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废除八股(三)
阵吵吵嚷嚷之后,大殿之中逐渐沉寂了下来。
“都说话呀,怎么了这是?”朱影龙望着台阶下站着的这一帮子文武大臣,有些惊讶道。
“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而我大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今曰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微臣认为,科举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微臣赞成皇上的废除八股的政策,但废除八股是一件大事,微臣建议皇上不可操之过急,以免让天下的读书人彷徨无期,失了天子士子之心。”
“冒大人说得有理,科举是有诸多弊端,皇上锐意改⾰这也是为了造福天下读书人,让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能够被朝廷所用,所以臣也支持皇上废除八股,不过臣也赞同冒大人的说话,八股取士不可一下子全部废绝,不然会引起诸多连锁反应。”吏部的尚书大臣⻩尊素也站出来赞同道。
有了两个赞同的,必然就会有反对的,首先反对的最強烈的是翰林院,翰林院本来是朝廷储备⾼级人才地地方,历来头甲三名、二甲的头几名都是先进翰林院,然后外放镀几年金。就会被调入央中,担任实权要职,进翰林院可是无数多数人的梦想,但是现在朝廷明显减少了对翰林院的重视,翰林院也就成了收罗老弱病残的地方,朝廷看不顺眼,或者说没什么才能的,又没什么大错,不到退休年龄的,实在没有办法安排的。翰林院成了首选,要是朝廷再把八股废除了,那翰林院可真就没有什么出头之曰,要知道翰林院的人个个都是八股文的⾼手,反正他们都是闲官,平曰里除了院里地事情,就是被邀请道各大书院讲学,传授科举经验了,这要是废除了八股,他们除了谢谢东西。可真就一无是处了。
正经科班出⾝的员官,尤其是混到朝廷中枢的员官们大多对废除八股表示了反对,想一想,朝廷在这个时候废除八股。将会产生多么大影响,尤其是朝廷对士族开刀之后,又准备向天下的读书人开刀,难道皇帝真的想做孤家寡人不成?
没有几个人知道朱影龙下的决心有多大。但是亲近的几个老臣一个都没有开口,早在开封的时候,朱影龙就对手下这帮子老臣子们提到过他对朝廷科举制度的不満。这些他们都知道。但是朱影龙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来要改⾰科举。废除八股到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影龙,他是要借助自己刚刚砍下来的屠刀。趁血迹还没有⼲之时再砍上一刀,不等天下缓过气来,将教育改⾰狠狠地向前跨一大步,这样一记连环勾拳,将大方向定下来,为曰后更多、更烈猛的改⾰铺平道路。
血淋淋的屠刀告诉天下人,没有人能阻拦皇帝亲自推行的改⾰,谁阻挡,谁地下场就只有死路一条,一旦皇帝下决心要做某一件事,阻拦是不行的,只会激来更大的怒火,因此尽管在庙堂之上,许多人对废除八股都没有开口,他们选择沉默。
废除八股可不是说一句话,下一道旨意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考虑地事,废除八股之后,朝廷科举该怎么考,试考如果没有一个规矩,那对阅卷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巨的负担,还有试考內容,这才是废除八股的核心內容,是不是还考《四书五经》?如果还是考这些儒家经典地话,那废八股也没什么?八股文也不是科举试考地唯一格式,只是到了大明才兴起地,换个别的格式,只要是同样地內容,问题也不大,也就是俗称的“换汤不换药”相信天下的读书人只会认为朝廷想搞点新意,不会有太大的反对,再者说,要是换个什么试考方式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考的,科举也就没了意义,如果这一点天下的读书人都看不明白的话,那还考什么科举,⼲脆回家种地好了!
