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一句顶一万句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目录

  人运气来了,门板也挡不住。杨摩西在县‮府政‬种菜三个月,又在县城成了亲。

  延津县城南街有个“姜记”弹花铺。“姜记”弹花铺既轧棉花,也弹棉花。弹花之余,还把弹出的棉籽轧成油,一罐罐摆在货架上卖,同时也做旧花换新花的生意。“姜记”弹花铺的掌柜叫老姜。老姜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姜龙,二儿子叫姜虎,三儿子叫姜狗。一家人成年累月弹棉,全家男女老少,头发眉⽑里,皆钻些棉⽑或棉屑。见一人顶着一头⽩走来,大家便知道是南街老姜家的人。兄弟三人娶亲时,老大姜龙和老三姜狗说得着,‮二老‬姜虎不爱说话,爱心里做事,自成一路。五年前,兄弟三人相继成亲,这时谁跟谁都说不着。说不着不是兄弟之间发生了什么,而是妯娌之间产生了矛盾。老姜加上三个儿子,四股人共同经营一个“姜记”弹花铺,谁出力多了,谁出力少了;谁得的多了。谁得的少了;派给谁的活儿重了,派给谁的活儿轻了,妯娌之间七嘴八⾆。时间一长,兄弟之间也产生了隔阂。人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同做一件事,本来是为对方考虑,对方也把你想成了另有想法。隔阂虽无影响“姜记”弹花铺的生意,但一家十几口子,把⽇子过成了一锅粥。这年历五月初六,姜家的和狗斗气,狗把一只咬死了。老姜踢了狗两脚,把提到了厨房,让老婆炖了个清汤。一个弹花的人家,平⽇也是耝茶淡饭,这天中午,饭桌上有了⾁。老姜吃了个头,老大姜龙的孩子,老三姜狗的孩子,也眼巴巴看着这,老姜便撕下两只腿,递给他们。姜虎有个女儿叫巧玲,三岁了,这天在街上玩过了头,回来吃饭,盆里的腿已经没了。巧玲看到另外两个孩子一人一只腿倒着啃,便上去抢。姜龙的儿子五岁了,姜狗的儿子两岁了,巧玲不敢抢大孩子的,便抢姜狗儿子的。姜狗的儿子,哇的一声哭了,但也死死抱着腿不放。姜虎的老婆叫吴香香,兜头扇了女儿一巴掌:“有你的,你才吃,没你的,吃啥?”

  说的就不是腿的事了。巧玲张着大嘴,也哇的一声哭了。姜狗的老婆见巧玲抢自己儿子的腿,心中已不喜,抢时没说啥,又见吴香香拿这只腿说事,打巧玲给人看,说了一句:“为只腿,至于吗?”

  “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

  两人便吵起来。一件事又扯出来八件事,有件事又撞到了姜龙老婆头上,姜龙老婆也加⼊进来,全家吵成了一锅粥。老姜忙到街上买了豁嘴老冯一只兔腿,递给巧玲,又被吴香香从巧玲手里一把夺过来,摔到门外,倒是被狗给叼跑吃了。闹了半下午,不但耽误了下午轧花和弹花,晚饭做好了。大家也没人吃。到了夜里,老姜把姜虎叫到正房,在桌腿上磕着烟袋:“全怪我,给你媳妇说说,忘了一只两条腿,看这闹的。”

  整个中午吵架,姜虎就是看着,没有说话,这时说:“爹,再闹你们闹吧,我是不想闹了,想静一下。”

  老姜听出这话头有意思,吃了一惊:

  “啥意思?”

  姜虎: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想出去单过。”

  老姜知道这个姜虎,平⽇不爱说话,心里主意大着呢。出去单过没啥,借一只腿,扯到跟爹分家上。看来早就跟爹不是一条心了。这就不是腿的事了。老姜也赌上了气,第二天一早,把姜虎的老舅找来。⽗子俩也就分了家。姜家除了在县城南街有座弹花铺,在西街还有三间门面房,也是老姜他爹留下的产业,一直租给人做⾖腐。姜虎另立门户后,⼲脆连棉花也不弹了,由南街搬到西街,收回⾖腐坊,改作馒头铺,锅灶倒都是现成的。不愿再弹棉花不是跟爹分家,捎带对弹棉花也伤了心,而是不愿再顶着一头⽩在世上走。馒头铺起了个名字,叫“姜记馍坊”相互不住在一起,⼲的又不是同一行,倒与爹娘和兄弟彻底脫了⼲系。一家三口,⽇子过得虽无在“姜记”弹花铺殷实,但夫两个蒸馒头卖馒头。确也比过去清静许多。姜虎的⾝子,从小长得比两个兄弟单薄,过去在南街弹棉花时,姜龙姜狗皆说姜虎奷猾,如今在西街馒头,馒头了两个月,膀子和胳膊,倒比过去耝壮许多,暴出几块疙瘩⾁。吴香香有时边馒头边说:“你走你的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离开你的弹花铺,我也没饿着。”

  姜虎倒叱呵她:

  “哪那么多废话?会不会说点有用的?”

  姜虎平⽇不爱说话,也讨厌别人说废话。啥叫废话?说些已经过去的没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话?张罗些前面的有用的事。做馒头生意之余,姜虎又和两个朋友,一个叫老布,一个叫老赖,合伙到山西贩葱。多一条门路‮钱赚‬,姜虎想把馒头铺三间房子翻修一番。过去把房子租给人做⾖腐,不是人家的房子。人家就不心疼,四壁全让灶火给熏黑了。熏黑倒没什么,墙体全让火给熏虚了,墙脚也让杠⾖腐的泔⽔给浸酥了。在屋里一跺脚,墙上就扑啦扑啦往下掉土。房顶也不行了,一下雨就漏;雨停了,屋里还要哩啦哩啦下上半天。除了翻修旧房,还想盖出一间耳房。翻旧房,盖新房,就是张罗前面的有用的事。出门贩葱风餐露宿,比守在家馒头苦多了。但贩葱是长趟生意,比卖馒头来钱快。一年下来,卖馒头兼贩葱,姜虎真把三问房子给翻修一新,并盖出一间耳房。但贩葱也上了瘾,虽不再常年出门,赶上岔口,仍与老布老赖跑山西。与亲兄弟说不着,路上与朋友倒说得着。这时贩葱就不单是贩葱,还为个说得着。

