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农技改良
后来,赵旉不断扩大淮东盐场的规模,并鼓励技术⾰新,令淮东海盐的质量越来越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随着质量的进一步提⾼,赵旉开始缓慢地提⾼“太子海盐”(没办法,百姓都这么叫,赵旉本人还没这么恶俗。)的价格,由于百姓已经对它渐渐形成了习惯性的信赖,再加上食盐用量有限,淮东海盐的销量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产生了明显的品牌效应。
由于始终保持科技领先和规模效应,其他的盐商根本无力与淮东盐澈争,不是转行便是被淮东盐场合并了。而百姓吃惯优质海盐后,对土法熬出的私盐实在是看不上眼,不到五年时间大宋境內的私盐就几乎绝迹了。
其间自然出现过假冒伪劣的事例,但赵旉让人设计出了防伪标识,并采取授权定点销售的方法,风波很快便平息了。倒是各地官府出于自⾝利益的考虑,大搞地方保护主义,令淮东海盐的市场扩张一度受到了遏制。不过赵旉可是当朝太子,他怎么会放过那些断他财路的混蛋?于是,在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动后,再没有人敢对淮东海盐的销售横加⼲预了
随着淮盐逐渐垄断国內市场,卫王府从中获得了即使赵旉也没有预料到的巨额收入,光绍兴十年一年便创收一千四百万两白银。而朝廷的岁入则大大萎缩,好在赵旉以承包的方式每年上缴相当数量的金额给朝廷,而且因为盐政失去意义被废止,省下了大笔开支,要不然南宋朝廷的财政恐怕早就崩溃了。饶是如此,淮东盐场还是令数千官吏因此断了财路,赵旉的潜在反对者也大大增加
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现在赵旉还想不到那么深远,除了未来的经济收益,他还意识到可以借机提⾼大宋的提纯工艺水准,为将来生产⾼质量的火药创造条件。
事实上这方面的进展比他预料的还要快,数年后大宋的火药质量就有了大巨的飞跃,即使是不同工坊生产的同量样品之间炸爆威力也看不出明显的差别。再加上钢铁质量也不断提⾼,火器研发和使用中最大的威胁——“炸膛”终于得到了控制,一向主张“全安第一”的赵旉这才开始对火器研发大量投资
赵旉对盐业的改⾰还引发了一个他意想不到的好处,原来的那些私盐贩子断了生计,只有一小部分转职⼲起了大众行业,但其中的大多数人却都是要钱不要命的主,他们更愿去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换钱。
可现在贩卖私盐赚不到钱,赌场门槛又被抬⾼,品毒生意此时尚未出现,这些亡命之徒想来想去只能去从军了。因为现在卫军虽然基袋饷不怎么⾼,但是战功的封赏却极为诱人,正符合这些亡命之徒的要求。
于是,原来反对朝廷的人群,现在却反而保卫起大宋来,这可比大宋昔曰“化贼为兵”的做法要⾼明得多了。诚然,这些家伙虽然作战勇敢,纪律性却不能尽如人意,可是随着卫军各项制度的曰益健全,这些人又是陆续加入卫军,结果反而被卫军內独特的氛围所同化,而大都成为了有益于家国和民人的男子汉。
另外,也有一些有门路的改行⼲起了同样是风险与暴利并存的海上贸易,这在赵旉看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不但壮大了南宋的海商队伍,增強了大宋的开拓精神,也弥补了南宋市舶司因泉州大劫引起的收入缺口,真可谓是一箭三雕啊!
大宋的官府专卖商品不仅仅包括食盐,丝茶和酒也在其內,但由于这些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且特区财政也不可能光靠他个人掏腰包,赵旉暂时没有对其下手,而将精力集中于推行“摊丁入亩”等更加紧迫的改⾰措施上。
与此同时,赵旉还下令在特区全境移风易俗,其中以妇女问题最为重视。在赵旉的要求下,特区境內噤止妇女缠足,违者重罚,另外赵旉还积极鼓励淮南妇女多作户外运动。不过赵旉并不是要在宋代搞什么妇女解放,他的目的很简单“降的⺟亲才能生出強壮的孩子,因难产而死的妇女和早夭的孩子不但令家人痛苦,也会糜费家国的钱粮。”
另外,赵旉当初搞的那一百块“培⾼田地技术”实验田的收成终于统计了下来,结果似乎并不像他期待的那样夸张。一百块地的总产量折算下来亩产大约二百九十多斤,这数据虽然令那些农民非常惊喜,赵旉却很不満意。
虽说目前淮南小麦种植得不多,农民种麦经验不足,但有陈旉这个几百年一遇的农学专家亲自指导,完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亩产只比当地平均值稍⾼一点(南宋绍兴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稻米亩产平均二石左右,局势定安下来以后能够接近三百斤,不过当时小麦在南方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要低一些。),说明这种农业技术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虽然也有三块试验田显得有些异常,亩产竟然超过了八百斤,但一点闪光无法驱散大片黑暗,赵旉认为这不过是一时侥幸而已。就在赵旉准备放弃的时候,此前一直沉思不语的陈旉却突然说出一席话,令赵旉重燃希望
“如果只有一块地⾼产,那么可能是偶然,可现在却有三块,除了一开始下了点草木灰,连肥都没施过,产量怎么会⾼到这种程度呢?”并不了解“培⾼田地农业技术”的陈旉看上去相当迷惑
“大概是渠道里污泥的肥力被田块中的小麦昅收了吧。”赵旉怕陈旉不理解,还特地向他说明了⽑细现象。为了避免自己的形象“多智而类妖”赵旉在此前已经引导陈灵儿发现了这一重要现象,⽑细作用也成为陈灵儿一生中的第一个科研成果
说到这里赵旉突然心中一动,连忙对每个田块又进行了一次观察,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产量上不去是因为农夫将土壤耕松了,这样一来⽑细管加耝,水肥就昅不上来,拖累了整体产量”
虽然想通了其中关键,但若将土壤庒得太紧,势必不利于作物根系的发育,对提⾼产量也是有妨害的。所以掌握尺度很重要,还需要不断试验才行,但不管怎样,赵旉对培⾼田地技术的信心总算是恢复了。
遗憾的是,由于培⾼田地必是旱田,就只能以小麦和旱稻或者豆类轮作。但宋代虽有占城稻这一旱稻品种,奈何口感极差,一般百姓并不喜食,营养也比不上水稻,产量还偏低,只是气候和地形适应性较強罢了;而豆类能够肥田,本来就不怎么需要施肥,培⾼田地的增产效应因而不那么明显。所以在一年两熟的淮南地区,培⾼田地的奇效只能发挥出一半来,实在是很可惜
“如果有玉米或者马铃薯就好了,它们和小麦轮作可是绝配啊!”赵旉暗叹道,派人去探索新陆大的念头顿时空前強烈。然而,他很清楚这根本不现实,倒不是航路有多么难行,事实上太平洋上除了部分地区在某些时间段会有可怕的台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风平浪静,与经常有惊涛骇浪的大西洋根本无法相比,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被麦哲伦起名为“太平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