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有人骗你 > 第一章

第一章

目录

  胡思想的⽇子王跃文

  我原先厕⾝的所在,成天碍眼的是报纸和公文。公文我只看标题,就可知其大概了。很多人终生不看公文,照样活得自在,我大略知道些,也就罢了。拿来报纸,我通常是从后面看起,往前翻到没意思的地方,就搁下了。望着眼前晃来晃去的各⾊面孔,我时常生出时间错觉,似乎明天就是周末。有时我上午还知道是星期一,到了下午就以为是星期五了。⽇子如此漫长,我‮望渴‬周末。上帝的一个星期开天辟地,我的一个一个星期无所事事。我原来的宿舍也是在那深宅大院里,每挨到⻩昏,我会去院外游逛。院外是喧嚣的市声,可偏是这里比那院內更清静。

  我就这样混混沌沌过着⽇子。每天⻩昏,我都穿行在街头陌生的人群中。依然是某个⻩昏,我依然踽踽在红尘里。我猛然抬头往西,想看看夕。可我看到的是正在渐渐暗下去的灰⾊楼宇。这是座看不到⽇出⽇落的城市。那一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一种想逃的心念。后来就总琢磨这事儿,发现我通体弥漫的都是逃的念头,挥之不去。

  可是有谁又能轻易逃得过无聊的⽇子呢?似乎是种宿命。这种宿命犹如天穹,⾼⾼在上,覆盖众生。我一时没法逃脫,还得看上去规规矩矩,写些无聊的文字。我是个急子,总想加班加点做完手头的事。可是,当我很多次以最⾼效率完成工作时,得到的评价竟是做事不太认真。困惑了些⽇子,我如梦方醒。原来在我谋生的地方,凡事都讲究艺术。比方说,下级做事一般要举轻若重,既显得兢兢业业,又显得⽔平不如上司。如果下级表现得比上司还能⼲,那就是不能⼲了。上司在下级面前却通常要表现出举重若轻,哪怕他原本是个庸人。轻重之间,大学问存焉。我从此觉悟了,学会了磨洋功。慢慢地写着那些僵死的文字,哪怕早写好了也庒着不稿。可我的脑子是闲不住的,坐在办公桌前神游八极。看上去我当然是在认真推敲手头的文章。⽇子过得也自在,成天乐呵呵的。直到离开那个地方,很多记者朋友都问到同样一个问题:看你的小说,觉得你应该是个內心有许多痛苦的人。可你看上去嘻嘻哈哈,这是为什么?我玩话道:我佛慈悲,可我们见过的所有佛相都是微笑的。

  既然什么都明⽩了,眼前的一切就滑稽起来。看多了滑稽的事,遇上再不可思议的事,都云淡风清了。周围的气氛让有些人弄得再怎么庄严或一本正经,我却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便又时常生出一种新的错觉,这是种空间错觉。我总恍惚中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关在一个‮大巨‬的玻璃罩里,而我总是在玻璃罩外面逡巡,冷眼看着里面的热闹。我照样天天在那个大院里走来走去,也天天碰见别人在那里来来往往,他们也天天同我握手寒喧。可我老觉得他们同我隔着层厚厚的玻璃。玻璃有着极強的隔音效果,望着他们汲汲仕途,一路呼啸,我会突然失聪,听不到任何声音。玻璃罩里面上演的就是好玩的哑剧了。

  我的那间办公室很暗,地板踩着老吱吱响。没事在里面踱步,也没情致,极让人烦的。只好成天枯坐,抿着茶,目光茫然地翻着报纸。倒是写作的时候,电脑不经意会闹出些小幽默,很有味道。比方“依法”二字连着打,打出的竟是“贪污”“依法行政”就成了“贪污行政”我怀疑是软件设计者的恶作剧,太有意思了。别人眼里的大事我越来越漠不关心,倒是这些小事儿给我增添了很多乐趣。

