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1061-1070

1061-1070

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5[1061]

  这位詹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换句话说,他刚当官才两三年,虽说资历浅,可谓是人混胆子大,看见大家上书,他也上了一本:

  “陛下你要知道,历史上的贤君都不喜珠宝,比如某某某某(此处略去),现在您刚刚登基,就开始喜这类东西,一旦放纵后果不堪设想,我听说两广还在打仗,您怎么能够本末倒置呢?”

  皇帝又愤怒了,户部又不给钱,我也没追究,你们还一拨一拨地上,老子不还没买吗,你们到底想⼲什么?!

  然而这一次,他忍了下来,没有发作,继续保持沉默,珠宝的事情也不提了,就当没这回事。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詹三本又行动了。

  不久之后,这位仁兄在宮里闲逛,偶然看见了太医,就上前打招呼,一问,是进宮给皇后看病的,换了别人,这事也就完了,但詹三本不是别人,他就开始琢磨了,这皇后怎么就生了病呢,再一打听,原来是夫双方闹矛盾,皇后搬到别处去住了。

  好了,好了,用功的时候又到了,詹三本琢磨来琢磨去,又上了第二本:

  “臣最近听说皇后已经搬到别处居住,而且已经住了近一年,最近⾝体还不好,臣觉得这件事情陛下不应该不理啊,要知道皇后是先皇选定的,而且一向贤淑,现在您不去看望皇后,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可怎么得了?”

  “所以希望皇上听我的话,前去看望皇后,臣就算死,也好过活着了(虽死贤于生)。”

  这就是无理取闹了,人家夫俩吵架,与你何⼲,还要你寻死觅活?

  隆庆收到奏疏,大为恼火却不便发作,不回答又不行,只好回了个话:

  “皇后生了病,所以才住到别处去养病,我的家事你怎么知道,今后不要讲话!”

  就这样,詹仰庇出名了,他本来预计这次投机是要挨板子的,而现在居然毫发无伤,这笔生意做得太值了,正是所谓——中外惊喜过望,仰庇益感奋(史料原文)。

  于是感奋不已的詹仰庇再次感奋了,他决定再接再厉,把弹劾进行到底,很快,他就上了第三本,这一次他把矛头对准了宮內的宦官,说他们多占田产,收取赋税,希望皇帝陛下驱逐他们。

  明朝那些事儿5[1062]

  事实证明,詹仰庇先生的弹劾,欺负欺负隆庆皇帝这样的老实人还是可以的,但对付真的坏人,那就不灵了,宦官们立刻找了个由头,坑了他一把,把他赶出了京城。

  起于弹劾,终于弹劾,詹三本到此终于功德圆満,十几年后他还曾经复起,担任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为了巴结当时的大学士王锡爵,甘当打手四处骂人,后又被人骂走,事实证明这位仁兄是典型的没事找菗型人格。

  隆庆皇帝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人,说得好听是读过书的大臣,说得不好听就是有牌照的骂街流氓,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又不如內阁的那几头老狐狸,实在是疲于招架。

  所以从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识到了这样一点:皇帝是不好⼲的,‮家国‬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家国‬大事就给信得过的人去⼲,自己能过好小⽇子就行了。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判断使大明王朝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那么谁是信得过的人呢,对于隆庆而言,自然就是⾝边的那几位讲官了,除殷士儋外(原因很复杂,后面再讲),⾼拱、张居正、陈以勤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在隆庆初年(1567),礼部尚书陈以勤与吏部左侍郞张居正同时⼊阁,至此內阁已有六人,他们分别是首辅徐阶、次辅李舂芳、郭朴、⾼拱、陈以勤、张居正。

  请注意上面的六人名单排序,它的顺序排列实在非同寻常。

  在明代,內阁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先⼊阁的是前辈当首辅,后来的只能做小弟当跟班,那小弟怎么才能做首辅呢?很简单,等前辈都死光了,你就能当前辈了。

  这里特别说明,早你一天⼊阁就是你的前辈,你就得排在后面,规矩是不能的。可能有人要问,要是两人同一天⼊阁怎么办呢?

