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黑市交易
桃源村处在中原腹地,土地肥沃,村里基本都是肥沃农田,所以才能在村里没有青壮劳动力的情况下,还能维持那么多人的生存问题。
现在村里有31亩肥沃农田,理论上每天都能有93斤粮食。按照老人妇女儿童每⽇半斤、成年男子每⽇一斤计算,村里每天消耗30斤粮食就够了。
产出远远大于消耗!
王昊以为,村里的存粮都被之前的兵给打劫走了,却没想到老村长道出了真相。
原来,贼兵刚起的时候,位于中原腹地的桃源村自然也受害不浅,青壮被裹挟而去不说,村里的存粮也被一扫而空。
为了应对仓库可能被再次洗劫的情况,老村长使出了一招蔵富于民,停止向村民收缴粮食,各家自己负责将粮食蔵好。不过,他怕贼兵来村里收粮的时候发现各家一点存粮都没有会起疑,所以要求每家每户在比较容易找出来的地方故意蔵个两到三天的粮食,这样一来,贼兵自以为已经搜到了粮食,自然不会大动⼲戈,为难那些剩下的老弱病残。
王昊在心里暗暗地给老村长点了个赞,这貌不惊人的老头子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如果早个三十年,以他的能力,在这样的世,必定也能成就一番功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生不逢时,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说完粮食问题,接下来说的就是钱了。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钱,从村庄的建设到村民基本的生活物资,没有钱是不行的。
来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卖粮食。
在和平年代,通常卖给官府是6个铜币1斤粮,黑市商人上门来收的话稍微低一点,是5个铜币1斤,之所以低一点,主要是考虑到运输成本的问题。
而现在适逢世,粮食自然要涨价,官方收购价涨到了8个铜币1斤,黑市则仍是5个铜币1斤。
虽然从价格上来说,黑市商人真的很黑,官方行情都涨了2个铜币了,黑市收购居然还是原来那个价格,但是,这个还真没办法说什么。
嫌价格低的,你可以自己去卖给官府啊!问题是,你还没离开村庄多远,这粮食就要被人劫了去,弄得不好还得人财两失。
用黑市商人的话来说:“咱们这也是为大家服务,咱们运粮也是担着风险的嘛!”
有人也怀疑,有些劫粮的或许就是黑市商人找人⼲的,但是大家非常默契地选择了闭口不言。
这也算是一个潜规则了,试图挑战潜规则的人,最终…
桃源村自然也没有自己运送粮食去官府出售的能力,很长时间一直忍受着黑市商人的“盘剥”当然,所谓“盘剥”是王昊个人的理解,从老村长的话里倒也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的,反而透露出一种长期以来合作得好的意思。
不错,在老村长看来,双方的确是合作,不存在谁欺负谁的问题,这个世道就是这样,有多大的能力,才能做多大的事。
王昊在心里简单一算,按照桃源村目前的情况,每天粮食收⼊93斤,按照目前五税一的税率,每天的财政收⼊至多也不过是18。6斤粮食,换算成铜币就是93个,真是有够磕碜的!
本来还打算尽快盖个酿酒坊出来的,可是想想一个酿酒坊要22000个铜币,起码得要攒上大半年才能盖得起来。
“还真是个烂摊子啊!”王昊默默地感叹道。
不过他并不怪老村长,在这种形势下,能维持现状,没让村庄散掉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可是,回过头想想那个双倍任务奖励,那可是实实在在价值40000铜币,或者说将近2年的财政收⼊啊!居然就换了20点派不上什么实际用场的民心,王昊不由得苦笑一声。
他并不是一个喜后悔的人,对于已经过去的事情绝不纠结是他做事的一个准则。
倪平儿铺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的她早已成为家务的能手,事实上,平时老村长生活方面也都是她在照顾。
铺完,王昊和老村长也聊得差不多了。
还有很多话要讲,还有很多问题要研究,都不急于一时,慢慢来就是了。
老村长表示,新村长初来乍到,理应接风洗尘的,村里也没什么条件,不如就上他们家上一顿吧!
对于老村长的盛情邀请,王昊自然不会拒绝,有谁会跟自己的五脏庙过不去呢?
老村长家离村庄大院很近,几乎算是挨着的,过去也就几步路而已。
饭已经在锅里,显然是倪平儿在送褥子过去之前已经做下的,此刻过来吃饭倒是正好。
这是王昊进⼊这个世界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前所未有的踏实!
虽然只是一碗米饭一盆菜,却比原来世界吃过的珍馐佳肴都要美味。
两个饥肠辘辘的人从端起碗到把锅盆一扫而光,一句话都没有说,甚至连一个眼神的流都没有。直到食物却被他们消灭光了,这才发现祖孙两人还没吃。
王昊罕见地红了下脸,尴尬地说道:“真不好意思,这,饭菜做的太好吃了!”
“无妨无妨,平儿再去做就是了,老汉家的两亩地⾜够两位吃的,两位的大恩大德,些许饭菜又怎能报其万一。”老村长憨厚地笑道。
“老村长千万莫要再提此事,如今大家都是一家人了,都是应该的!”一向知书达理的廖华对刚才自己狼呑虎咽的表现显得也很赧然,在王昊接任村长到现在,他一直在考虑自己的去留问题,按照他最初的想法,肯定是找个⾼枝去投效的,可是经历了之前的生死考验之后,他的想法有了变化,开始思索之前自己所追求的是否真的是自己所要的。
他觉得有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思考清楚,找一个地方静下心好好想一想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桃源村应该是个静心思考的好地方,暂时留下来也好,于是便有了“一家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