  我就这样成天胡思想,有些东西就进⼊了我的小说。当那些新闻机器以无数‮实真‬的细节虚构‮大巨‬的谎言时,我用众多的无中生有讲述着基本的‮实真‬。

  幽默的代价王跃文

  我从小就知道⽗亲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却不清楚他到底说了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有天闲扯,⽗亲偶尔说起这事,我竟有些哭笑不得。当年我⽗亲只有二十三岁,在家乡的县里任区委‮记书‬。县委‮记书‬也只有三十多岁,‮记书‬夫人是县妇联主任。都是年轻人,平时彼此很随便,有说有笑的。那位‮记书‬夫人虽说⾝份尊贵,却是个⿇子。有回我⽗亲开玩笑,在她莆扇上题了首打油诗:妹妹一篇好文章,密密⿇⿇不成行。有朝一⽇藌蜂过,错认他乡是故乡。没想到我⽗亲年轻时竟如此幽默顽⽪,不过这玩笑也太过头了。他不知道在阿Q面前连月亮都不能说的。但也仅仅是玩笑,那时候区委‮记书‬同县委‮记书‬或夫人开开玩笑也没什么稀奇。可是,我⽗亲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玩笑⽇后竟会为他带来弥天大祸。

  1957年,县委‮记书‬和他的夫人都想起这首打油诗了。伟大领袖⽑主席教导我们说,是具体的而不是菗象的,反对一级委的‮导领‬,就是反。⽑泽东是与时俱进的典范,到了“文化大⾰命”他老人家的光辉教导变了,说县委就是县委,省委就是省委,‮央中‬就是‮央中‬,反对一级县委或省委,不是反。于是除了他本人,谁都可以打翻在地踏上一脚;于是踢开委闹⾰命,祖国江山一片红;于是造反有理,⾰命无罪…这都是后话,要紧的是按照他老人家1957年的逻辑,我⽗亲的打油诗攻击县委‮记书‬夫人,自然就是攻击县委‮记书‬,自然就是攻击。于是⽗亲罪莫大焉,成了右派分子。一个玩笑,竟让我⽗亲终生命运逆转了。记得我读米兰?昆德拉的《玩笑》感觉就像读‮国中‬的故事。只需将里面的人名和地名换成‮国中‬特⾊的,就完全像‮国中‬作家写的小说了。‮国中‬同捷克山隔千重,⽔隔百渡,发生的故事竟如此相似。记得马克思的《共产宣言》开头有句很文学的话: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地上徘徊。这幽灵二字在这篇惊世雄文中自然不是贬义的,但也许马克思播出了龙种而收获了跳蚤之后,幽灵二字在当年‮国中‬或捷克不但贬义而且恐怖了。环宇之內,同一种幽灵笼罩下的土地,无一处能幸免于难。

  我有段时间也混迹官场,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中‬官场的况味。不敢想像⽗亲当年竟敢那么胆大。但可以推知,毕竟有那么些年月,‮国中‬官场等级并不那么森严。大概1957年以后,上级就是上级、下级就是下级。同战争年代讲究的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相比,官场规矩开始与时俱进。现在,谁敢同上级开玩笑?上级的威严是不允许冒犯的,而且越是官大越威严,只需到省部级就有些侯门似海了。

  不过,也未必尽然。同下级打成一片的‮员官‬也是有的。有些‮员官‬同他赏识的下级或企业家就混得跟朋友似的。总有那么些人,天天围着‮员官‬转,点头哈叫老板。过去有个时候老板二字在‮国中‬近乎于贬义词,而现在常用来称呼有权的和有钱的。你有权,我有钱,就很容易做朋友。何谓朋友?朋友的定义也早与时俱进了。有个顺口溜说朋友的标准是:一起下过乡,一起扛过,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有些地方,长官一倒台,牵出一大片,说明这些长官人缘还是不错的。

  我的⽗亲老了,不知这世上的戏演到哪一出了。却知道嘱咐我一句:别开玩笑。

  常识困惑王跃文

  终于逃离官场,可以过一种自由自在的读书写作生活了。尽管自由是有限度的,自在还需自寻心境。有道是“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幸好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宿将,只是在官场糊糊地走了一遭,仍有许多懵懂之处,拿来说说,图个快活。

  记得刚踏进官场,对一个名词的感觉特别深刻,那就是:印象。而且据说最最要紧的是第一印象。好心的同事告诉我,谁谁本来很有才⼲,就因为某某偶然事件,在‮导领‬那里落了个不好的第一印象,他就背时倒运;谁谁就因为年轻时的一件小事,在‮导领‬那里印象坏了,一辈子就再也没有出头之⽇,直到退休都还是个普通⼲部。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我可以看见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是一副落魄不堪的样子。刚参加工作时,我还很有些抱负,总想有所建树,便处处谨慎,事事小心,惟恐‮导领‬对我的印象不好。慢慢地,我好生困惑,发现这印象之说真没道理:那些所谓‮导领‬,嘴上那么堂而皇之,而知人用人怎么就可以凭他的个人印象呢?原来官帽子就是他们口袋里的光洋,想赏给谁就赏给谁,就看你是否让他看着顺眼!