  前年年关前,姜虎又和老布老赖去贩葱。三人赶着三辆⽑驴车,一路说些闲话,七天之后,就到了太原。太原的葱是腿葱,说是腿,像猪肘子一样肥,嚼到嘴里扯鼻子辣,辣不说,辣后没有苦味,贩回去抢手。三人贩了三车葱,没在太原停脚,便往回走,赶上延津县城腊月二十三大集。紧走慢走,三天之后,赶到山西沁源界。这时天变了,刮起北风,接着飘起雪粒。山西的风又冷又硬,和着雪打人的脸。人受冻没啥,看着拉葱的驴浑⾝冒汗,又打着哆嗦,担心驴被冻病了。赶到沁源县城,三人望望天,虽离天黑还有两个时辰,但决意不再赶路,就在沁源宿下。找了个车马店,把驴拴在‮口牲‬棚里,喂上草料,又给它们点上一堆火,三个人开始沿街找饭铺,吃口热乎的暖和⾝子。进了几家饭铺。皆不如意。不是屋里冷,就是饭菜贵。最后寻到县城西关一家卖杂碎汤的小店,看着还⼲净,价钱也公道。屋里有杂碎汤煮着,也显得暖和,加上外边天已经黑了,便在这里落下脚。南来北往的生意人,都被天寒阻在了沁源县,正是吃饭的茬口,店里坐満了人。恰好一张桌子上,一拨人吃完走人,姜虎三人便坐在那张桌子前,要了三碗杂碎汤,三十个烧饼。店里客人多,烧饼在店里是现成的,现点现上;杂碎得现煮,要一锅一锅等。但吃杂碎汤就图个能添汤,添汤不再另收钱,十个烧饼吃下来。碗里皆是热乎的,所以无人先吃烧饼。等了一个时辰,杂碎汤上来,三人埋头先喝汤。正吃着,又掀门帘进来三个人,两个男的,一个女的。看看别处无空位,便坐在姜虎桌子对面,也点了三碗杂碎汤,三十个烧饼。听他们张口说话,听出两个男的是山东口音,一个女的是山西口音。听他们的话头,似是做贩驴生意的。他们等杂碎汤时,男女间开始调笑。不管是听他们的口音,还是看他们调笑的样子,那女的不像是谁的家眷,倒像是在路上临时轧的姘头。而且那女的不是跟一人调笑,跟两人都调笑,就更是姘头了。这种事在路上见怪不怪,姜虎埋头吃饭,没太在意。同行的老布天生多事,不噤多看了那女的两眼。多看两眼也就罢了,又低头与老赖嘀咕了两句,两人哧哧笑起来。正是这嘀咕和笑,对面两个山东人觉得不是好意,与他们急了。两个山东人一个个儿⾼,一个个儿矮。但都耝壮。个儿矮的山东人抢先啐了老布老赖一口,又着山东腔骂道:“妈拉个巴子,瞎嘀咕个啥,⾝上哪块⾁庠庠了,明告诉爷爷呀!”

  老布低头不敢再说话,老赖在延津就赖,出门也不怵人,就还了山东人两句。双方话越说越多,这时店小二给两男一女上来三碗杂碎汤。店小二正要劝架,个儿⾼的山东人后撤一步,抄起一碗刚上的滚烫的杂碎汤。要砸向老赖。老赖也后撤一步,抄起条凳,要与山东人对打。姜虎见要打起来,停下吃烧饼,起⾝劝架,知道对方是山东人,便不叫“大哥”叫“二哥”“大哥”是武大郞,二哥是武松:“二哥,怪我这俩弟兄不懂事,出门在外,我替他俩赔个不是吧。”

  没想到这山东人不依不饶,也是看姜虎⾝子单薄,说话声轻,看上去好欺,便说:“赔不是行啊,给她叫声妈。”

  指了指旁边的姘头。但山东人把姜虎想错了,让姜虎给一个姘头叫妈,惹恼了姜虎。惹恼姜虎,比惹恼老布老赖事还大,姜虎不再啰嗦,一脚踢掉那山东人手里的汤碗,一把揪住他的头发,将他的头咣咣往桌面上磕,直磕得⾎流満面,还不住手。个儿矮的山东人惊了,那个山西姘头也惊了,老布老赖惊了,店里吃饭的人全惊了。没想到这么单薄的⾝子,蔵着那么大的脾气和劲头。接着令人没想到的是,⾎流満面的山东人,⾝上蔵着刀子,一开始被磕头猝不及防,接着被磕晕了头,没有反应,待回过神来,突然从里掏出一把刀,一下捅进姜虎的腔里。待‮子套‬刀来,⾎呼的一下,噴了一墙。老赖老布见姜虎倒了,只顾去拉姜虎;回过神儿来,两个山东人和那个山西姘头,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出门去寻,只见茫茫一片黑夜,天上已飘起大雪。姜虎在地上了一阵气,头一歪死了。地上又淌出一大摊⾎。老布老赖拉着杂碎汤店主到县‮府政‬报了官。但凶犯不是本地人,既不知他们的名姓。又不知他们是山东哪州哪县人,只听出一个口音,一个山西姘头,也是四海为家,脚在人⾝上长着,哪里捕去?老布老赖也是无奈,在沁源停了三天。只好将姜虎的尸首拉回了延津。老布又与老赖商量,瞒下姜虎的死因,不说是老布老赖在山西惹了祸,只说是姜虎在沁源与人发生了口角,打斗起来,被对方捅死了。去山西贩葱时还是一大活人,回来是一具尸首。姜虎的老婆吴香香,抱着孩子,哭昏过去好几次。时逢年关,门板上本该贴鲜红的对联,现在换成了⽩⾊的烧纸。

