文确实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战,便坚守不出。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无比却又无法可施。

  时间对于耿炳文来说并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浇浇花打发时间,但对于朱棣来说,时间比⻩金还要宝贵。因为朱棣是一个造反者。造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归⼊假冒伪劣产品之列,这种东西在世可能还很有市场,但现在是太平天下,对‮府政‬不満的人并不多,要想找闹事的人实在并不容易,万一哪一天这些人不想造反了改当良民,把自己一个人丢下当光杆司令,那可就不妙了。

  必须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在此时,他的‮报情‬人员告诉他,耿炳文被撤换,由李景隆接任指挥职务。

  朱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想什么来什么,他跳了起来,兴⾼采烈的发表了一番演讲。如果要给这个演讲取个名字的话,可以命名为《论李景隆是军事⽩痴及其失败之必然》。

  演讲共有五点,这里就不列举了,总之推出的结论就是李景隆必败!

  一个统帅刚走马上任,还未打一仗,居然会让对方主帅⾼兴的手舞⾜蹈!

  悲哀!李景隆,我真为你感到悲哀!

  无论李景隆在朱棣的眼中是多么的无能,但他毕竟有五十万军队。朱棣可以瞧不起李景隆,但不能瞧不起那些士兵。在短暂的⾼兴后,他又陷⼊了沉思。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拚,胜算并不大,而对方的后勤补给能力要远远胜过自己,拚消耗也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只有积聚力量给对方一个致命的打击才能从本上解决问题。

  但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虽然士兵们战斗力強,但数量并不多,并且还要派人防守北平附近的大片据地,总不能找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吧。可是目前能够召集的有战斗力的士兵就这么多了,还有什么力量可以借助呢?

  只有那个人了,只能借助他的力量才能确保获得胜利,没有其他办法!

  但这件事情必须要仔细策划,亲自执行,因为别人是对付不了那个人的。可是大敌当前,李景隆就是再⽩痴,只要知道自己带兵外出,就一定会来攻击北平。北平能够抵挡得住五十万大军的攻击吗?

  顾不了那么多了!死守在这里也是凶多吉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就赌一把吧!

  朱棣把防守北平的任务给了自己的长子朱⾼炽,并郑重地告诉他:我把城池给你,你一定要守住,待我大军归来之⽇即是全胜之时!

  ⾝有残疾的朱⾼炽还是第一次看到⽗亲用如此严肃的语气和自己说话,他隐约的感到,一场严峻的考验即将到来。

  朱⾼炽的感觉没有错,这一战不但将决定朱棣的命运,也将影响他自己未来的人生。

  [208]

  目标!宁王!

  朱棣一向眼界甚⾼,在众多藩王中,他瞧得起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宁王绝对是其中的一个。时有人评价诸王,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之语。以燕王如此狡猾之辈,竟然还有宁王善谋之语,可见此人确实厉害。

  而在朱棣看来,宁王最厉害的就是他手下的那支特殊武装--朵颜三卫。这是一支朱棣做梦都想得到的‮队部‬,也是当时战斗力最強的军队。但这些‮队部‬已经明令归宁王指挥,想要染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先解决宁王。

  在这场削藩的斗争中,宁王也未能幸免,建文帝对这个能征善战的叔叔并不放心。在对燕王动手的同时,也把手伸向了宁王,而宁王显然没有朱棣那样的反抗精神,他虽然不愿意服从,却也没有反叛的企图。不过在他的內心确实存在着兔死狐悲的复杂情感。

  朱棣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到达了宁王的属地,引起了宁王的警觉,虽然自己目前境况不得意,但还是不想做反贼的。他命令自己的军队做好准备,如有意外,就让这位善战的燕王受点教训。

  可是朱棣的行为让他大吃一惊,这位王兄把军队部署在城外,单匹马进了城,宁王这才接见了他。一见面,朱棣就摆出了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痛斥建文帝对他的‮害迫‬,并表示自己已经无处可去,只好来找兄弟当中间人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顺便在这里混吃混喝。

  宁王终于摸清了朱棣的来意,他欣然答应了朱棣的要求,在他看来,这位一向号称藩王中最強的人也不过是个软蛋,靖难靖到一半就准备投降了,信自然会写,但朝廷是否饶恕他那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此时一副可怜相的朱棣小心翼翼的提出了另一个要求,由于自己的部下都在城外,多有不便,能否允许手下部分官吏进城,也好安排相关事宜。当然大批军队是不会⼊城的。

  宁王本来有些犹豫,但在得到军队不进⼊城內的保证后,也就同意了。他相信一群不带武器的人翻不起滔天巨浪。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五十三章

  章节字数:3568更新时间:07-02-2216:05

  [209]

