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边戎 > 第一七一章 文词

第一七一章 文词

目录

  第五天,事情终于起了变化!南边出现了两拨略有组织的人马,看人数大概各有万人。

  这两万人涌到即墨附近,眼见城下十万贫民排队等候派粥,心知有异。其中一拨人马的首领打听了片刻,便站在高处号召饥民攻城夺粮!一些人被他怂恿得跃跃试,但更多人却害怕他们这种行为会迫使城中官兵停止派粮,纷纷出厌憎的神色!

  另一拨人马中站出一个大汉叫道:“张迪!我们干这等杀头事,还不是为了有口饭吃!如今这里的官兵都在派粥了,你还叫喊什么攻城,是不是想得大家都没饭吃?”

  那个号召饥民攻城的汉子叫道:“张万仙,你是不是饿糊涂了!我们造反的事情都干了,官兵还真能放过我们?再说,这即墨小城能有多少粮食,还能让我们吃一辈子不成?照我说,赶紧把这即墨攻下,抢了粮食,趁早往登州去才好。”

  他这话说得许多人心动,便在这时,即墨城中千余人齐声叫道:“城中粮草百万担,足够你们吃一年!若是谁敢来攻城,攻城的城下死,胁从的没饭吃!”这几句话半押韵半不押韵,但听在城外十万饥民耳中却如同雷响。

  那张迪大怒道:“是谁把我们上这绝路的?还不是你们官府?这些狗话,老子不信!有种的,跟老子冲啊!”说着便领头冲了过来。

  在一种喧闹的情况下,很多人根本就不清楚局势,看见很多人往城墙冲也跟着冲了过去。一两万人冲到城下时,原来决定要守规矩的也有不少开始动摇,甚至开始迈步了。

  忽然!城头千弩齐发,冲在最前面的人当场倒下!跟着城门打开,冲出数百骑兵来,为首一人直张迪,正是赵立。骑兵冲垮了张迪周围掩护的人马,赵立大刀一挥,将赵立连头带肩膀砍了下来,他的副手用长矛挑起他的首缓,大声叫道:“贼人首领己死!放下兵器,免罪派粮!”

  城中数百人一起大声道:“放下兵器,免罪派粮!”

  哐啷,有刀跌下了。噗噗,有子跌下了。跟着是无数兵器落地的声响,数千膝盖跪下的场面。

  赵立叫道:“没作的人里面,有没有领头的,出来答话!”

  刚才被张迪叫做张万仙的汉子在后方的人群中走出几步,大声说:“官爷有什么要说的吗?”

  赵立问道:“矛上这首缓,可是张迪的?”

  张万仙道:“不错!”

  赵立道:“你们都是大宋良民,被迫起事,实属无奈。如今首犯张迪己死,其他人既往不咎!今天明天,我军会继续派粮。后天开始我们派发十干粮,安排你们去一个有活干、有饭吃的地方。你们可得老老实实列队前往!若敢同事,格杀勿论!”

  张万仙道:“官爷明鉴。只要有口饭吃,谁愿意干这掉脑袋的事情!”

  “好!”赵立道:“从今天起,这批人便由你暂时领着。明天你开始你将人群分为十人一组、百人一队,千人为一拨。后天我们会有人领你们坐船去南方,那里有东西吃,有地种。听清楚没有?”

  张万仙道:“听清楚了。”回头举起手来问那十万饥民:“大伙儿听清楚没有?”

  几万人一起道:“清楚了。”

  “好!r赵立道:“我先回城!若有什么事情,派人来城门边问询!”赵立回城以后城门关闭,城内继续扔下粮食来。张万仙一边派人到城下接取粮食,一边派人清理城墙边的尸体。活下来的人大多数庆幸自己没站错队伍,否则自己很可能就会成为那些尸体中的一个。

  那张万仙颇有组织能力,第二果然将那十万人分为十人一组,百人一队,千人一拨。人头时谁也不知城外究竟多少人,但这么一组织马上出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数字:十一万六千五百余人。

  赵立领人出来收缴了铁制兵器,只留下给他们防身。这时登州军马己在饥民心中建立起了初步信任,因此无人反抗。第三天发放干粮,让第一拨千人队跟着一队骑兵向南走,其他各拨也陆续启程。

  “我们到底要去哪里呢?”