  姜虎死后,吴香香成了寡妇,一个人在馒头铺面。有姜虎在,虽然姜虎不爱说话,走来过去,馒头铺也显得热闹,剩下一个寡妇,屋子里顿觉冷清。对南街姜家而言,儿子一死,儿媳似乎成了外人。老姜加上姜龙姜狗,皆以为吴香香会改嫁。儿子死了可惜,儿媳改嫁没啥可惜的,新翻盖的馒头铺可以落回自家手里。吴香香本也想改嫁,丈夫死了,自己还年轻。但一个寡妇带一个孩子。一时寻不到合适的茬口;同时看出姜家盼自个儿改嫁,图的是个馒头铺,反倒赌上了气,继续在县城西街蒸馒头。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一年过去,姜家见吴香香还没动静,老姜倒没有什么,媳妇是外人,还有孙女巧玲呢。但姜龙姜狗有些着急,二人本不对付,现在联起手来,要把吴香香赶走。赶走并没公开赶,公开赶也说不出口,而是等到每个月的后半月,每天的后半夜,天上没了月亮,县城睡得正,他们由南街溜到西街,爬到馒头铺房上,跺脚吓吴香香。一开始是俩人一起跺,后来一人一月轮着,人照样吓得着,俩人也有歇着的时候。但他们又把吴香香想错了,不吓吴香香,吴香香倒可能改嫁;这么一吓,吴香香横下心来,不谈改嫁的事了,倒把个“姜记馍坊”改成了“吴记馍坊”但天天夜里担惊受怕,也不是长事,便想招一个女婿,来支撑门面。试着寻了几个,也没合适的。模样,脾气,相互是否说得着,单讲一条遍地都是,几样凑到一起就难了。要么这人脾气好,但生窝囊,撑不起门面;要么这人脾气犟,但又犟过了头,吴香香害怕招了这个女婿,自个儿降不住他,馒头铺没成姜家的,又成了他的。也碰到一个合适的。鞠家庄一个姓鞠的,正好老婆死了,是个外场人,大嗓门,说起话来,既不怕事,又知道让着吴香香,但他带着三个孩子;一成亲,别的不说,先要养活三个外人,吴香香又犹豫下来。这时吴香香感叹,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于是事情不上不下,在那里悬着。一悬就是一年多。一年多后,事情在茬口上,就碰上了杨摩西。

  杨摩西已经在县‮府政‬种了四个月菜。杨摩西过去没种过菜,但他自小在杨家庄长大,没吃过猪⾁,见过猪跑。历二月一开舂,冻土一化,杨摩西便在县‮府政‬后院,给县长老史的一亩三分地上粪。上过粪,便开始翻土。县‮府政‬不养‮口牲‬,一亩三分地,是杨摩西用铁锹一锨一锨掘出来的。接着用铁耙打坷垃,将地耙平。接着撒种。按县长老史的意思,种了些茄子、⾖角、萝卜、菠菜、辣椒、葱、蒜、荆芥等。地的四角,又种了些丝瓜和葫芦。接着挑⽔灌苗。苗出来,草也出来了,接着拔草。接着松土保墒。三个月下来,杨摩西觉得在县‮府政‬种菜,比过去沿街挑⽔还累。沿街挑⽔有活儿就⼲,没活儿就歇着,现在只要一到一亩三分地,从早到晚,手闲不下来。但累归累,心里却松快许多。过去挑⽔是他等活儿,现在种菜是活儿等他;⼲活儿再累,也比找不着活儿強。另外,在县‮府政‬种菜,时间上可以自个儿做主。过去沿街挑⽔,何时挑⽔,挑多少⽔,全听主家的;现在一天到晚手虽然不停,但先⼲啥后⼲啥,全由自个儿主张,只要把一亩三分地种好就行了。人一自主,心里又松快许多。吃的也比过去強。过去沿街挑⽔,活计没个着落,天天饥一顿一顿的;现在虽是一个种菜的,也算县‮府政‬的属员,一天三顿,到点就去伙房吃饭。每天不用心吃的,也让人放下一条心。县‮府政‬的科员,有四十多人,大家在伙房吃的时间长了,人人都说伙夫老艾做的饭难吃,就会炖个杂烩菜,把⾁片和许多杂菜放到一个锅里炖。杨摩西却觉得老艾的杂烩菜好吃,好在油⽔大,有嚼头。三个月下来,大家都说,种菜的杨摩西,比刚来时胖了许多。唯一不如过去挑⽔处,是跟县‮府政‬的人相处,要比一个人挑⽔难。过去在蒋家庄老蒋染坊挑⽔,十几个人,杨摩西就觉得应付不过来;如今县‮府政‬四五十口子,个个又比染坊的人要刁。县‮府政‬其他差员见杨摩西是新来的,像老蒋染坊的內蒙人老塔一样,皆有些欺生。杨摩西种菜就忙得脚底朝天,还有人⽩支使他跑腿送信,去街上买烟买酒,或唤他搬桌挪柜。连伙夫老艾,三天有两天,也唤他去街上买油买酱,或到十字街头扛一篓馒头。杨摩西除了是个种菜的,等于还是个打杂的。杨摩西肚子里也骂这些人不是东西,但知道种菜的差事来之不易,加上这几年与人打道多了,长了记,除了不与人拉帮结派,招惹是非,也学会了吃亏。人支使他,他便放下种菜的活儿,替人去⼲分外的杂事,肚子里骂人,面上不带出来,仍乐呵呵的。县长老史招他来本为种菜,为自个儿韬光养晦,现在看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杨摩西被人支使得像个陀螺,老史既没对大家发火,也没对杨摩西发火,只是‮头摇‬一笑。笑不是笑杨摩西,而是笑大家。大家看似欺负杨摩西占了便宜,其实是帮了杨摩西;杨摩西看似吃了亏,其实是占了大家的便宜,只不过大家和杨摩西没想到这层理儿罢了。三个月下来,县‮府政‬上上下下的人,都知道种菜的“摩西”嘴虽然有些笨,但手脚勤快。在县‮府政‬⼲差的人都有些刁,刁人之中,杨摩西不凭别的,就凭一个手脚勤快,倒在县‮府政‬立住了脚。啥叫韬光养晦,从杨摩西和大家的关系上,老史已经韬光养晦。

  老史闲的时候,也背着手到菜园子里转悠。杨摩西除了种菜,还自做主张,在前院的空地处,刨坑种了两溜儿马兰和美人蕉,每天浇⽔。老史当初招杨摩西来,是因为他会舞社火,把个阎罗舞得与众不同,阎罗掌管着天下的生死簿,阎罗让你一更死,小鬼决不等二更。现在看阎罗只会撅着庇股⼲活儿,全没了社火中的威风模样,问起话来,有一说一,绝不由一扯到二,老史又笑了。杨摩西与老史有一说一,不扯废话,并不是像对县‮府政‬的差人一样,说话办事都留着心,而是因为老史是县长,又不苟言笑,见了老史,有些害怕,没说话⾝子先哆嗦,哪里敢再啰嗦?这点差别,倒被老史忽略了。一天老史又踱到后花园,站在美人蕉前,看杨摩西弓着⾝子锄地。看了半天,突然问:“摩西,你整天种菜,脑子里都想些啥?”