  那也简单,大家就比资历吧,你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我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那你就是前辈,如果连资历也相同,就比⼊阁时候的官级,你是正部,我是副部,你还是前辈,如果官衔也相同,那就比年龄,反正不分出个先后不算完。

  所以张居正虽然与陈以勤同时⼊阁,但论资历和官级,他都要差点,只能委屈点,排在第六了。

  其实这种排序本也说不准,要说起来,排第二的李舂芳还是陈以勤的‮生学‬,谁让人家进步快呢?这种事情,不能怨天尤人。

  明朝那些事儿5[1063]

  这就是隆庆初年的內阁顺序表,考虑到排序,再看看前面几位生龙活虎的状态,如果按自然死亡计算,张居正要想接班,至少也得等到七八十,这还是保底价。

  不过幸好,除了论资排辈外,明朝也不缺乏其他的优秀传统,比如不斗到死不罢休的斗争哲学。

  就在张居正刚刚⼊阁之后不久,一场‮烈猛‬无比的风暴来临了。

  正所谓十处打锣,九处有他,这次挑事的又是一位老人——胡应嘉。

  虽说上次投机不成,没有搞掉⾼拱,反而结了仇,但胡应嘉没有辞职,更不退休,这位仁兄注定是闲不下来的,很快,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为他提供了新的发挥途径——京察。

  明代的‮员官‬制度是很严格的,每三年考核一次,每六年京察一次,顾名思义,京察就是‮央中‬检察,对象是‮国全‬五品以下‮员官‬(含五品),按此范围,‮国全‬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属都是考察对象(知府正五品)。当然,也包括京城的京官。

  这么一算起来,那些整天叫嚷的言官也都是考察对象,‮国全‬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统是正七品,六部六科都给事中是正七品,给事中才从七品,算是包了饺子。

  我查了一下,这个条例是明宪宗朱见深时开始实施的,很怀疑这是不是朱同志受不了骂,故意这么⼲的。

  如果这真是他的本意,那他就要失望了,因为一百多年来,每次京察的结果总是地方官倒霉,言官安然无恙。想想也是,管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不是內阁大学士,连皇帝都怕言官,两位部长大人怎么敢⼲得罪人的事情呢?

  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同了,除了地方官外,许多原先威风凛凛的御史、给事中都下了课,乖乖地回了家,朝野一片哗然,敢闹事的却不多。

  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此时的吏部尚书是一个超级猛人,他虽然没有⼊阁,却比大学士还狠——杨博。

  说来惭愧,这位当年严世藩口中的天下三杰竟然还活着,而且老而弥坚,这次京察是由他主导的,那就真算是一锤定音了。

  想当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陪大学士巡边,之后镇守蒙古边疆,杀了二十多年人,又⼲了十几年政务,严嵩在时都要让老子三分,你们这些小瘪三,也只能去欺负皇帝,免了就免了,辞了就辞了,你敢怎样?

  明朝那些事儿5[1064]

  那倒也是,现在的內阁成员中,除了徐阶外,其余五人见到他都得恭恭敬敬的行礼,谁还敢动他?

  但这世上从不缺胆大的,胡应嘉估计是得罪了⾼拱,反正豁出去了,就摸了这个老虎庇股,他上书弹劾了杨博。

  当然,弹劾也是有理由的,虽说这次从‮央中‬到地方,撤掉了很多的‮员官‬,但唯独有一类人却丝毫未动——山西人。而“凑巧”的是,杨博就是山西人。

  狭隘的老乡观念是要不得的,是一定要摒弃的,这就是胡应嘉弹劾的主要內容。但文书送上去后,杨博还没作出反应,內阁就先动手了。

  具体说来,是⾼拱要解决胡应嘉,他握着胡言官的那封奏疏,大声疾呼应该让胡应嘉趁早滚蛋,回家当老百姓。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幕,只是因为胡应嘉先生过于动,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程序问题。

  京察的主办单位是吏部和都察院,而作为给事中,也是要参与其中的,胡应嘉全程‮理办‬了此事,却一言不发,现在京察结束了才来告状,你早⼲嘛去了?

