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大秦帝国3:金戈铁马 > 第二节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

第二节 完璧归赵 布衣特使初现锋芒

目录

  赵惠文王看罢秦国特使的国书,一时竟云山雾罩了。

  “素闻秦王持⾝端正,厌恶奢靡,何以如此喜好一方美⽟?”

  “人各有癖,何能以情理论之也。”特使王稽拱手笑道“然则,宣太后喜好美⽟,又是楚人,赵王当知也。太后安葬之时,秦王四处搜求楚⽟瑰宝陪葬⺟后而不能得,今闻赵王得楚⽟至宝,秦王以其克尽孝道,亦未可知也。”

  “一己之孝,便以十五城换,秦王当真阔绰也。”赵何揶揄地笑了。

  王稽也是不无讥讽:“赵王若能将和氏璧无偿赠与秦王,自然是一等一的美事了。”

  赵惠文王便有些不悦:“和氏璧乃赵之国宝,特使且驿馆等候,待本王与大臣议决而后定了。”王稽说声那是自然,便告辞去了。

  回到书房,赵惠文王仍是百思不得其解,秦王嬴稷究竟有何图谋,却要在这和氏璧上大做文章?孝⺟陪葬,庇话!普天之下谁不知道,秦国法度森严,向有“非举国公议,君不得割一城一地”之大法?以十五城换和氏璧,纵然不是割地,也是荒诞之尤,如何便能通过秦国那些重臣名将了?战国之世,‮家国‬财富之內涵只是实实在在的三样——土地、民众与诸般实用财货。除此之外,珠宝名器甚或钱币,都是可有可无的。进⼊战国两百年,只有一个魏惠王是真正的珠⽟癖,酷好收蔵各种明珠宝⽟与罕见金器,视此类物事为“国宝”被当时尚刚刚即位称王的齐威王大大嘲笑了一通,从此成为天下笑柄。饶是如此,当时的越国要用一颗千年大海珠换取魏国南部六城,也被魏惠王断然拒绝了。魏惠王恶狠狠地回答了越国特使,本王有六城之地,便可得三万铁骑!三万铁骑纵横天下,何宝不可得也!一个说好不好说坏不坏的魏惠王尚且如此,简朴明锐的秦昭王如何能做出此等荒诞事体来?若是真正换,赵何肯定是毫不迟疑,一方⽟器再贵重,也只是一方贵胄赏玩器物而已,不能吃不能喝更不能成兵強国,如何当真价值连城当得十五座城池?

  如此说来,秦国肯定是以换宝为⼊手而另有所图了,图在何处呢?秦国刚刚战胜,赵国最精锐的边军铁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两战下来,秦赵各胜一场,堪堪打了个平手。赵奢、廉颇一班大将与平原君等一班重臣,都主张不要急于寻仇,一定要稳住阵脚与秦国长期对抗,寻求最合适的时机决战。当此狼虎两家怕之时,秦国一反夺取魏国河內、楚国南郡后对山东六国的強猛⾼庒,却突然放下⾝段与赵国走开了平势邦周旋,且当先便是一出匪夷所思的以城换宝,当真令人莫测⾼深。

  “备车,马服君府。”赵惠文王决意先听赵奢如何说法。

  阏与⾎战,赵奢负伤二十余处,虽经太医精心治疗而痊愈,毕竟是大见衰弱,寻常时⽇便是深居简出。惠文王敬重这位力挽狂澜为赵国立威的名将,怕他在家落寞,便让赵奢以封君⾼爵兼领了国尉府,谋划赵‮军国‬务。国尉许历,本是赵奢力拔于军士,对马服君兼领国尉府自是分外服膺,但有军政大计便来马服君府共谋,赵奢的精气神倒是渐渐好了起来。

  惠文王知道,赵奢特意在后园庭院⽔池边建了书房,寻常总是在这里养伤待客,便不走正门,径直进得偏门,未过影壁便闻得一股淡淡的草药气息飘来。绕过影壁再穿过一片竹林,便到了那座四开间书房的背后。猛然,一阵琅琅昑诵传来,透过摇曳修竹,惠文王看见一个红⾐散发黝黑健壮的少年,正在⽔池边⾝肃立着⾼声念诵。听得几句,却是《孙膑兵法》。噢,对了!惠文王心中一动,早听说马服君有个天赋不凡的儿子,莫非这便是了?看这模样,马服君便在书房廊下了。别急,看看这⽗子做何功课了。惠文王向⾝后內侍挥挥手,便站在竹林边不动了。

  片刻之后少年昑诵停止,昂昂⾼声道:“赵括背完兵书十三部,⽗亲却做何说?”