  大多数人其实心里没底,不过拿着干粮,感觉这次派粮的官爷还是讲信用的。十万人分为三批陆续抵达崂山湾,在那里早堆着好些木料,候着数百民夫。几个文官指挥着饥民措建码头,于是崂山湾附近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工地。有正经活干以后,人的心思就不易走入路。而连续十几天都按时派发粮食又建立了这批官爷在他们心目中的信誉中国农民其实还是很好哄的啊,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只要你能让他们活下去,便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了。

  由于人手足,没多久码头便搭建起来,跟着几十艘大船陆续靠近,把愿意上船的人都接了上去,部分运往清港转塘沽及辽口,部分运往求转麻逸,剩下一万多个身体较为强壮、愿意打工过活的则留了下来,准备留在登州、莱州做工。赵立又从这一万人中选出一千五百人来,由张万仙统领着到胶水西岸扎下一个板桥寨,作为莱州东部的屏障,听即墨知县节制。至于钱粮供应,则由清港按月拨给。即墨知县对此当然没意见自己什么也不用做就多了一拨守土安民的武装力量,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就这样,一场差点荼毒整个山东半岛的农民起事被登州名臣王师中学士消弭于无形。王师中和即墨知县的捷报飞往汴粱,由于事先己走了蔡攸等人的后门,自宰相以下对此无不称誉。道君皇帝龙颜大悦,特赐御笔亲书,准备提拔王师中入京参政。商人们大惊,多方设法苦苦挽留,于是有官员奏称山东诸路不靖,正需要王师中这样的能吏镇守边陲。而且汴粱一位神机妙算的道家真人在卜算之后,声称山东这几年需由一个“三横一竖者”镇守方能保得太平,于是道君皇帝无法,只给王师中加多了几个头衔,以京东转运副使继续在登州为国效力,分君之忧。

  从即墨到汴粱发生的种种事情让王师中看得心中发。十几万的饥民,当真是被那个七将军反掌间解决得一千二净!甚至朝中的局势变化,怎么看都像是按照杨应麒编好的剧本在演。

  “今之大宋!究竟是谁人之天下?!”

  王师中看不清楚,也想不明白!到了最后决定不再想它!回到登州州城后王师中干脆不再打理政务,从此沉醉于酒之中以遣岁月。

  但是王师中的种种德政却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行遍登州,甚至渗入到莱州。栖霞、牟东、福山三寨在这次事件上建立起了超越地方厢军的威望,成为山东半岛上最让百姓信赖的武装力量。而板桥寨由于有来自辽南的高人亲临指导,加上物资充足,也慢慢地朝着栖霞寨的方向蜕变。

  登州莱州在赵家官人没空理会的情况下变得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人跑到这个在十年前人烟还算稀少的半岛来做工找口饭吃。这里的耕地并不十分充足,但杨应麒设立的那几座大粮仓却足够养活他们有余。

  不久新的莱州知州上任了,这位叫赵名诚的官员并无特别杰出的经济才能,而在王师中学士那强大的影响力之下,他能做的,也只能是萧规曹随。无论是在边疆还是中枢,大宋的家法都正变得越来越疲弱无力,那或许是因为这一代的宋家家长,实在是个硬不起的软蛋!

  大宋宣和六年到宣和七年的这个年,杨应麒竟是在登州度过。

  清港原先只是很局限的一块海边荒地,但随着贸易的发展,不到两年便不够地方用了。那一两年间环绕在清港这个小寨子外边的,本是一些本地人经营的食肆、酒馆之类供应寨内商人消费的店铺。清港地方不够用以后,清港商会通过决议,拆撤清港寨边的栅栏,将寨内完全变成大宗货物易以及商会办公的地方,清港商人的吃、住都自己到外围解决。王师中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慢慢的清港渐扩渐远,竟由一个海边小寨变成一个港城。在最初这里从事的主要是贸易活动,但中原生存环境的恶化迫使许多工匠逃到此处谋生,渐渐依靠着这个港城形成了几个手工业基地,到宣和六年末,登州竟己是工商两业俱有所成了。

  这几个月杨应麒就住在栖霞山上的蓬莱学舍,刘介在学舍旁边本有一座小庄园,杨应麒来了以后就住在这里,上午以杨廷之名到学舍讲学,下午回庄园办公,生活竟和他在津门管宁学舍时没什么两样!

  蓬莱学舍资金充足,后台又硬,再加上挂着王师中学士的大名,对那些不得意的大宋才子很有吸引力。一些大宋士人被东海新学风所吸引,又不愿渡海前往津门,许多便留在了蓬莱学舍教授讲学一一而这些人的学问素养往往又比渡海者更深更执着。所以蓬莱学舍和管宁学舍相比,学问之新蓬莱不如管宁,学术路子往往跟在管宁后面,但蓬莱学舍学者二度发力的深入程度与完备程度,却常令管宁学舍师生为之叹服。

  这蓬莱学舍此时己成为登州一处风文雅的胜地,王师中也是常来的,他见杨应麒赖在栖霞山不走心头不免惴惴不安。幸而杨应麒在平定农民起事之后对他一直十分礼貌,并没半分凌辱迫威胁的意思,在蓬莱学舍师生面前更以山野闲人自居,尊王师中以父母官礼,才让他的心理稍稍平衡,对杨应麒的芥蒂渐渐消解。