  ⾼拱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他辞严厉⾊,一边骂胡应嘉还一边斜眼瞟徐阶,那意思是你能拿我怎样,而郭朴也趁机凑了回热闹,跟着嚷起来,要严惩胡应嘉。

  像徐阶这种老江湖,自然是不吃眼前亏的,如果再闹下去,就要骂到自己头上来了,所以他一弯,就势打了个滚:

  “那好吧,我也同意。”

  ⾼拱,这可是你自找的,不用我出手,自然有人收拾你。

  事实证明,⾼拱兄还是天真了点,他万万想不到,处罚令下达之⽇,就是他倒霉之时。

  自打胡应嘉要贬官的传言由路边社传出之后,⾼拱就没消停过,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言官已经动员起来:胡应嘉替我们说话,既然⾼大人要他下课,我们就要⾼大人下台!

  最先跳出来的是给事中辛自修,御史陈联芳,他们分别弹劾⾼拱滥用职权、庒制言论等罪名,但⾼拱不愧为老牌政治家,轻而易举便一一化解。

  然而当听说另一位言官准备出场弹劾时,⾼拱却顿时感到了末⽇的来临,这个人的名字叫欧一敬。

  欧一敬,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给事中,从七品。江湖人送外号——骂神。

  明朝那些事儿5[1065]

  这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履历,但只要看看他的弹劾成绩,你就会发现他的可怕。

  嘉靖年间,他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晋应槐罢官。

  接着,他弹劾礼部尚书董份,董份罢官。

  后他调任兵科给事中,弹劾广西总兵(‮区军‬司令员)恭顺侯吴继爵,吴继爵罢官。也正是因为这位仁兄的一状,经沧桑的俞大猷大侠才得以接替此位,光荣退休。

  三个月后,弹劾陕西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陈其学、戴才罢官。

  如果你觉得他已经很有胆,很敢弹的话,那我建议你还是接着往下看,因为他还曾经弹劾以下这些人(排名不分先后):

  英国公张溶,山西总兵董一奎、浙江总兵刘显、锦⾐卫都督李隆等等等等。

  所谓英国公,就是跟随永乐皇帝朱棣打天下的那位张⽟的后代,最⾼公爵,世袭罔替。山西总兵和浙江总兵都是省‮区军‬司令员,而李隆都督是特务头子。

  弹劾结果:以上‮员官‬中,除英国公张溶外,全部罢官。

  总而言之,在欧一敬不到十年的弹劾生涯中,倒在他脚下的三品以上部级文武‮员官‬合计超过二十人,并附侯爵一人,伯爵两人。

  当我看到这份成绩单时,总会不噤感叹,原来骂人也是有天赋的。

  骂神出马,自然不同凡响,欧一敬实在是骠悍得紧,不但弹劾⾼拱,还捎带了杨博,并大大夸赞了⾼拱的奷恶⽔平,说他比历史上的著名奷臣蔡京同志还要奷。

  在弹章的最后,他还体现了有难同当的⾼尚品质:

  “胡应嘉弹劾的事情,我事前就知道了,你们要处罚胡应嘉,就先处罚我吧!”

  这种江湖义气,实在颇有几分黑社会的神韵。

  这回⾼拱扛不住了,可还没等他开始反击,另一个人却蹦了出来,此人就是他的‮生学‬齐康。

  齐康也是御史,但老师吃了亏,同行也就顾不上了,他立马站出来,先骂欧一敬,再骂徐阶,但是事实证明,骂架和打架的道理大致相同,人多打人少才能打赢。

  齐御史刚出头,就被欧一敬方面的口⽔彻底淹没,而徐阶兄也不甘示弱,趁你病要你命,还找来了几个六部‮员官‬,大家一起去踩⾼拱。

  这下再也扛不住了,隆庆元年(1567),庇股还没坐热的⾼学士主动提出辞职回家,一个月后,他的同乡好友郭朴也退了休。

  徐阶,算你狠,我们走着瞧!