  这也是杨摩西怵老史的地方,问起话来,话题都是突如其来;他所问的,都是你事先没想到的。杨摩西站直⾝子,愣在那里想了半天,答:“没想啥。”

  老史:

  “你不说实话,人在⼲东的时候,都在想西。”

  杨摩西又愣住想,想了半天,突然想起什么:“有时候会想起罗长礼。”

  接着将喊丧的罗长礼的底细,本是一个卖醋的,最会喊丧。如何嗓门大,如何会调停场面,一五一十,来龙去脉,跟老史讲了。在世上活了二十来年,他最喜那一喊。老史听后,倒愣在那里。愣不是愣罗长礼,而是愣杨摩西。一个种菜的,原来也喜世界上一喊;加上杨摩西在社火里扮阎罗,阎罗喜一喊丧的,二者都跟死人打道,一前一后,接倒也方便;愣过,又‮头摇‬一笑。

  但四月十六这天,出了一件事。让老史改变了对杨摩西的看法。老史当县长的时候,室內还没厕所,县长夜里撒尿,照样得用夜壶。老史平⽇不苟言笑。不苟言笑的人,一般背地里都有些好⾊。老史也不例外。一个人好⾊不算啥大⽑病,但老史的好⾊,又与众不同。他不好女⾊,单好男⾊。好男⾊也没什么,问题是他不好生活中的男⾊,单好戏中的男⾊。老史爱看戏,原因也在这里。看着是去看戏,戏也看,主要是看戏中的男旦。老史当县长的时候,戏中的女角,大部分还是俊俏的男生装扮。老史打小生长在南方,不喜五大三耝的北方男人。北方男人扮起女角,举手投⾜,挟肩提舿,马上会露出马脚,故不喜河南梆子等北方戏。年轻时在苏州上过学,中意小巧玲珑的苏州男旦,于是把锡剧千里迢迢引到延津。南方也有诸多剧种,只是锡剧中的男旦,扮相比闽剧越剧等。更加像女人罢了。不是女人,胜似女人。从苏州引来的锡剧班子,当家的男旦叫苏小宝。十七岁一孩子,长得玲珑剔透,戏台上风情万种,卸了装又不苟言笑,又对老史的心思。故在锡剧班子中,引的是这一班而不是另一班。天天到戏院也就是老詹的教堂去看锡剧,也就为个看苏小宝。去年年底,老史不看锡剧看社火,不是因为看锡剧看厌了,恰恰是因为苏小宝的老舅死了,苏小宝赶回苏州奔丧,老史觉得戏台上一下空了,这才菗⾝出来,看万民舞社火。老史不看社火,还发现不了杨摩西。杨摩西能进县‮府政‬,以为该感谢社火,其实应该感谢锡剧中这位男旦苏小宝;接着应该感谢苏小宝的老舅,死的是个时候。苏小宝奔丧回来,老史又接着看锡剧。除了看戏,戏后,老史还把苏小宝叫到县‮府政‬他的住处,两人一待‮夜一‬。县长和一个男旦来往,看上去有些不雅,但这里不涉及救国救民,顶多又像当年另一位县长老胡爱做木匠活一样,是一种个人嗜好。所以从‮长省‬老费到专员老耿,听后也是一笑。大家或许以为老史和苏小宝⼲了什么,其实老史和苏小宝‮夜一‬待下来,并不上做什么,就是在一起说个话。说话也不用嘴,而是用手。两人对面坐着,在下围棋,讲的是个手谈。就是扯到上,老史的做法也与众不同,讲的不是做,而是个“意”啊。只是要求苏小宝,手谈时也不卸戏装和脸上的油彩罢了。老史和苏小宝手谈,也不是天天谈,天天谈就把人累着了,而是十天一谈,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不急不缓,倒也怡然自得。虽然他们关在屋子里是手谈,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细,以为他们在一起什么都⼲了。一男一“女”在一个房子里关了‮夜一‬,要说俩人啥都没⼲,整个县‮府政‬的人都不信。但大家信不信,老史并不在意,平⽇见人,仍是不苟言笑。正因为仍不苟言笑,老史的下属,反倒更加怵老史。怵不是怵他是县长,而是不知道他的路数。

  四月十五这天晚上,老史又去戏院看戏。戏完,回到县‮府政‬住处,老史又和穿着戏装的苏小宝手谈。房外的月亮好大,但两人的心思都在棋中,对外面并无留意。从深夜手谈到天亮,两人竟手谈出一盘奇局。这棋局的名字叫“风雪配”虽是和棋,但布局之奇特,机关之巧妙,一招一式,一板一眼,事先并不有意,也是随机应变,待到棋终,突然出现了大境界。整个棋局虽风云密布,但天苍苍,地茫茫,黑⽩之间,楔榫连接,出现了天作之合。这种天作之合,许多人手谈了一辈子,也无遇到过,或许快接近了,又擦肩而过。手谈并不为个输赢,为输赢者皆是俗物,而为手拉手共同去一个没去过的地方。不为手谈,不为棋局,为了这天作之合,两人第一回有了肌肤之亲。亲也没亲别处,就是一个抱头痛哭。两人⽇常都不苟言笑,为了一盘棋,竟共同大放悲声。他们的大放悲声,也不像别人一样吼喊,直哭得哽哽咽咽,相互拭泪罢了。正是这样菗菗噎噎,两人才能哭到深处。

  县‮府政‬有一个扫地的叫老甘,老甘长个大脑袋,说话声大,像敲锣。在县‮府政‬四十多个属员中,杨摩西私下跟老甘走得近。两人走得近并不因为一个是扫地的,一个是种菜的,地位相仿,或县‮府政‬四十多人都刁,就老甘不刁,而是老甘虽是一扫地的,却喜教诲人。别的文案‮记书‬都是刀笔吏,老甘跟人搭不上腔。杨摩西是一种菜的,又是新来的,老甘便找到了摆话的地方。杨摩西新来,对县‮府政‬的方方面面都不,正好需要人指点,两人一拍即合,常在一起说话。四月十三这天,老甘在乡下的老婆生了个儿子,老甘要回家摆酒席,请了七天假,临走时,来到菜园子,唉声叹气。杨摩西不解:“生个儿子该⾼兴,咋愁眉不展的?”

  老甘:

  “不是儿子的事,我一走,对这里不放心。”

  杨摩西:

  “不就一个扫地吗?我替你扫就是了。”

  老甘:

  “要是扫地我就不说了,关键是县长的夜壶。”

  原来县长老史的夜壶,每天清晨归老甘倒。有时老甘也把夜壶提到菜园子里,用县长的尿浇菜。

  老甘:

  “把县‮府政‬的人想遍了,给谁,我都不放心。”

  杨摩西:

  “不就一个夜壶吗?我替你倒就是了。倒完,涮⼲净,我再给放回去。”

  老甘:

  “你倒是个老实人。可你耳朵管用吗?”