  这一场雪方罢,两人正饮酒诗,忽然蓬莱学舍的山长派学生来传言:莱州知州赵明诚大人到了。

  “哎哟,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

  王师中慌忙前去接。原来昨莱州知州赵明诚来访,两人公务交流之余,王师中不免要安排赵明诚四处看看,而蓬莱学舍自然成了第一个要来的地方。因赵明诚是当世有名的大学者,因此蓬莱的山长还安排了一次讲学活动。

  王师中问杨应麒是否一起前去,杨应麒对赵明诚这个名字没什么印象,区区一个莱州知州他也不放在眼里,笑了笑道:“我还有些事情,待会再过去。”取了津门转来的公文批阅了半个多时辰,有些乏了,心道:“不如去看看那赵明诚讲些什么。”

  向书童问明了地点寻来,却见几十个学生坐在干净的地上,静听一个形貌清朗的中年儒生讲金石之学。这金石之学乃是极极深极宝贵的学问,杨应麒所学广博而偏浅,但他是大富大贵之人,经手摸过的周鼎汉碑不知有多少,接触得多了,自然便懂了。这时听了几句,觉得这赵明诚讲得甚是不错。听了有半个多时辰,(九月中文手打)赵明诚才把他既定的话题讲完。跟着有学生站起来发问,前面三个问题赵明诚对答入,到了第四个问题却被难住了,这时一直站在旁边的一个女子走上一步,雅音如缕,三两句话便把问题解决了。杨应麒听得暗赞不己:“大宋果然人才辈出,连女儿家也有这等修养!”

  讲学罢,王师中便介绍赵明诚与杨应麒相见。杨应麒不重他知州之位,却佩服他学养深。赵明诚不知杨应麒真实身份,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说不到两句话便知杨应麒也是个大有学问的人。两人互相钦服,进而惺惺相惜。杨应麒又问起那女子的身份,才知道是赵明诚的夫人。心道:“可惜她成家海上奔劳,否则以她的聪明智慧,用之于学问文词,或许也能如这位赵夫人般清雅风。”

  当晚月下茗茶,尽而散。

  第二清晨杨应麒正在读书,赵明诚又骑驴而来。原来他是个大雅之人,仕官不过是尽忠之务,为学才是其人生寄托,一到这篷莱学舍便被这里的风气吸引了。杨应麒心道:“可惜他身为大宋朝廷命官,否则非挖他到管宁学舍或蓬莱学舍执教不可。”

  两人信步游览栖霞山,今番不谈金石,而论诗词。赵明诚于此也有非凡造诣,指点风景,出口成章。杨应麒对诗词的喜好远在经史之上,他自己做不来诗词,但品评褒贬,往往能得其中三味。

  做诗的人最庆幸的莫过于遇到个懂诗的人,赵明诚越谈越是高兴,wskgiqpl打手,忽然想起一事道:“本待明回莱州,如今却有一事要请教杨兄,明我再留一。”

  杨应麒道:“请教不敢?不知是什么事情,请德甫兄直说吧。”

  赵明诚想了想道:“明再说,明再说。”

  杨应麒听得莫名其妙,不知他为何要这样神秘兮兮。第二一早便见赵赵明诚捧了一堆纸张来,纸上全是词句,兴冲冲道:“杨兄,这是明诚所作的长短句,虽是敝物,亦常自珍。今厚着脸皮,想借杨兄慧眼,看看哪首最佳。”

  杨应麒一笑道:“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呢!”看那墨甚新,想必是他昨回去后连夜默写出来的。他看了几首,觉得词虽工整,却没什么出奇之处,正想着怎么批评才不算诌媚又不削了赵明诚的面子,忽有一首从众多词章中跳了出来,抓得杨应麒的眼睛再不能放开!

  赵明诚见他神色有异,紧张地问:“怎么了?”

  杨应麒指着那词道:“这首词,是德甫兄作的?”

  赵明诚一听这话面如土色,长叹道:“果然瞒不过杨兄的法眼!罢了罢了!我认输便是。”

  杨应麒奇道:“认输?”

  赵明诚叹道:“这首词,并不是我作的,而是拙荆手笔。”

  杨应麒惊道:“赵夫人!”

  “嗯。”赵明诚道:“词林中人都说她的词写得比我好!我虽然也知她是个才女,却总不服气!以为大家因看她是女人家,品评时说高两分…”随即像气的气球般太息道:“如今看来,我确不如她远矣!”说着摇头晃脑告辞而去。

  赵明诚离开了好久,杨应麒回过神来,喃喃道:“原来是她!原来是她…”将手上那词读了一遍又一遍,心中怅惘:“竟然会遇上她…唉,我怎么便没想到呢!那般的学问,那般的气质…唉…这便是我大宋的人物,这便是我大宋的风啊!”那词写的究竟是什么?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