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霸蜀 > 第975章 算无遗策

第975章 算无遗策

目录

  晋,龙山大营。

  司马懿伏在案上,看着地图沉不语。

  蜀汉大将军李严率大军三万出潼关的消息,刚刚送到他的案头。

  仗打到现在,司马懿也罢,夏侯霸也罢,洛的天子也罢,都知道洛最后是守不住的。如果不是蜀汉不同意将整个冀州做为魏国的封地,只怕魏国早就像吴王孙权一样向蜀汉称臣了。现在双方的分歧在于是以一州还是一郡作为魏国的封地,并不包括洛。魏国之所以还占据洛,不过是想争取一点谈判资本罢了。

  守住冀州,才是魏国最想做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大将军司马懿守护并州的目的也在于守住冀州的上游,而不是为了守护洛

  洛,在曹魏君臣的眼里,已经是随时可以放弃的肋。

  司马懿驻晋,郝昭守壶关,就是这个目的。守住了壶关,就是护住了冀州的南部,而守住了晋,就阻止了蜀汉军向并州北部进军,进而威胁幽州的可能。与此同时,他守住了晋,还可以威胁蜀汉攻击洛的大军后路。从晋南下至蒲坂、潼关,一路平坦,不过六七百里,骑兵四五天就可以到达,步卒稍微加紧一点,半个月就能完成行军任务。

  相比较而言,由潼关东行,经过函谷关,直到洛的路程则远得多,也难走得多。如果不先清除晋的危险,贸然出兵洛。则后路堪忧。当初董卓入洛,就是因为河东有白波军活动,威胁退路,在牛辅及贾诩先后清剿不成的情况下,董卓只能烧掉洛,退守长安。

  所以,魏军驻扎在晋,比驻扎在洛西更有威胁,更有主动权。

  李严率军出关,意何往。自然也成了司马懿关心的问题。如果李严去洛。那倒简单了。洛城不是那么好攻的,有诸葛亮、陆逊围攻洛失败的前车之鉴,相信李严不会轻易的重蹈覆辙,特别是能够支援他的两路大军都掌握在诸葛亮一系手中的时候。

  那么李严会怎么做?

  “父亲。不要想了。李平怎么做。很快就会真相大白。我们只需静候消息便是了。”司马昭转动轮椅,把目光从远处的青山上收了回来:“我们还是考虑一下如果姜维的大军接踵而来,将如何应付吧。”

  司马懿抚着胡须。点了点头。这他是他比较头疼的地方。他现在只有三千多骑兵,要对付李严已经非常吃力,如果姜维率领一万骑赶来助阵,他将没有任何胜算。

  如果并州被蜀汉军占据,那他们就没什么谈判的底气了。不仅洛守不住,冀州也会非常危险。并州、冀州以太行为界,虽说互相之间都有交通,但是从并州攻冀州,要比从冀州攻并州容易得多。

  并州,可以说是冀州的城廓。一旦并州失守,冀州就失去了掩护。要想能在冀州站稳脚跟,必须把并州控制在手中。当年光武皇帝是这么干的,后来的袁绍也是这么干的。

  司马懿是和诸葛亮在谈判,但是双方都没什么诚意,不过是虚应故事罢了。此时此刻,双方谁也不肯退缩,必须以战场上的胜负来决定话语权。

  司马懿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更要守住并州。

  “你觉得李平有几种可能?”司马懿抬起头,倚着案,笑眯眯的打量着司马昭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

  司马昭沉默了片刻:“三种:攻晋,攻上,攻洛。”

  “何策为优?”

  司马昭笑了起来:“没有最优,只有最差。”

  司马懿目光闪动,静听下文。

  “李平和诸葛亮显然不是一条心,他不可能指望诸葛亮为他守护后路。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攻晋是稳妥的。可惜也只是稳妥,他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所以说,不能叫最优,只能叫最不坏。”

  司马懿点了点头。

  “攻洛,看似不错,能和他的亲信孟达会合,有所助益。但即使是加上孟达的兵力,恐怕也不足以攻破洛城,最多只能保持僵持之势,还有后路被截之危险,当然谈不上好。”

  “至于攻上,则不能和孟达会合,又有后路被截之危险,有两害而无一利,自然是最差。”

  “那你觉得李平会选哪一个?”

  司马昭皱了皱眉:“如果是我,我会先攻晋。至于李平会选哪一个,我觉得选洛的可能大一点。”他眼皮一抬,看向司马懿:“依父亲之见呢?”