  杨摩西愣在那里:

  “啥意思?”

  老甘拉杨摩西坐下,开始一五一十说夜壶的事。原来这倒夜壶不只是个倒,也讲个时辰。讲时辰不是倒尿也图吉利,而是要不早不晚,赶到县长老史刚刚起。老史还没起,你进去倒夜壶,打扰了老史‮觉睡‬;老史起了,你没及时倒,让一个夜壶在脸前摆着,也不是个事。老史还没起,你就得在窗外候着,听到里边有响动了,忙进去倒夜壶,不早不晚,赶个恰如其分。老甘说完,杨摩西听明⽩了:“我每天起早点,在县长窗下候着就是了;听到动静,我马上进去。”

  老甘叹口气:

  “也只好这样了,千万不可大意。”

  从四月十四这天,杨摩西种菜之外,又多了一个差事,给县长倒夜壶。十四这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杨摩西就去县长老史窗前候着。候了一个时辰,听到老史在里边咳嗽,杨摩西忙进去提夜壶。老史看他进来。倒一愣:“啥事?”

  杨摩西:

  “替老甘倒夜壶。老甘老婆生孩儿了。”

  老史也没在意,杨摩西提着夜壶就出去了。十五早起倒夜壶也很顺利。但老甘走时忽略了,他走的这七天,跨一个历十五,十五晚上,是老史跟苏小宝在一起手谈的⽇子,十六早起,倒夜壶要待苏小宝走后。老甘没代,杨摩西也不明其中的底细,十六早起,又去老史窗下。待到窗下,正是老史和苏小宝相拥在一起,菗菗噎噎之时。杨摩西听到屋里有响动,以为县长老史起了,也没多想,推门就进去了。待进去,看县长和一个涂着彩脸穿着戏装的戏子搂在一起哭,吓了一跳,不噤“啊”了一声。他这一“啊”不要紧,把老史和苏小宝惊着了。虽这拥是因为棋局而不是别的,但在外人面前,苏小宝首先清醒了,从没去过的地方,一下回到了眼前,推开老史,面向墙站着。老史回头看到杨摩西,心中还有些恍惚,待也从恍惚回到清醒,不噤大怒。怒不是怒杨摩西看到了这场面,而是怒他和苏小宝还没有哭到深处;这回哭不到,也许永远没这个机缘了;本来能走得更远,到一个从来没去过的地方,现在因为杨摩西突然撞进来,一切都半途而废了。气恼之下,老史有些语无伦次,没问杨摩西,倒问苏小宝:“咋回事?”

  苏小宝面壁不回答。杨摩西已吓得浑⾝哆嗦,倒是替苏小宝说:“我来倒夜壶。”

  因为一个夜壶。让天作之合半途而废,老史更气了,平⽇他不苟言笑,现在也仰着脖子喊:“你给我滚!”

  杨摩西跟斗流⽔,逃回到菜园子,夜壶也没倒成。杨摩西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以为老史要辞他,但老史过后也没辞他。只是从此之后,不再跟杨摩西搭话。杨摩西以为老史对他手下留情,岂不知县长老史,从来不对人手下留情,只不过这气生得有些大,生气不只对杨摩西一个人;祸是杨摩西惹的,老史由杨摩西起,突然对全世界失了望。一个阎罗,在社火中还与众不同,到这个世界种菜,昏头昏脑,也和大家差不多;或者,对眼前这个世界,老史失望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大家。辞了杨摩西,换一个种菜人,也不会比杨摩西或他爱“⼲政”的表叔好到哪里去,失望之下,没换杨摩西。但杨摩西不知道老史是咋想的,虽然人还留在县‮府政‬,开始诚惶诚恐;每天种菜时,总觉得头上悬着一把剑;刚进县‮府政‬的时候,心里也没这么怕。也是将功补过的意思,种菜的时候,倒更加勤谨;县‮府政‬其他属员支使他,也跑得更了。也是祸兮福焉,正是伙夫老艾支使他三天两头去十字街头买馒头,让杨摩西认识了吴香香。杨摩西过去挑⽔时,也认识吴香香。吴香香除了在县城西街“吴记馍坊”蒸馒头卖馒头,也到十字街头做生意。冒着蒸汽的馒头笼子上,揷着“吴记馍坊”的小幡。杨摩西哪天挑⽔少了,⾝上缺钱,便到县城北关“老冉粥铺”喝粥,只喝稀的,不吃⼲的,哪天挑⽔多了,⾝上有了余钱,也到十字街头买过吴香香的馒头。但现在买吴香香的馒头,和过去又有不同。不同不是说过去就买一个人充饥的馒头,现在县‮府政‬四五十口人吃饭,馒头一买就扛一篓;而是⾝份与过去不同,吴香香过去卖给挑⽔的杨摩西馒头,并无留意他;现在见县‮府政‬的杨摩西来了,心里便留了意。留意还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四个月前县城闹社火时,她和大家一样,注意过这个阎罗,注意过这个阎罗与别的阎罗不同。但当时也就是个注意,没想过把自己跟一个舞社火的连在一起;现在这个阎罗成了县‮府政‬的属员,她才知道他不单会舞社火。杨摩西过去挑⽔时,街上从事五行八作的人,皆没拿他当回事;现在见他进了县‮府政‬,而且是县长老史看上的人;大家只知道他被老史看上,不知道老史又看不上他了;大家看杨摩西,又与过去不同。十字街头的馒头摊旁,是鞋匠老赵的摊子。杨摩西挑⽔时,走路磨鞋,三天两头到老赵的摊子补鞋,因赊过两回账,老赵生了气,杨摩西再去补鞋,老赵总黑着脸:“我这是小本生意,可得先钱。”

  不先钱就不补鞋。现在杨摩西种菜也费鞋,替伙夫老艾扛馒头,有时顺便到老赵摊上补鞋,老赵不但先补鞋,补过鞋也不收钱;杨摩西要钱,老赵还急:“兄弟,骂我呢?费我个啥?也就是个手艺。”

  或:

  “怕我有事找你?”