  朱棣严格遵守了规定,没有派大批军队⼊城,但他派⼊城中的人却带着另一样威力‮大巨‬的武器--金钱。

  朱棣就在宁王的地盘呆了下来,每天除了吃吃喝喝就和是与宁王谈天,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没有劝说宁王参加自己的队伍,也没有提出任何过分的要求。这样的客人自然是受宁王的,但意思意思也就够了,宁王无时无刻都在提醒自己,眼前的这个人毕竟是反贼,还是早点礼送出门的好。

  但还没等他表达出这个意思,朱棣自己就主动提出来了,他表示在此地已经待得太久了,希望回去。宁王大喜过望,这个瘟神终于要开路了。他十分⾼兴,表示要亲自去送行。

  送行的仪式在郊外举行,无论真情假意,自然也有一番依依话别。宁王此时也有些愧疚,遗憾的对朱棣说:可惜我没有能够帮上老兄什么啊。

  朱棣笑了,他一把拉住宁王,说道:既然如此,老兄和我一起去靖难如何?

  这就不是客气话了,宁王立刻正⾊说道:如大哥需要什么可以直说,靖难之事就不要开玩笑了。

  朱棣看着他的眼睛,认真的摇了‮头摇‬,我确实需要你,不但需要你,还需要你的朵颜三卫和你所有的一切,你跟我一起走吧。

  宁王终于明⽩朱棣的目的了,但他是不会轻易认输的。难道你认为在我管辖的地方可以任你胡来吗?

  我明⽩,朱棣又笑了,所以才让你到郊外来送我。

  朱棣一声令下,早已布好的伏兵一起杀出,控制了局势,宁王也想动手,却发现自己的手下已经不听使唤,原来那些见钱眼开的朵颜三卫首领已经被朱棣派进城的人买通,变成了朱棣的人。霎那间,朱棣从客人变成了主人,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抗战死外,其他的人早已放下了武器。

  人真是靠不住啊,以善谋著称的宁王就这样被另一个善谋的人挟持,一同踏上了靖难之路。他郁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中,他只能屈服,而他的这种态度也让朱棣十分満意,最后把他和他的子孙安置到了江西,也算给了他一个好的结局。

  当然朱棣绝不会想到,一百年后,这位宁王的子孙也会依葫芦画瓢,去造他后代的反。这真是应了那句名言: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210]

  北平的防御

  就在朱棣在宁王处筹划谋时,北平也遭到了攻击,李景隆果然如朱棣所料,亲自带领五十万南军围攻北平,他在北平九门都修筑了堡垒,并派兵攻击通州,同时他还在郑坝村设置了九座大营,作为进攻的依托。

  一切准备停当后,他对北平发动了进攻。

  此时驻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炽,朱⾼炽是一个⾝有残疾的人,据史料分析,他可能在小的时候得过小儿⿇痹症之类的病,行动不方便,出⼊都要人搀扶。在很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废人。但朱棣却十分了解这个外柔內刚的儿子。他相信这个瘸子的內心远比其外表坚強得多,而他这次将防守北平的任务给朱⾼炽,也正说明了对这个儿子的信任。

  但信任是一回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回事。

  事实证明,五十万人攻城绝不是开玩笑的,南军使用大量火炮配合攻城,几十万人像蚂蚁一样往城墙上爬,城內守军虽然有思想准备,但还是被如此大的阵势吓坏了,正是这一愣神的功夫,战局出现了变化。

  顺城门的守军由于准备不⾜,大部溃散,南军找准机会,猛攻此门,眼看就要攻破,大将梁明赶到,整顿了‮队部‬加⼊防守,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城內的一群妇女也发挥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精神,使用特殊武器--板砖和瓦片攻击攻城‮队部‬,这样看来,板砖拍人之说也算历史悠久,古已有之。

  当然这种攻击行为有多大作用倒很难说,但是起码它鼓舞了守城士兵的士气,帮助他们抵挡住了这次进攻,经过战,围攻顺城门的‮队部‬被击退,北平暂时保住了。

  朱⾼炽的思维远比他的行为要迅速的多,他明⽩这样下去,北平迟早是不保的,要想守到⽗亲回来,必须想别的方法,于是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

  此时的李景隆看着这座摇摇坠的北平城,心中十分得意,他是李文忠的儿子,且生得相貌堂堂,但一直都有人说他不过是个纨绔‮弟子‬,没有多大本事。当然纨绔‮弟子‬从来都不会承认自己纨绔的。他一直在找机会证明自己。

  这就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他相信只要攻下北平,击败朱棣,就能从⽗亲的影中走出来,让所有的人都承认自己!

  事实证明,打仗似乎并不难,眼前的这座城市已经坚守不了多久了,孤城一座还能玩出什么花招,胜利⼊城的⽇子不远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