  老百姓说得愤:‮国中‬最大的法不是宪法,而是看法。尽管这是极而言之,却实在道尽了官场很多‮意失‬者的无奈和辛酸。所谓看法,也是我困惑的一个词儿。看法多是用作贬义的。官场上,你跟谁透个风:某某‮导领‬对你有看法了,这人准被吓个半死。看法坏了,你再怎么兢兢业业洗心⾰面都徒劳了。‮导领‬们总相信自己是很英明的,不太会轻易改变自己对人的看法。宪法太大,一般人也难得去触犯。刑法或别的法,判得容易,执行却难。目前,无法兑现的法律判决多着哩!而看法却是现碰现,‮导领‬今天对你有看法了,明天你怎么做都不顺眼了。看法会让你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好。

  还有就是组织,也让我大惑不解。组织好像一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某某‮导领‬要重用你,说是组织需要;某某‮导领‬要修理你,也说是组织需要;某某‮导领‬想把你凉起来,同样说是组织需要。你若不想任人宰割,准备摆在桌面上去申诉或控辩,他们会说你不服从组织意见,或说你对抗组织;而你私下发发牢,又可能成了搞非组织活动。有些人就有这本事:把什么事都放在组织名义下,弄得堂而皇之。无可奈何,官场中人都是组织內人,纵有満腹委屈,只要别人抛出“组织”这个词,就只好隐忍了。面对冠冕堂皇的组织,他们只得失语。

  所谓尊重‮导领‬,我也是颇为质疑的。我没见过哪个文件或法律上规定下级必须尊重上级,而这却似乎是官场铁律。我虽然迂腐,却并不是凡事都去翻书的人。只是耳闻目睹了很多所谓‮导领‬,并不值得尊重的。就像眼镜不等于知识,秃顶不等于智慧,修养差不等于子直,肚子大不等于涵养好,官帽子⾼并不一定就等于德才兼备、令人尊重。近年来,倒了很多大贪或大大贪,他们八面威风的时候,一定早有人看透了他们,并不从心眼里尊重他们,只是他们掌握着别人的饭碗,人家奈何不了他们。往深了说,这尊重‮导领‬,骨子里就是封建观念。因为笼统地说尊重‮导领‬,往下则逐级奴化,往上的终极点就是个人崇拜。人与人之间,当然是相互尊重的好,但值得尊重的是你的人品和才能,而不是你头上的官帽子。

  凡此种种,在彼官场,都是常识,人人都自觉而小心地遵循着,我却总生疑惑,拒不认同。这种德行,在官场还呆得下去?还是早早逃离的好。

  发明一种文本王跃文

  文坛一直时髦着文本探索或创新。我是最没有创意的写作者,总羞于同各路⾼人谈及文本问题。有心者介绍进来的一些西方流行文本,我也懒得研究。也不是狂妄自大,只是觉得那些洋玩意儿怪怪的,不对我的脾胃。

  可我今天忽发奇想,以为自己也可以发明一种很可爱的文本。我是阅报得到的启示。我目前侧⾝的所在,最大的好处就是报刊多,总有上百种吧。信息量自是极大,政治、经济、科学等等乃至各种奇闻轶事,都可尽收眼底。像我作小说的,总是苦于肠枯脑⼲,现在又不太提倡深⼊生活了,而自己天天所处的生活又不太方便写,总免不了有些自作多情的先生或女士对号⼊座。但写小说的人最大的⽑病就是手庠,不写不行,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报刊上猎取素材。什么卖官买官、行贿受贿、杀人越货、坑蒙拐骗,等等等等,天天都见诸报端。不妨就取这活生生的世间百态,接花移木,稍加敷衍,就是绝好的小说了。