  久而久之,吴香香便对杨摩西动了心。接着打听杨摩西的底细,又有些失望。原来他除了挑过⽔,以前还破过竹子,染过布,杀过猪,做过⾖腐,所有⼲过的,皆是些耝活,他家是杨家庄做⾖腐的人家,心里一下凉了半截。又听说杨家和秦家庄东家老秦家是亲家,杨家的⾝份又往上长了一截;又打听出杨摩西是与家里闹翻了,孤⾝一人跑了出来,除了有个⾝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心里又凉了。但正是孤⾝一人和在县‮府政‬当差,又让她动了心。如杨摩西仍在挑⽔,她只是找了个挑⽔的;如今杨摩西在县‮府政‬,与杨摩西成亲,就不单是与杨摩西成亲,背后还有座大靠山,正好支撑门面。那时“吴记馍坊”的馒头,就不单姓“吴”还姓“县‮府政‬”倒跟当初杨家庄做⾖腐的老杨、马家庄赶大车的老马让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上“新学”接着进县‮府政‬的想法一样。还有孤⾝一人,如是嫁给杨摩西,他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是件坏事,但对于招婿,却正好合适。招过来的只是一个人,没有另外的⿇烦,正因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自己才能⾼他一头。

  这天下午,杨摩西正在县‮府政‬后院菜地捉虫子。也是以前没种过菜,只知道卖力,不知其中的诀窍。不管是茄子、⾖角、菠菜、丝瓜或葫芦,苗出来之后,长势都不错。但菜叶长到巴掌大时,生了虫子。虫子将叶子吃出一个个窟窿。县长老史到菜地来转,看到一片片被虫吃的叶子,便皱着眉‮头摇‬。菜长虫本属正常,但放到过去正常,自从打散老史和苏小宝的哭泣,杨摩西自个儿先觉得犯了大错。看老史皱眉,怕由一个虫子,再节外生枝。自个儿过去没种过菜,找不到病因,慌忙到城外老龚的菜园,向种菜的老龚打听。头一回老龚没理他,第二回,给老龚买了一包烟丝,老龚才告诉他,虫子生在现在,祸却是上粪时做下的。原以为多上粪菜会壮,谁知粪上多了,也会生虫。治的办法倒简单,往地里埋烟丝。烟丝一发酵,虫卵闻到,立马就死了。杨摩西只好停下其他活计,买来烟丝往地里埋。治过虫卵,又一只一只,去捉叶子上剩下的成虫。⽩天捉一天,夜里还打着灯笼翻菜叶子。过去吃饭是在伙房,现在将饭从伙房打回来,马不停蹄,边吃边捉。五天没有离开县‮府政‬后院。这天吃过中饭,挨个翻茄秧的叶子。茄秧又比⾖角、菠菜、丝瓜和葫芦招虫子;茄子又种得多,占到四分地;⾖角、菠菜、丝瓜和葫芦诸菜,皆占到三分二分不等。直捉到夕西下,突然有人在背后喊:“摩西,跟你说句话。”

  杨摩西扭头,见县‮府政‬后墙外,有人探个头,仔细一看。是县城东街‮口牲‬牙子老崔。杨摩西又弯捉虫:“正忙着呢。”

  老崔:

  “这话不听,你可别后悔。”

  杨摩西:

  “我正后悔着呢,当初不该上这么多粪,也不该种这么多茄子。”

  老崔:

  “这事比粪和茄子大,给你说个老婆。”

  杨摩西这才想起,老崔除了是个‮口牲‬牙子,闲时还给人说媒。有人说亲是件好事,但杨摩西平⽇与老崔并无情,过去挑⽔时,两人见到,老崔总拿他打镲,以为老崔从县‮府政‬墙后过,又顺便拿他开心;说不定院墙背后,还蔵着一帮闲人,等着看杨摩西的笑话呢,便说:“听说你娘死了,把这媒说给你爹吧。”

  又蹲下⾝子捉虫。任老崔在墙外喊,再不回头。老崔终于急了:“⽇你娘,给你说媒,你倒端上了。”

  又骂:

  “给大户人家说媒,成不成,还吃顿酒席,今儿倒好,热脸贴了个冷庇股。”

  又骂:

  “让你托大,我马上退了这亲。不说这媒我死不了,你照样打你的光。”

  又杂七杂八说了许多。杨摩西听骂声越来越远,扭脸,院墙上的人头不见了。起⾝跑到墙前,见墙外的老崔。骂骂咧咧,顺着津河,已走出一箭之地。老崔不骂不走杨摩西觉得是拿他打镲,一骂一走,杨摩西觉得这事有些门道,忙翻院墙出去,追上老崔,一把拉住他:“叔,把话说完。”

  老崔倒端上了,挣着⾝子:

  “放手,我还有事。”

  见老崔拿糖,杨摩西知道事情又有了几分:“叔,今天无论如何,咱爷俩儿得喝一盅。”

  老崔挣着:

  “放手,真有事。”

  但也半推半就,脚下随杨摩西走。两人拉拉扯扯,来到津河桥下,一个叫“鸿膳成”的饭馆。“鸿膳成”有个厨子叫老魏,当年杨百利和牛国兴拿他“噴”过“空”老魏爱夜游,夜游时,在坟场碰到一个⽩胡子老头,⽩胡子老头趴到他耳朵上说过两句话,老魏回来,炒菜时老哭。也可能以前哭过,现在不哭了;过去他当厨子,现在不当厨子了,当酒保。老魏与老崔和杨摩西皆认识,想着一个贩驴的,一个种菜的,到饭铺只是吃碗烩面,没想到两人坐下。杨摩西点了一盘大块牛⾁,一盘卤羊杂,每人一个酱兔头,外加四两⽩酒,便知二人有事。酒菜上来,老崔和杨摩西先吃了一阵。杨摩西过去没跟老崔在一起吃过饭,吃起饭来,才知道老崔不愧是个贩驴的,走南闯北,饭量大,三盘荤菜,转眼间见了盘子底,酒壶也空了。杨摩西又叫了两海碗烩菜,外加三两⽩酒。烩菜里有⽩菜、⾖腐、海带、猪⾁片子,热气腾腾端上来,老崔又吃了一阵,喝了一阵,终于放下筷子,掏出火昅烟。杨摩西这才问:“叔,女方是谁呀?”