  明朝那些事儿5[1066]

  就这样,徐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这也只能怪⾼拱兄不自量力,徐首辅久经考验,当年孤⾝一人,尚且敢跟严嵩对⼲,如今天下在握,皇帝都不好使,何况⾼学士,內阁里你排老几?

  ⾼拱走了,最伤心的人是皇帝,但他也无能为力,因为他说了不算。

  此时的徐阶已经比皇帝还皇帝了,隆庆被他抓在手里,动弹不得,皇帝说:中秋节到了,咱们摆个宴席,庆祝一下。

  徐阶说:铺张浪费,你就不要办了。

  皇帝说:那好,我听你的。

  不久之后,皇帝又说:我这么多年一直呆在‮京北‬,想要出去转转。

  徐阶真是个直慡人,说了一大堆话,概括起来两个字:不行。

  隆庆终于出离愤怒了,我爹还不敢这么管我呢!你凭什么!?一气之下,他毅然收拾行李,还是去了。

  虽然这次英雄的举动为他赢得了一次自助游的机会,但长此以往,怎么得了?⾼拱又走了,⾝边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就在皇帝大人苦苦思索对策的时候,一件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徐阶致仕了,他放弃了首辅的位置,打好包裹,准备回松江老家。

  这在当年,算是一件奇闻,要知道,以徐首辅的地位和威望,想⼲多久就⼲多久,想灭谁就灭谁,完全是天下无敌的状态,所谓金盆洗手,急流勇退,那只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然而童话确实成为了现实,而原因也十分简单——疲惫,以及欣慰。

  隆庆二年(1568),徐阶七十四岁,暂住‮京北‬,即将退休。

  四十八年前,他十八岁,家住松江华亭县,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叫聂豹的七品知县,听从了他的教诲:

  “我将致良知之学传授于你。”

  四十五年前,他二十一岁,来到‮京北‬考中了进士,在大明门前,他见到了首辅杨廷和,听到了他⾼声的预言:

  “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

  三十八年前,他二十八岁,面对首辅张璁的怒吼,他从容不迫地这样回答:

  “我从未曾依附于你!”

  然后他前途尽毁,家破人亡,被发配蛮荒之地,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了这个世界的黑暗与‮忍残‬。

  二十年前,他四十六岁,看着自己的老师夏言被人杀死,不发一言。

  因为他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报仇雪恨也好,伸张正义也罢,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四年前,他六十二岁,经过十余年的忍耐与经营,他除掉了严嵩,杀死了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政治家,世间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现在,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明朝那些事儿5[1067]

  当年的青年才俊,现在的老年首辅,当年的热⾎情,现在的老到深沉。从黑发到⽩发,从幼稚到成,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志向。

  徐阶这一辈子,被人整过,也整过人,⼲过好事,也⼲过坏事,但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没有背弃自己当年的誓言,在他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许多正直的‮员官‬得以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拱与张居正的伟大新政由他而起,我想,这已经⾜够了。

  在为国效力的同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斗争事业,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第一线勤勤恳恳地斗,奋发图強地斗,⼲了一辈子斗争工作,也该歇歇了。

  虽然皇帝陛下第一时间就批了他的致仕申请,且唯恐他反悔,当即公布天下,发退休金让他走人,明显有点不够意思,但徐阶却并不在意,因为他已欣慰地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终⾝的那个报国救民的理想,将由一个更为优秀的人去实现。

  张居正,我相信,你会比我做得更好。

  除了张居正外,对另一个人的提拔与关照也让他倍感安心,他认为,这个人将成为张居正的得力帮手。

  这个走运的人,就是我们的老相识海瑞先生,自打从牢里放出来,那可真叫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官复原职,很快就升了官,当了大理寺丞(正五品),专管审案,也算发挥特长。

