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守 城(下)
历史上,在一战中才出现的大口径重炮等大杀器在场战上大规模使用以前,据城而守一直都是弱小的军队战胜強敌的杀手锏,如今义军驻守的县城虽然又小又破、城墙也并不⾼大坚厚,兵员素质与统帅的能力更是不能与攻城一方相比,但他们毕竟有着差不多六倍于敌的兵力优势,看上去也未必就没有守住县城的希望,但是有一个问题却无法回避,那就是粮食…
虽然收编义军以后,辛弃疾依靠他们“筹”到了不少粮食,但其中的大部分都交给那些西归大宋的“难民”作为路上的口粮了,而更⿇烦的是,这个县城并不大,就算这并不算多的余粮也无法全部存在城里,可这么一点粮食却要満足几乎五万张嘴…
虽然他们的几个首领早就从辛弃疾那里得知了会将他们留下守城的计划,而早早地将城里城外的口牲全都征集起来宰掉制成体积小、耐储存的⾁⼲。这样一来既减小了城內粮草的消耗量,也增加了城內的食物存量,而且金军全是骑兵,不但不利于攻城,粮草消耗也远比同等数量的步兵大得多,如果游骑兵大队能够有效地切断其粮道,那么陷入危机的就反而是金军了。
那个金军猛安之所以没带攻城械器轻装前来,主要是为了打一个出其不意,再说如果因为携带那些笨重的机械而迟滞了行军速度,那些匪徒闻风逃遁的话,那他可就白忙活一场了。在他们这些“官军”眼里,流寇的战斗力是不值一提的,其难以预测的流动xing和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的破坏xing才是对家国最大的威胁,所以现在那些义军长期滞留县城,实在是天赐良机。然而,他却没有想到其中的蹊跷之处,义军好几万人却一窝蜂地挤在一个原本人口只有几千人的小县城里,若不是有什么yin谋,就是他们集体脑子进水了…
由此可见,这时的辛弃疾毕竟还太年轻,虽然常有非凡的创意和计谋,但很多时候还是有点nèn,好在这次的对手智商也不太⾼,令人在赞叹辛弃疾运气太好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金国如今是多么地将才凋零。否则如果金军带了攻城械器,辛弃疾现在就难办了,弃城的话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死守的话,小小的县城里挤満了人,金军的投石机砸起来一定很欢快,义军又没多少守城用的大型机械,缴获的那几台不但少,而且早就破旧不堪,根本无法使用…
金军猛安原以为城中的都是乌合之众,一旦发现他的“王师”杀到,肯定会军心动摇,那时金军乘势急攻,这个小县城绝对可以一鼓而下。虽说没有带什么攻城械器过来,但别忘了,女真士卒爬墙头的本事可是天下第一的,这个小县城又那么矮,怎么挡得住他们?
谁知城中的五万义军在经过军官的说明和动员之后,都意识到大家只有击退金军才有生路。毕竟义军可是杀屠过上万女真军民的,而以金国上层这些年来对国內汉民的态度,金军想必也不会耐心地对义军将士进行甄别,所以降敌只有死路一条;而金军都是骑兵,又是本土作战,对这一带的环境地理十分熟悉,所以逃跑的话也一样会被追上杀死,即使侥幸能够逃到渺无人烟的大山深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那些义军之中的老前辈们每当提到当年万余人马逃入大山后没过两年时间就因为饿病和猛兽等可怕的威胁而最终只剩下不到一千人的凄惨往事就忍不住落泪,那些新兵又不是受虐狂,自然不愿重蹈覆辙,那么,就只有打了
虽然双方军事素质差距甚大,但一人拼命尚且难当,何况五万人不惜死命?而且县城狭小,义军又人数众多,因此布置防务时做到了面面俱到,以致于攻方可以集中兵力攻击一点的战术优势却并不明显,反倒是守方随时有人补缺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自从渐渐消除了心中的奴xing之后,他们也常常表现出农民特有的那种狡猾。在金军还未开始攻城的时候,义军的几个首领便采纳了某个老光棍的主意,在城墙內侧竖起了不少削尖的木头,并以此为木桩拉开了一张张特制的大网。当登上城头的金军习惯xing地跳下后,不是被尖木穿贯、就是陷在了网眼(注1)里,然后在摆脫困境之前便被义军的长枪兵用特制的两丈长枪活活刺死…
也多亏那个猛安反应还不算慢,很早便觉着城上的光景不对劲,急忙让人鸣金收兵,否则折去的就不是三百多人条人命,而是一千乃至更多,因为现在金军军法部分恢复了昔曰的严苛,没有他的命令,那些攻城的金军是不敢擅自撤退的。但是现在金军没带攻城械器过来,想要破城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乘着刚到城下时的那股锐气急攻,但现在锐气已失,想再攻下就难了。
金军次曰又強攻了数次,除了总计伤亡五百多人之外一无所获,反倒令守城的义军上下收获了难得的信心,金军猛安无奈之下只得放弃強攻的打算,转而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毕竟这么小的县城里面挤了那么多人,就算每家的粮柜里都是満満的,也坚持不了多久。但他却没想到城內早有准备,不但暂时不必担心粮草,甚至还每天吃⾁吃到想吐…
注1:由于武人普遍力大,一般的网很容易被其挣破扯烂,但这种特制的大网网眼大、网绳耝,绝非短时间內可以轻易破坏。而且三尺的⾼度也令其既难跨过,也不容易猫下腰从网底钻过,它们的作用并非是要将敌人彻底网住,只是在短时间內束缚金军的行动,而这已经足够了,毕竟义军的长枪兵们也不会给这些敌人多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