  老崔这才说出了吴香香。吴香香托人说媒,一开始找的不是贩驴的老崔,而是县城东街的媒牙子老孙。托老孙时,给老孙提了一条羊腿。老孙一开始答应了。后来了解其中因由,吴香香招婿的背后,还蔵着与姜家的积怨;积怨的背后,又蔵着馒头铺一座家产;姜龙姜狗兄弟俩,皆不是省油的灯;这就不是一桩媒情事了,里面还蔵着一个火药桶;说得好,成全了别人;说不好,引爆了火药桶,炸着了别人,也伤着了自己;但一下把这媒退回去,又把事情挑明了,也得罪人;便假装肠胃疼,出不得门,把这桩婚事和羊腿,一起托转给老崔。老崔平⽇是个驴贩子,贩驴之余才说媒。老崔贩驴是把好手,因说媒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功夫不到,十桩有八桩说不成;说不成倒没什么,往往又说出些另外的蹊跷。去年县城北街“丰茂源”和“济世堂”李家的儿子李金龙,与秦家庄东家老秦家姑娘秦曼卿的婚事,就是老崔撮合的;后来因为秦曼卿缺一只耳,婚事发生了变故,秦曼卿就嫁给了杨摩西的哥哥杨百业。老崔说媒的功夫虽然不到,但爱和专门说媒的老孙平起平坐。老孙嫌他不知⾼低,也是设一个套让他钻,让他在南墙上碰个壁。知道一下说媒的深浅。老崔正是因为功夫不到,没估算出这桩婚事背后的利害,只估算了一下男女双方,觉得是桩易说的媒,便收下羊腿,来找杨摩西。卖馒头的吴香香,杨摩西倒不陌生,五短⾝材,小眼小嘴,疙瘩鼻,眉心有一粒红痣,长相不能说俊,但她⽪肤⽩,像刚出锅的馒头一样⽩,也是一⽩遮百丑,倒又透出另一种姿⾊。红痣长在黑脸上,就是一粒老鼠屎,但红痣长在⽩脸上,就是一粒小樱桃。杨摩西也知她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孩子。买馒头见过,但从无把她和自己连到一起想过,现在不由愣在那里:“这事我可没想到。”

  又问:

  “叔,有啥说法不?”

  老崔饭量大,酒量却不行,七两酒下去,脸像红布一样,已有些醉意。老崔一醉,爱跟人说知心话,这一点和杨家庄卖⾖腐的老杨有些相像,⾝子伏在桌子上,一把抓住杨摩西的手:“除了是你,换个人,我不管这闲事。”

  一听就是醉话,过去两人并无来往,没有存下这情谊;何况刚刚骂过人,转脸又拉人的手。但杨摩西不论贵,先接住这手:“叔,等事儿成了,侄子少不了还得登门孝敬您。”

  老崔一听这话急了,拍着桌子:

  “啥意思,骂我?好像我图你东西。”

  杨摩西:

  “叔,我不是这意思,我一种菜的,就是孝敬您,还能孝敬个啥?说的是个意思。”

  老崔这才将⾝子收回来,挥着手说:

  “要说说法,这桩婚事可不简单,处处有说法。但别的说法,我都替你挡了回去,单有一条,我做不了主。”

  杨摩西:

  “啥?”

  老崔:

  “这桩婚事,不成也就算了。如果成,不是你娶她,而是她娶你,算是⼊赘。”

  杨摩西愣在那里。别人结亲都是男娶女,这里结亲却是女娶男,一切得倒着来。杨摩西刚要说什么,老崔瞪着眼睛:“这还不算,你要愿意,还有说法。”

  杨摩西:

  “啥?”

  老崔:

  “既然是⼊赘,就得改姓,你不能姓杨,得姓吴。”

  杨摩西又吃了一惊。别人结亲皆是名正言顺,自己结个亲,还得改姓。两个说法加在一起,杨摩西有些蒙,在那里犯了考虑。见他考虑,老崔一下又急了。老崔给人说媒不单图个吃喝,或图些东西,这是他与专业说媒者老孙的区别。东西之外,主要图个说,过个嘴瘾。贩驴时老说驴,回头便想说说人。但这嘴瘾有时能过,有时不能过,像上次“丰茂源”和“济世堂”李家和秦家庄老秦家的婚事,他夹在中间,不但说不上话,还受了不少夹板气。但在杨摩西这里,他觉得可以居⾼临下摆话,甚至可以把在它处受的气找补回来。或者说,杨摩西一口答应下来,他倒有些失望;见杨摩西犹豫,倒给他摆话提供了一个茬口。老崔朝地上啐了一口痰:“以为你是个识时务的人,我才给你张罗这事;谁知我话还没说完,你倒犯了琢磨。你也不撒泡尿照照你自己,你配不配这琢磨?你家是个卖⾖腐的,你是个种菜的,除了有个光⾝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吴香香不娶你,人家能娶到别人;你要过了这茬口,怕是要打一辈子光。知道你在县‮府政‬,可你不是县长,就是个种菜的。我倒不是生气你琢磨这事,是生气你认不清自个儿是谁。你要不想⼊赘,想正经娶人,你千万别勉強;你要觉得你的姓值钱,你还姓它一辈子。我也想明⽩了,这事也不怪你,怪我,怪我眼瞎认错了人。全是为人好。好像在害谁。我就想不明⽩,我害你能得到啥好处?你又有啥值得害的?你要不信,咱就走着瞧!”

  老崔已经把一件事说成了另一件事。而且说着说着,真生气了,站起⾝,气哼哼要走。杨摩西忙放下琢磨,一把拉住老崔。老崔边挣边喊酒保老魏:“老魏。你来给评评这个理。”

  老魏也是个好事者,见这桌有事,虽然手里忙着别的。耳朵一直向这边支着。听老崔喊他,忙过来揷嘴:“我都听见了。这事真不能怪老崔。”

  三人嚷成了一锅粥。杨摩西劝过老崔,又劝老魏,看老崔脸被气得煞⽩,对老魏说:“大爷,事情有些突然,总得让我想想啊。”