  “天赋強记,原是不错。”赵奢淡漠的声音突然一转“赵括,兵书十三部你倒背如流,还在这些兵书上密密⿇⿇做点评批注。我问你,兵书作者,皆是⾝经百战之兵家名将,兵书之言,皆是实战而来。你从未上过战阵,更不说统兵作战,却以何为凭据做如此多方评点诘难?”便听羊⽪纸哗啦啦翻动,显然是赵奢拿着兵书在对照,对上面的批点大皱眉头。

  “⽗亲差矣!”少年赵括红着脸⾼声反驳“兵书作者未必⾝经百战。最多之吴起,终生只有七十六战。最少之孙膑,终生只有两战。次之如太公,终生只有三战,灭商之前只是一悠闲老叟而已,从未有统兵上阵之阅历。由此观之,久历战阵可成名将,精研兵学亦可成名将。前者如⽗亲如廉颇,后者如太公如孙武如孙膑。赵括虽未⼊军旅战阵,然则读尽天下兵书,相互参校,自能见其谬误,如何便不能评点?⽗亲不说评点是否得当,而只对评点本⾝一言抹杀,岂非大谬也!”

  “嗬!小子倒振振有辞了。”赵奢翻动着羊⽪纸“你对《吴子》这番评点便是无理。《吴子·论将篇》说,‘凡人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夫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也。’此断至明也。你说,你却是如何批点了?”

  “此断大谬也,非兵家求实之论!”少年琅琅背诵“无勇不成将,何能仅占数分之一耳?将之勇,在心不在力,在决断之胆识,而不在战阵之搏杀。吴起之误,在于错当将勇为搏杀之勇也!”

  “学宮论战之风,全然不涉实际。”赵奢显然是板着脸在说话。

  “⽗亲差矣!”赵括少年立即一口否定“阏与⾎战,若论搏杀之勇,⽗亲不如廉颇,亦不如乐乘。然则廉颇乐乘皆说不可战,何独⽗亲主战,且有狭路相逢勇者胜之名言?究其竟,⽗亲勇略胆气当先,自有名将之功!人云,廉颇以勇气闻与诸侯,实则大谬不然!何也?凡战必守,而无进攻胆识,谈何勇气?此等将军,纵是终生战阵,也必无一名战。赵括立论端正,言必有据,如何不涉实际了?”

  “不对不对!小子总是那里岔道了,只不过老夫一时想不来罢了。”

  赵括天真地笑了:“⽗亲自己想不明⽩,还要说我岔道,真是。”

  “且慢!”哗啦一翻,便听赵奢又道“《孙子·作战》云,‘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你又是如何批点?”

  赵括应声即答:“此论舂秋可也,战国之世拘泥此论,便当败兵!”

  “一派胡言!”赵奢呵斥一句“在敌国就地解决军粮,向为大将之所求,用兵之止境,何以当世便不可行?”

  “⽗亲知战史。吴起之后,可有一国大军取粮于敌国者?”

  一阵沉默,赵奢显然被儿子问倒了。过得片刻便听又是赵奢声音:“倒是当真没有。你小子说,何以如此?”

  “老⽗但想,”赵括脸上闪过一丝似顽⽪似得意的笑,接着便是与少年笑意极不相称的老到话语“舂秋时诸侯上千数百,半⽇路程便是一个邦国,但有军旅征伐,少有不穿越几国者。邦国小,粮仓便易见易夺。纵然不能夺得,也可就近向他邦借粮。最不济时,还可抢收敌国与四周小国之成田禾。惟其如此,舂秋之世邦国相互借粮赈灾救战者屡有发生,故此有‘征伐食于敌’之说。然则方今之世,天下已被七大战国分割,二三十个小诸侯挤在夹里奄奄一息。但有战端,动辄便是数十万大军对峙,敌国粮仓要塞皆远在‮场战‬之外,而军营粮仓则是重兵布防,如何能轻易夺得?纵然奔袭敌方粮仓成功,也只能断敌之粮,而不能补充己方之粮也。是故,孙子此说不应战国,战国之世亦无此等战例。”

  “似乎在理。”赵奢声音拖得很长“然则,老⽗总是觉得哪里不对,只不过一时间想不清楚便了。”

  “想不清楚便不要想了。”惠文王大笑着走出了竹林“后生可畏,信哉斯言也!”

  赵奢连忙站起施礼参见,赵括也跟在⽗亲后面行了大礼。惠文王⾼兴得拍着少年肩膀连连赞叹将门虎子,回⾝笑道:“马服君,我借你这儿子一用。”

  “我王笑谈了。”

  “非是笑谈。”惠文王收敛笑容“太子赵丹,才智平平。本王想让赵括进宮伴读,少年同窗切磋,以励太子奋发,马服君意下如何?”