  司马懿笑笑:“壶关。”

  “壶关?”司马昭失笑道:“李平不至于选最下策吧。”

  “对李平来说,选壶关不算最下策。”司马师快步走了进来,笑道:“不管是晋也好,洛也罢,反正他都攻不下来,为何不挑一个最难的?当年郝昭守冀县大半年,让诸葛亮无计可施;后来守壶关,又让姜维折戟而还,李严如果在壶关城下呆几个月,却没能攻下壶关,又有谁能说他什么?”

  “他不怕后路被截?”

  “诸葛亮如果连后路都不给他护好了,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司马师笑道:“我想,不管李平愿意不愿意,姜维的大军可能都会来,而他等待的也许正是我们。”

  司马昭一愣,随即恍然大悟:“李严是饵,我们是鱼?”

  “嗯。”司马师转头看看司马懿:“父亲,我们是不是该抢在姜维来之前,先把李平所部吃掉?他可有不少马铠。能将这些马铠夺到手,就算姜维来了,我们多少也有些优势。”

  司马懿看看司马师,再看看司马昭,不动声的说道:“子上,你意下如何?”

  司马昭惭愧的点了点头:“兄长所言甚是。”

  司马懿微微一笑:“那我们就来看看,怎么才能击败李平,把那些马铠夺到手。”

  …

  长安。

  诸葛亮声音沙哑,语气却一如既往的沉稳:“陛下,大将军兵出河东,不攻晋,不攻洛,却攻壶关。臣百思不得其解。如此一来,既无援军,又有后路之忧,臣深为大将军惧。”

  天子刘禅费了好大劲,才将涌到嘴边的哈欠又忍了回去。他忍得太辛苦,以至于鼻子酸溜溜的,眼眶也有些润。

  “相父,有何补救之法?”刘禅抬起袖子,掩着嘴,偷偷的张了张嘴:“要不,让北军潼关,驻蒲坂,为大将军后继?”

  诸葛亮愣了一下,随即拱手道:“陛下所言有可采之处,足见这些于兵事有所进益,可喜可贺。”

  刘禅一惊,随即尴尬的笑了两声:“相父,朕是…随口一说,随口一说。”

  诸葛亮道:“即使不是深思虑,也是好的。用兵自然应该多算,但有时候也在于灵机一动的直觉。直觉,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平时积累思考所致,方有神来之笔。”

  刘禅眨着眼睛,不知道诸葛亮是真的觉得此计可行,还是为了教导他而故意这么说,只能装傻,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等诸葛亮自己往下说。

  “不过,北军刚刚组建,尚未形成战斗,仓促之间送上战场,难免有失。圣人所谓,不教而战谓之诛,非明主所当为。”

  刘禅暗自撇了撇嘴,心道就知道你会来这么一句。他习惯性的又说道:“还请相父指点。”

  “臣觉得,可以调姜维所部东进,进驻蒲坂,为大将军后拒。”

  刘禅无可无不可,把目光转向骠骑将军吴懿、北军中侯马承。马承虽然只是北军中侯,可是他现在掌握着北军,在大将军李严出征之后,他是仅次于骠骑将军吴懿的人物。每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他都会列席,虽然他很少说话。

  吴懿和马承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哪有反对诸葛亮的道理,当下齐声附和。

  刘禅摆摆手:“那就如相父所言,调姜维入驻蒲坂。”他顿了顿,又道:“是不是该知会大将军一声?”

  “那是自然。”诸葛亮从容的说道。李严出了潼关,才把改变作战目标的事上报天子,显然是捏准了他不敢让他全军覆没,肯定会安排人替他守后路。诸葛亮也早就有这样的计划,现在如愿以偿的把姜维调到了关中,看似因为李严改变作战计划所迫,实际上一切都按照他自己的计划在进行。

  自从和魏霸达成协议之后,最大的障碍清除,诸葛亮觉得诸事开始顺了起来,甚至有些顺利得超乎想象。魏霸轻取辽东就是其中之一,陆逊识相的请求病休也是其一。只是这样一来,他也必须加快步伐,尽快将长安控制在手中。

  得到了天子的允许,诸葛亮很轻松的说服了留守大将军府的李丰,然后以大将军府的名义发出命令,要求姜维以最快的速率进入关中,补防蒲坂。姜维早就准备妥当,一接到命令,立刻亲率三千亲卫骑昼夜兼程,先行赶到长安。到长安之后,他立刻去拜见诸葛亮。

  “丞相,一切妥当了?”

  诸葛亮点点头:“伯约,掌握好分寸。李平麾下的将士都是我大汉的将士,可不能损失太大。特别是骑兵,如果那些马铠落入魏军手中,非大汉之福。”

  “丞相真是算无遗策。”姜维躬身道:“请丞相放心,维枕戈待旦,夙夜以兴。只要大将军不故意资敌,维一定能及时赶到。”

  。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