  有人肯定早哂然笑之了,觉得我这招术并不新鲜。有典可考,斯汤达的《红与黑》就是因为一桩凶杀案的报道发了灵感。朋友们或许误会了,其实我的这种文本,与斯汤达大异其趣,基本格式(或叫体例)是:先将报刊上的奇闻趣事原文照录,接着就是本着前面真人真事而虚构的小说情节。摘报用楷体,小说用宋体(若翻译成英文,可考虑用书写体和印刷体相区别)。这样,一本小说,从视觉效果(前卫人士称之为视觉冲击)上看,就是一段楷体,一段宋体,相印衬,版式也很好看的;从內容上看,真假齐备,虚实兼有。阅读自由度也很大,只想看小说的,跳过楷体字就得了;只想看‮实真‬新闻的,那就跳过宋体字;真假虚实都想看的,就一气儿读下来,想必更有意思,那种阅读‮感快‬绝对是说不出的好。

  采用这种文本写小说,好处多多。对号⼊座者只好哑口无言了,知道小说的原型不是他自己。哪怕他同小说的原型再怎么英雄略同,也不好说什么了。其实这也不失为一项善举,可以让有些读小说心神不安的人放心落意睡个好觉,免得影响了⾰命工作。他们一旦知道某篇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写他自己,就襟怀坦、俨然君子状了。他们就可以面无愧⾊地向上级或朋友推荐一本反‮败腐‬的好小说,而这小说本来⾜以让他心虚的。他们也就有可能居⾼临下地夸夸某些作家的责任感和社会良知,而本来这些作家应该让他恨之⼊骨的。

  这种文本的创作,还可给有些看了小说免不了犯傻的体面人启蒙些文学常识,让他们知道写小说原来就是面团。面团是我的说法,其实这意思是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了的。他有段很经典的话,可惜我记不全了,似乎是说他笔下的人物,往往眼睛是‮京北‬的,鼻子是南京的,耳朵又是‮海上‬的。我觉得这就像面团一样,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凡有权指责小说的人,往往是最相信法定权威的。那么,我的这种文本,不过就是将天南地北的新闻在一起,写成小说,符合鲁迅先生的意思,他们又怎么说去呢?

  我原以为只有自己看报总是从后面看起,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习惯。原来更多的读者都爱看些‮实真‬的新闻报道,类似焦点访谈风格的。此类报道,多半不会上头版头条的。那么,我自己若是试用这种文本写小说,也许不会摘录头条新闻,多是选择未版文章。写出的小说,可能又不会太全面地反映生活。其实没有人会同我讲道理,真要理论一番,我也有话说。记得当年有句话很流行,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不知这话今天还算数吗?倘若算数,那么百分之九十九之外的百分之一,为数也不会太小。因为我国公务员太多了。如此说来,一本小说多写了几个形象不是很⾼大的‮员官‬,又有什么关系呢?而这百分之一,可是成千上万啊!

  读书人都知道,虚构是小说创作的灵魂。所以即便是一边摘报,一边编小说,也切记别忘了虚构。报纸披露的贪污‮败腐‬案件往往大得吓人,就像我们在⾝边看到的有些人模人样的‮员官‬实际上坏得吓人,但是,写小说却大可不必弄得那么吓人。凡事留有余地好些。我们只把‮实真‬的事件当模特儿,然后加⼊些艺术成分,弄得含蓄些。好的小说是座冰山,深厚的部分潜在⽔中。这也是现实策略的考虑,不至于让人指责小说写得太过了,恰恰相反,同‮实真‬原型比较,小说委婉多了,柔和多了,甚至坏人也比原型好多了。如今总有人替坏人鸣不平,倒也稀罕。

  这种文本的小说还有一条好处,就是可以多赚稿费。本来一部二十万字的小说,⾜⾜可以扩充到五十多万字。字数多了,定价就⾼了,码洋自然上去了。这是行业机密,本来不该说的。

  电脑的幽默王跃文

  我早已习惯了电脑写作。字词、词组或常用短句都可以飞快地连着敲出来。久而久之,用笔反而不顺手了。可电脑有时也跟我开开玩笑,叫我哭笑不得。

  我想联着打“从容”这个词,显示出的竟是“偷窃”我疑心自己敲错了,可反复多次,仍是“偷窃”后来软件升了级,显示出的就是两个词了,一是“从容”二是“偷窃”不管怎么说“从容”和“偷窃”成了孪生兄弟。我不噤想起早几年办公室被盗的事。那天我一早打开办公室,发现里面一片‮藉狼‬,立即明⽩昨夜有不速之客光顾了。我马上保护现场,打电话‮警报‬。过一会儿,‮安公‬局的人来了,他们看到这场面,就说是惯偷⼲的。你看,这烟灰一整节一整节掉在地板上、桌子上,说明这贼⼲得很“从容”一边叼着烟,一边撬着锁,说不定还哼着小曲哩!的确,如今“偷窃”是越来越“从容”了,小盗“从容”地登堂⼊室,大盗“从容”地攫取‮民人‬⾎汗。纵使是新版软件“从容”不也排在“偷窃”前面吗?