  三人分手后,杨摩西回到县‮府政‬菜园子,一个人坐在地头想。除了事情有些突然,事情还有些不一般。先想⼊赘。别人结亲都是男娶女,这里结亲却是女娶男,一切得倒着来。事情本末倒置,首先看起来就不顺。但接着又想,正着或倒着,放到别人那里是件大事,放到自己这里,如老崔所言。真得另外计较。不是女娶男,自己还摊不上这好事。就算不是女娶男,换成男娶女,把颠倒的事情再颠倒过来,不说娶不到,就算娶得到,吴香香不要他⼊赘,让他明媒正娶,杨摩西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还能把吴香香娶到哪里去?现成的地方。只能娶到杨家庄了。先不说娶到杨家庄吴香香会不会同意;吴香香现在城里,杨家庄是乡下;就算吴香香同意,杨家庄和卖⾖腐的老杨,杨摩西首先不愿意见到;就是愿意见到,卖⾖腐的老杨,也没有现成的房子让他娶亲。倒是⼊赘,给杨摩西省去不少⿇烦和口⾆。又想改姓的事,别人结亲皆是名正言顺,自己结个亲。还得改姓。但又想,自己的名字,以前也不是没被人改过;为了找个事由,他就信过主,改叫“杨摩西”当然,改了名姓就不是自己了,可几年下来,自己换一个活路,改一回禀,瓤里早不是自己了。没必要徒讲外表。当然改姓与改名又有不同,改名只是改自个儿的称呼。改姓连祖宗都丢了。但杨摩西自生下以来,没感到祖宗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倒尽添些⿇烦。最大的⿇烦是,改了尽添⿇烦的它,反叫天下人聇笑。还有,吴香香是一个寡妇,寡妇吧,还带一个孩子,一过门,先得替别人养着崽子。又有些犹豫。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如是四个月前碰到这事,杨摩西仍在街上挑⽔,不管是⼊赘也好,改姓也好,寡妇带个孩子也好。自己正走投无路,等于天上掉下个馅饼,没啥好思摸的。但现在自己进了县‮府政‬,虽不是县长,是一种菜的,也算有一正经营生。长此以往,万一混出个头脸,提前⼊赘改姓,嫁了寡妇。那时反要后悔。但他上个月刚刚得罪县长老史,虽然仍在种菜,头上却悬着一把剑。老史⾼兴,他仍能在县‮府政‬种菜;万一老史哪天不⾼兴了,把他赶走,他又得流浪街头去挑⽔。如能在县‮府政‬长待,他没必要⼊赘和改姓;如早晚有一天要挑⽔,趁此成个家,也是个退路。到街上挑⽔,仍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嫁了吴香香,倒有个现成的馒头铺接着他,也就不用再到街上挑⽔了。换句话,这亲该不该成,从上论,并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县长老史。老史到底是咋想的,吴摩西又无从得知。无人提亲还没这些烦恼,有人提亲,倒叫人犯起愁来。更让人犯愁的事,遇到犯愁的事,満世界的人,没个商量处。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老詹。在自己往过的人中,还就他算个忠厚人。虽然不会传教,但也从来不害人。于是走出菜园子,走出县‮府政‬,信步走向西关破庙,去找老詹。到得破庙,老詹刚从乡下传教回来,正坐在边昅烟。几个月不见,老詹似乎老了许多。见到杨摩西,老詹倒不感到意外:“阿门,我知道,你早晚会回来。”

  杨摩西以为老詹误会了他的意思。忙说:“师傅,我这次回来,不是那个回来。”

  谁知老詹没误会他,说:

  “不是说你回来当徒弟,你总有忧愁。”

  杨摩西忙点头:

  “就是来跟师傅商量个事。我是谁,从哪儿来,就不说了,又犯愁往哪儿去了。”

  便把老崔给自个儿说媒的事,从吴香香说起,怎么要招赘和改姓,中间拐了几道弯,又拐到了县长老史⾝上,一五一十,来龙去脉,给老詹说了。这个老史,因为教堂的事,老詹曾跟他吵过。老詹首先说:“这个老史,不是主的子民。”

  又看了杨摩西一眼:

  “孩子,头一回我不以主的名义。以你大爷的名义给你说,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上。”

  说的是老史了。接着替杨摩西发愁:

  “可咱靠自个儿,又有啥可靠的呢?”

  接着又说:

  “咱自个儿啥都没有,就不能怪别人有苛求了;咱自个儿说不起话。就不能怪别人有言在先了。”

  指的是招赘和改姓的事了。老詹往帮上梆梆地磕着烟袋,又感叹一声:“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

  杨摩西:

  “师傅,你的意思,是不理会这事了。”

  老詹:

  “事情这么别扭,按说不该理会,可叫大爷说,换成别人别扭,换成你,咱还是‘嫁’了吧。”

  杨摩西:

  “为啥?”

  老詹:

  “因为从你心里讲,你还是愿意的。”

  杨摩西:

  “如果愿意,我就不找你商量了。”

  老詹:

  “你恰恰说反了,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

  杨摩西要说什么,老詹用手止住他:

  “愿意就对了。摩西呀,你比离开我时強多了,知道自个儿是谁了。知道自个儿是谁,才能明⽩往哪儿去呀。”

  过去跟老詹学经时,老詹讲主,一讲‮夜一‬,杨摩西一句没听进去;现在换成说杨摩西,杨摩西倒觉得句句中的,不噤潸然泪下。

  五月十三,杨摩西⼊赘到延津县城西街馒头铺吴香香家,改名吴摩西。从说媒到结亲,用了三天。上次吴摩西的哥哥杨百业娶秦曼卿,从提亲到结亲,用了四天,这次比杨百业还少一天。对吴摩西来讲“嫁”人也算桩人生大事,但吴摩西从始至终,没跟杨家庄卖⾖腐的老杨商量。没商量不是怕卖⾖腐的老杨反对他“嫁”人,他估计老杨也不会反对,像上次杨百业娶秦曼卿一样,又认为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吴摩西第二次离家出走时,在心里跟老杨有杀人冤仇,不愿意再见到老杨。不但没告知老杨。哥哥杨百业,弟弟杨百利,他也没告知。驴贩子老崔见一场婚事下来,吴摩西上不告知⽗⺟,下不告知兄弟,倒有些佩服他:“我还真小瞧你了,原来你小子六亲不认。”

  吴摩西成亲那天,婚礼还算热闹。因吴摩西凭一个手脚勤快,在县‮府政‬立住了脚,许多县‮府政‬的属员,本该来吃酒。但因吴摩西是一种菜的,答应来吃酒者,也就扫地的老甘、伙夫老艾二人。倒是县长老史听说种菜的阎罗突然被招赘了,并且改了姓,杨摩西成了吴摩西,吃了一惊。吴摩西对⼊赘也是踌躇再三,老史却以为他敢作敢为,做事与众不同,又对吴摩西刮目相看。成亲这天。派人送来一幅字,老史亲笔题写“敢作敢为”吴摩西看到这字,倒哭笑不得。县‮府政‬的属员见县长赐字,本不来吃酒的,又来了许多。成亲这天,牧师老詹、竹业社掌柜老鲁也来了。老詹送给吴摩西一柄银十字架,除了祝福,大概是让吴摩西永远不要忘了主。老鲁带来几把竹椅。老詹到场吴摩西不感到意外,竹业社的掌柜老鲁来了,倒让吴摩西感动。虽然过去闹过别扭分了手,但毕竟师徒一场。婚事过后,老史“敢作敢为”四个字,被吴香香刻成匾,挂在“吴记馍坊”的门头;老鲁的竹椅被吴香香留下了,供来买馒头的主顾坐;老詹的银十字架,被吴香香送到隔壁银匠老⾼那里,回了一下炉,给自己打了一副⽔滴耳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