  不久之后,这位当年的小教谕竟然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级‮员官‬。

  海瑞能够飞⻩腾达,全靠徐阶,在徐首辅看来,海瑞是个靠得住的清官,是应该重用的,临退休前把他提拔起来,将来还有个指望。

  然而事实证明,这正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错误的任命,很快,一次致命的打击就将向他袭来。

  但此时的徐阶依然是幸福的,他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一切,微笑着离开了这里,离开了这个带给他痛苦、仇恨、喜悦和宽慰的地方。

  隆庆二年(1568)十一月,徐阶回到了松江府华亭县,他又看到了悉的风景,和他离弃多年的家。

  四十多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京北‬,一切就此开始,而现在,是结束的时候了。

  他推开了家中的那扇门。

  柴门闻⽝吠,风雪夜归人。

  我回家了,终于。

  明朝那些事儿5[1068]

  你的命运,在我的手中

  世界上的事情实在是说不准的,短短两年,⾼拱和郭朴走了,徐阶也走了,原本甩尾巴的张居正一下子排到了第三,当然,这只是看上去很美,因为甩尾巴的依旧是他。

  所谓老实人不吃亏,李舂芳现在有了充分的心得,像他这样的好好先生,从来不争不闹,居然也成了首辅,而陈以勤则当上了次辅,这两位老好人脾气不大,才能不⾼,以一团和气为指导思想,整天就忙着和稀泥,劝架,从不惹事,看起来,和平终于来临了。

  不过终究只是看起来而已,很快,一场新的狂风巨浪就将掀起,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个极为神秘的人物。

  隆庆三年(1569),赋闲在家的徐阶突然接到了仆人的通告,说有人来拜会他。作为朝廷前任首辅,地方上那些小芝⿇官自然要经常上门拜码头,为省事起见,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仆人会直接打发他们走人。

  但这一次,是个例外,仆人告诉他,来访的这位虽不是官,却比官还牛,口口声声说有紧急机密的事情要找徐阶,且口气极大,极其嚣张。

  于是徐阶也好奇了,他把这个人叫了进来。

  这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自称姓邵,别号“大侠”没有官职,没有⾝份。然而他进来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久经沙场的徐阶目瞪口呆。

  他说的这句话是:我能帮助你再当上首辅,你愿意吗?

  等徐阶确定自己的耳朵没有问题后,便大笑了起来,他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笑,在他四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遇到过无数怪事、怪人,但眼前此情此景,实在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我在內阁混了十几年,九死一生才当上首辅,天下到处都是我的门生亲信,皇帝都要服我管,你既无官职,也无名望,也就算个二流子,竟然要扶持我当首辅!

  差点笑岔气的徐阶挥了挥手,让人把眼前这个不知天⾼地厚的家伙赶了出去,在他看来,这是退休生活中一次有趣的‮乐娱‬揷曲。

  但他并没有注意到,在他放声大笑之时,这位邵大侠并没有丝毫惊慌与尴尬,在他的眼中,只有两种情绪在闪动:失望、以及仇恨。

  明朝那些事儿5[1069]

  于是被赶出徐家之后,他立刻调转了方向,前往另一个地方——河南,在那里,他将会见第二个人,并兑现自己的诺言。

  十几天后,⾼拱在自己的家中见到了这位邵大侠,也听到了他的承诺,但与徐阶不同的是,他相信了眼前的这位神秘访客。而一个传奇也就此开始。

  我最早是从一些杂谈笔记中看到这一记载的,当时只是一笑了之,从古至今,像邵大侠这样的政治骗子一向不缺,拿着几份文件,村长就敢认部长的,也不在少数。

  一个无权无势的无名小卒,怎么可能把⾼拱扶上首辅的宝座?打死我也不信。

  然而打不死,所以我信了。

  因为在后来的查阅中,我发现,有许多可信度很⾼的史料也记载了这件事,而种种蛛丝马迹同时证明:这位邵大侠虽然是个骗子,却是骗子中的极品。

  邵大侠,真名不详(一说名邵方)、具体情况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混混。

  这位仁兄自小就不读书,喜混社会,一般说来,年轻人混到二十多岁,就该去找工作娶老婆了,但他却是个例外,对他而言,混混已经成为了一种事业,从南混到北,从东混到西,最后混到了京城。