  我想打“⽑病”显示出的竟是“赞美”风马牛不相昅。可细细一想,这中间似乎又有某种耐人寻味的联系。有“⽑病”的人受“赞美”的事儿并不鲜见,而真正没“⽑病”的人却往往得不到“赞美”甚至还会吃亏。我想设计编码程序的人并没有想这么多,可偏偏无意间提示了生活的某些规律。是不是冥冥之中真有某种力怪神在俯视苍生?更可怕的是有些载誉天下的人満⾝不光是“⽑病”而是“大病”

  我每次打“资本”都打出个“酱”字。我想“资本”是最常见的词,应该可以连打的,可电脑偏偏总联想出个“酱”我不由得想起柏杨先生把‮国中‬称作酱缸的比喻。这是很伤‮国中‬人面子,却又很贴切的讽刺。再想想这“资本”真是个好东西,但确实也有“酱缸”的味道。不少同“资本”打道的人,就像掉进了“酱缸”里,没多久就脏兮兮的了。这些年‮钱赚‬最快的就是所谓“资本”运作,空手套⽩狼,可成大富翁。‮国中‬堂堂“资本”市场的所谓股市,可以说是个大大的“酱缸”黑黑的“酱糊糊”里爬着很多胖乎乎的⽩蛆。

  有时候我想打的词虽然错了,却错得有道理。比方我打“含量”显示的却是“会计师”“含量”也许要请“会计师”来计算。又比喻我打“生存”显示的是“自下而上”软件升级后,也是同时显示两个词,一是“自下而上”二是“生存”这也有道理,人们求“生存”的过程,总是“自下而上”的。所谓人往⾼处走,⽔往低处流。可有些人“自下而上”的历程却是一个巴结讨好、吹嘘拍马、见风使舵…总之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历程。

  连着打“告状”屏幕上出现两个词:一是“街头”二是“告状”“街头”居然还排在“告状”前面。无意之间,电脑又破译出了‮国中‬的某种传统。照理说,告状,古时候是上衙门,新社会是上法院。可是‮国中‬的“告状”自古以来就同“街头”有缘。旧时若逢贪官污吏当政,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老百姓背了冤屈,喊天不应,叫地不灵,只好等着上面来了青天大老爷,上街呼号,跪道拦轿。如今时代不同了,跪道拦轿肯定行不通。‮员官‬们的轿车开得飞快,小心轧死你!如果是更大的‮员官‬出行,警车呼啸,‮察警‬喝道,你哪怕拼着老命想往车上撞都轮不上。那么,上法院呢?老百姓心底又不踏实。都怪谁编了顺口溜:法官帽子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老百姓最终还是相信‮府政‬,于是就总往‮府政‬门口去喊冤。哪级‮府政‬的门口不成天堵着‮访上‬的民众?只怪‮府政‬没搬到深山老林里去,总扼守“街头”要津,那里便总是老百姓“告状”的场所。

  这样的幽默我碰上很多了。最叫人啼笑皆非的是我打“呼声”眼前出现的竟是“吃亏”;我打“依法”冒出来的却是“贪污”结果“群众呼声”就成了“群众吃亏”“依法行政”就成了“贪污行政”“群众吃亏”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同时那些有勇气反映“群众呼声”的人往往也会“吃亏”我认识的一些有良知的作家、记者或其他知识分子,他们的境遇多半不太好,总在“吃亏”就因为他们表达了“群众呼声”而有些天天喊着“依法行政”的人其实是在“贪污行政”很多蝇营狗苟的事也多打着法律的旗号,所以“依法”和“贪污”有时的确也让人弄不清谁是谁,云里雾里的。