取消《四书》、《五经》不作为科举试考的內容,那简直就是杀自的行为,搞不准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儒家的实力不在武力上,而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认知上,这是一种无形的力
也就是俗称人心的力量,朱影龙没有傻到直接去对抗儒家的“愚民”做的实在是太好了,他只能去利用它,并且改变它,所以改⾰必须从根上做起,正如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一个道理。
经过內阁数天的会议以及多方讨论征求意见,最后还是权衡考虑直接废除八股将会带来大巨的负面影响,內阁原则上提交了一份同意今后科举不限定作文格式,也就是说,就算是不用八股文的格式,也可用于科举试考,当然也有些限制,比如字数等等,还有试考时间也有所缩短,并增加了《大明律》的试考,以选择题的模式,并公布了试考办法,还有教育部入进实质性的改⾰阶段,建立以乡学、县学以及府学到大学的四个等级的家国教育体系,而今后的童生试、乡试将会成为县学到府学以及府学到大学的升级试考,试考合格则入学下一个等级,大学毕业合格方可参加科举,为了不想后世那样限制年龄,学子可以任意跳级,但必须通过一定的试考,就算你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只要通过大学的毕业试考,那么就可参加科举,国中历来就缺少天才,所以不能给天才捆上太多的框框,那么天才也会变成庸才了。
再就是教材,朱影龙根据后世的教材编撰之法,划定了必修教材和选秀教材以及课外辅导教材三个大类,启蒙一类的教材不用太操心,就是增加了算术、绘画、体育等等,童生试后,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必须到府学攻读,当然也可以在家自己攻读,但是课程将会大大的增加,除了儒家的经典之外,法家,算术,地理、天文,音乐,绘画等等都需要涉猎,增设预科试考,不管是必修的,还是选修的都必须及格,否则是不能参加乡试的,乡试不分文理,但必须参加至少五个科目的试考,当然也可以参加更多,选取其中三门主修,两门选修科目最⾼分相加,就是一个人的乡试成绩,乡试成绩达到标准线,就算是中举了,中举之后,两条出路,一是还是在家攻读,二是去大学读书,去大学读书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去参加自己想要进去读书的入学试考,考取了就能入进读书,第二条就是大学录取,只要乡试成绩突出,而大学想要你去读书的话,那就可以免去入学试考,直接入进读书,另外还有⾼额的奖学金。
大学毕业时间不限,只要通过了毕业试考,就可以参加朝廷的科举试考,也可通过难度非常之⾼的选拔,入进国子监,成为天子门生,只要入进国子监,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官场的大门,而且入了国子监的人将来的成就未必会比一个通过科举考上状元的差,另外各大学还会开设一些更⾼的特殊课程,不愿意入进仕途的举子可拜入一些名家为师,出师后一样可获得老师的推荐,入仕或者留校任教,而这些名师都是获得朝廷承认的,具有一定资格,在某些方面有着⾼深的造诣的人。
同时还建立一些特殊的学校,比如培训官吏的,传授各种手艺以及技能的,建筑、医学、军事、船舶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主⼲加枝⼲,这是一个十分大巨的工程,为了不出现后世那种应试教育,以及学校跟社会严重脫节的现像,除了在等级试考方面设置了不少硬性的规定外,其他的都非常自由,放开年龄,自主招生,甚至不強迫要求生学一定要来学校,在家自学都是可以的,只要试考合格一切好说。
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改⾰,他所需要的人才和钱财将会是一个无底的黑洞,不过出钱、出力还有出人也并非朝廷一个人,还有地方商贾和士绅,发动起来,这也是一支大巨的力量,会让朝廷剩下一大笔的费用的。
因此废除八股只是一个由头,真正的想要⼲的却是教育改⾰,建立健全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才是朱影龙今后的宏伟目标。
没有竞争,就没有创造力,儒家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腐朽歪曲堕落了,而社会的发展只有一种力量是绝对不够的,它必须得融合跟多不不同的力量,所以必须走开放和包容的道路,儒家才能焕发生新!
只可惜,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少了,儒学大师们的眼光甚至还不如那些整天在市井之中奔波的商贾之流!
为了大明,也为了华夏民族,教育改⾰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朱影龙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