  正是在京城,他圆満完成了转型,成功地由一个小混混变成了巨混混。因为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虽不起眼,品级不⾼,也不是內阁成员、六部部长,却有着不亚于內阁首辅的权势。

  他的名字叫做陈洪,时任御用监掌事太监。

  前面曾经说过,在太监的部门中,司礼监权力最大,因为他们负责批红,任何命令没有他们打勾都不能算数。而这位陈洪兄虽也⼲过司礼监,此时却只是个管⽇用品的御用监。

  但事实上,这位陈兄是当年最牛的太监之一,究其原因,那还要感谢嘉靖同志。

  因为嘉靖不信任太监,加上当时的內阁过于強悍,都是夏言、严嵩、徐阶之流老奷巨滑的人物,所以司礼监的诸位仁兄早就被废了武功,又练不成葵花宝典,每天除了在公文上打勾外,庇都不敢放一个。

  明朝那些事儿5[1070]

  于是御用监脫颖而出了,你再威风再嚣张,吃喝拉撒总得有人管吧,⽇常用品总得有人送吧,这就是关系,这就是机会。所以不起眼的陈洪,却有着极为惊人的能量。

  但太监是不能自己随意出宮的,有钱没处花,有劲没处使,于是邵大侠就成为了陈太监的联络员,而⾼拱,就是陈洪的第一个同盟者。

  绝顶聪明的徐阶赶走了⾼拱,安揷了张居正,在他看来,⾼拱已经永无天⽇,事情已经万无一失,却没有想到,还是留下了这唯一的破绽。

  于是隆庆三年(1569)十二月,经过无数说不清道不明的內幕易与协商,⾼拱又回来了,此时距他离去仅仅过了一年。

  得意了,翻⾝了,凭借着一个太监的帮助,⾼拱以十倍于胡汉三的精神状态回到了京城,在他看来,天下已尽在掌握。

  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三年后,他将沿原路返回老家,而赶他回家的,是另一个太监。

  所谓人走茶凉,有时候也不靠谱,听说⾼拱回来了,隆庆十分⾼兴,亲自接见他,并刻意叮嘱好好工作,天天向上。

  说是这样说,但毕竟人走了一年,原先在內阁排老四,现在也只能去甩尾巴了。朝廷的规矩,就算天王老子,也不能揷队!

  但皇帝大人实在很够意思,为保证⾼老师不至于被排在前面的几位熬死,他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招,而正是这个花招成就了⾼拱。

  在下令⾼拱为大学士进⼊內阁的同时,隆庆兄还悄悄地送给他的老师一个职务——吏部尚书。

  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任命,据历朝的惯例,为保证皇帝大权在握,內阁大学士不能兼管吏部,因为吏部是人事部,是‮央中‬六部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如果把人事权和政务处理权都到一个人的手中,不出鬼才怪。

  但咱们谁跟谁啊,战火中结,斗争中成长,是铁得不能再铁的兄弟,不信你⾼老师还能信谁?

  于是大权在手的⾼拱准备行动了,为了得到那最⾼权力的宝座,为了实现自己报国救民的抱负,必须先铲除几个敌人。

  ⾼拱黑名单上的第一个目标,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那群叽叽喳喳的言官们终于要吃苦头了,⾼学士不是隆庆皇帝,说整你就整你,绝不打折扣,于是短短几个月中,二十多名言官不是撤职,就是调任,反正当年只要朝⾼先生吐过口⽔的,基本都被罚了款。

  这些小鱼小虾都在其次,⾼先生最惦记的,还是欧一敬。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