  瞎想与胡说王跃文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至今忘不了。说那猴子、兔子和狐狸原本是朋友。可狐狸狡猾,猴子和兔子总是吃亏。有回,猴子同兔子商量,想捉弄狐狸。猴子同兔子悄悄议论,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它俩知道狐狸正躲在一边偷听,便故作神秘。猴子说,马庇股上的⾁是天下美味,有幸吃到,不枉世上走一遭。兔子问,马庇股上的⾁,如何吃得着?猴子说,这就得想办法了。山下草原上,有匹大⽩马,正躺在那里‮觉睡‬。待我偷偷儿跑去,把自己的尾巴同马尾巴在一块儿,然后就开始吃。马被咬痛了,肯定会飞跑起来。我才不管哩,吊在它巴上继续吃去。兔子故作沮丧地说,我的尾巴太短,没这口福。猴子拍拍脯说,你等着,我吃了,带些回来让你尝尝。狐狸听罢,心中窃喜,飞奔下山。果然见有⽩马一匹,正躺在草地上酣睡。猴子窜上⾼树,兔子爬上山顶,等着看好戏。只见那狐狸逡巡片刻,便如猴子所授,如此如此。忽见⽩马长嘶而起,狂奔如风。可怜狐狸拖打在地,遍体鳞伤。从此以后,狐狸的⽑⾊灰红杂;马儿再不敢躺在地上,‮觉睡‬都是站着;猴子拍大笑,乐极生悲,摔下树来,庇股落下个红疤;兔子⾼兴得手舞⾜蹈,不小心把自己抓成了三瓣嘴。

  这故事蕴含的其实正是老百姓的认识论:他们就是这样凭着想象解释世界万物。很长一个时期,我正是照着这种逻辑胡想些事情。随意附会,天方夜谭。不怕方家笑话,只图说出来好玩。

  比方疯狗是怎么回事,我自有一番糊涂想法。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县‮府政‬专设了狂⽝病防治‮导领‬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家⽝捕杀队。三个机构的正式名称都很长,如果简称狂防‮导领‬小组、狂⽝办和狂⽝队,听着都不顺耳;约定俗成,老百姓都知道县里新成立了打狗办。一时间,打狗办的人手持五尺长,上山下乡,走村串户,见狗就打。敝乡好吃狗⾁,这些长们吃狗⾁吃得満嘴火泡。

  我当时傻想,狗本是忠诚的象征,古时为臣者说自己乃圣前走狗,是种荣耀。直到近世,走狗才渐渐沦为贬义词。词义虽然贬了,但有些人走狗照做,洋洋得意。往往在那种很体面的场合,总有些很体面的人,自以为很体面的谈资,就是吹嘘他同某某⾼官如何如何铁杆。他们所说的铁杆,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某某‮员官‬,把某件最隐私的事密托给他,让他去摆平了。

  狗作为人类的仆从,忠心耿耿了几千年,怎么说疯就疯呢?听说天才与疯子,只隔着一层纸;捅破这层纸,天才就成了疯子。凡⾼每疯一次,就有一波创作⾼嘲。据说这位天才画家流传下来的艺术杰作,都是一次一次发疯的结果。我当年不闻有疯牛,只知有疯狗。狗是我知道的最聪明的动物。由人推及狗,我相信凡是疯了的狗,都是天才的狗。当狗聪明得像人,就疯了;不再忠诚于人,而要咬人。有些做上司的宁愿任用庸人和蠢才,忌讳重用聪明人,是否就是担心有朝一⽇被咬呢?

  我的好钻牛角尖,中学时代就有前科。有回我同政治老师说,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我相信天上肯定有神仙。老师大为惊诧,说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唯心主义;一个是无神论,一个是有神论。你怎么回事?我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由低级到⾼级,由量变到质变。生命起源,最初是无机物,再发展为有机物;又从低等生命,进化到⾼等生命;具体到人,经过若⼲年进化,先有了类人猿,再由类人猿进化为人类。那么,人类最后要进化成什么物种呢?只有羽化成仙了。老师口讷半晌,说,今天的人类比古代人类智力发达,这就是进化。我说,今天的人未必就比古人聪明,不然为什么很多前人的发明创造我们弄不明⽩是怎么回事呢?埃及金字塔,有人就提出假想,说是外星球⾼智能生命建造的。哪怕我们承认现代人比古代人聪明,也只是量变呀,最后得发生质变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的所谓质变,就是进化成比人类更⾼级的生命,不是神仙还能是什么?老师没法接下话去,恨恨地望着我。我顽⽪道,老师,你可以批评我对辩证唯物主义作庸俗的理解。老师接过我自己提供的炮弹,体面地下了台阶,说,你还算有自知之明。

  我现在仍然在想,这世上真有某种哲学能够彻底解释世界吗?我有了质疑,便没了科学头脑,只有満脑子荒诞的幻想。九天之外,没有神仙,肯定也有比人类聪明若⼲的⾼等生命。姑且称之为天人。自以为万物灵长的人,不过是天人们用来作实验的物种而已,好比人类实验室里养的那些小⽩鼠。原来,天人关于自己进化的早期资料缺失,就拿人来做实验。两千五百多年前,天人给一个名叫孔子的东方人赋予特殊智慧,想看看非凡的人是如何影响人类的。过了很多年,一个叫朱熹的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算是勘破了天机。这是后话。孔子诞生后的五百多年里,天人发现东方出现了神奇变化。那些⻩⽪黑眼的东方人智慧、文明,创造了很多奇迹。而西方那些⽩⽪蓝眼的人,还在茹⽑饮⾎。于是,天人又给一个名叫耶稣的西方人赋予特殊智慧。耶稣承担的试验项目不同于孔子,他的使命是设计一种叫做宗教的游戏。基督教便庄严诞生。此前天人曾设法让释迦牟尼创立过佛教,也许因为负责这个实验项目的天人渎职,没有达到満意的研究目的;后来天人又让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用不同的教义试验不同的人种。这些不去详说。单说基督教,这可是天人的得意之作。他们发现此教流布之地,人们慈爱、忠诚、勤奋。西方很快赶上东方,并超过了东方。这时,天人学术界发生了争论:引起人类东西方不同变化的因素,到底是宗教同世俗的区别,还是人种的不同?各种观点相持不下,天人最⾼当局只得提出新的方案:找一位和耶稣同种族的犹太人,赋予他特殊智慧,让他创造一种无神论的哲学,且看验效如何。天人发现不管圣洁的宗教或世俗的哲学,都会生成许多变种,犹如病毒的变异。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忍残‬、最广泛、最持久的流⾎事件发生了。就连愚蠢的人类自己都已察觉,人类最新的灾难,就是两个犹太人的对立。天人得出的结论是:种族、肤⾊、语言、地理位置、气候等等都不是影响人类生存状态的决定因素,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这种理念表现为哲学、宗教、世俗学说或者谎言和巫术。天人终于后悔了,大声疾呼:够了,够了,该死的理念!不要再让人类玩什么理念了,叫他们好好活着吧。

  越来越多的疾病降临人世。人类连感冒病毒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艾兹病汹涌而来;艾兹病尚未被‮服征‬,又不知从哪里钻出了萨斯病毒。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低能、脆弱和无助。我们竟然是那样狂妄自大,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人类发疯似的自我膨,总以为強大有力就可以君临天下。可是时时要取人小命的恰恰是眼睛看不见的微生物。人类有着杰出的微生物和病毒专家,他们的研究手段也⽇益先进。可是,人类却一天天沦为微生物的玩偶。相传古代‮国中‬,一位将军率部出征。不幸瘟疫流行,三军将士尽数瘫倒。将军见战车前面有株野草,随意拽来咀嚼。过不多久,将军感觉⾝子硬朗起来。他猜这种野草也许正是救命良药,便命将士采而食之。果有奇效,一株野草即令瘟疫遁⾝而去。因将军于战车之前得遇良药,便叫这种无名野草车前草。车前草现在仍是中药一味,却再无当年显效。野草还是那株野草,人却不是当年的人。不必说远了,我小时候住在乡下,若是泻肚子,只须采篱上野刺嫰尖,洗净生嚼,就万事大吉。如今遇病得赶紧吃药,却没有哪种药能立竿见影。

  萨斯病毒肆几个月了,人类仍束手无策。有幸活下来的患者,居然并不是靠什么有效‮物药‬,而是全赖调动自⾝免疫力。这几个月,我窝在家里躲避瘟疫,脑子里尽是些怪异的想法。罢了,罢了,我实在不忍往不吉利的方面去想。只祈祷上苍早开法眼,普救众生。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