  赵奢思忖片刻,肃然拱手道:“赵括虽有读书天赋,然则老臣总觉其未经锤炼,华而不实,若误太子,老臣心下何安?”

  “马服君何其多虑也。”惠文王笑了“初生之犊若畏虎,岂非你我老暮了?”转⾝一拍少年肩膀“赵括,你可愿再读几年书了?”

  赵括⾼声:“读书历练,愿意!”

  “好。”惠文王点头“那便定好了,明⽇你便进宮拜见太子傅。”

  “遵命!”赵括将军般⾼声领命“赵括告辞,代⽗亲下令上茶!”便回⾝飞跑去了。

  望着赵括背影,惠文王犹是一脸欣然,站在座案前兀自喃喃赞叹。赵奢也是若有所思,直到惠文王回⾝⼊座,才恍然笑了:“我王拨冗前来,必有大事。此间清净隐秘,我王但说无妨。”惠文王收拢心神,便将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的事说了一遍,末了道:“此事棘手,马服君有何评判?”赵奢思忖一阵便道:“秦国此等做法,意在挑起事端,原非寻常邦之道。以老臣揣摩,秦‮军国‬力一时无奈赵国,便以此等邦手段试探周旋。赵若不加理睬,天下便会视赵国畏秦如虎,不敢与我结盟;赵若将和氏璧出,而秦国必不会当真割让十五城,而目下赵国无力与秦国决战,便是徒然受骗被欺,大大有损我邦尊严;若断然拒绝,则给秦国以发兵口实,五大战国不想卷⼊战端,便会指斥赵国惜宝轻战,力劝我邦达成换,到头来还是左右两难。权衡起来,当真难以处置。”

  “刁钻秦王!此等龌龊伎俩,也亏他想得出!”惠文王愤然拍案,却是再没了后话。

  “且慢!”赵奢眼睛一亮霍然站起“还是老话,狭路两难勇者胜!”

  “马服君,你是说要与秦国开打?”惠文王不噤大是惊愕。

  “原是老臣突兀也。”赵奢歉然一笑“老臣之意:邦诡计,便当以邦手段破之。两难斡旋,便需邦猛士。若有一智勇兼备之特使,专司和氏璧周旋秦国,或可得完満结局也。”

  “有理。”惠文王轻轻敲着座案“马服君以为,何人堪当特使?”

  “老臣不谙邦,尚无人选。我王不妨召集大臣举荐,或可得人。”

  惠文王一拍案“好!便是这般。”

  次⽇清晨卯时,凡在邯郸的大臣们都奉特诏进宮了。惠文王将原委说过,便命大臣们各自举荐堪当特使的大才。由于封地制仍然保留,赵国大臣大多都养有多少不等的门客,寻常举荐贤能,除了官署吏员与风尘奇士,主要来源便是各府门客。当时之赵国,当数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门客最多,大体有近两千人。然则平原君思忖半⽇,却说门客武士居多,除此便是略有一技之长的文士,谋勇兼备之才目下确实没有。其余大臣倒是说了几个,然则又立即被知情者非议,也便不了了之了。眼看没有个结果,平原君便提出下诏各郡县求贤,偌大赵国,宁无人乎?惠文王虽觉太慢,也只好赞同了。

  正午时分大臣们散去,惠文王正要出殿,一直守侯在王座旁的宦者令缪贤却走过来一躬:“敢问我王,老臣有一人才,不知可否举荐?”惠文王不噤笑道:“非常之时,不拘常例,你便说了。”原来,这宦者令总管王宮事务并兼领所有內侍侍女,虽在大臣之列,本人也并非被阉割的內侍,但却因是侍奉国君之近臣,各国便有不许宦者令与闻政事的法度。每逢殿议,宦者令是唯一不设座案而只能遥遥站在国君侧后以备不时之需的大臣。因了如此,缪贤自然也只能事后说话,且须经国君特许。

  “老臣府中舍人蔺相如,堪做特使。”缪贤拘谨寡言,一句话便完了。

  “总得说说,此人何以堪当大任了?”惠文王笑了“来,⼊座说话。”

  “谨遵王命。”缪贤小心翼翼地跪坐案前“当初,老臣依附公子成获罪,想逃亡燕国。舍人蔺相如坚执劝阻,问臣何以相信燕王?臣答,当年曾随主⽗与燕王会盟,燕王私下曾拉着老臣之手说,愿与老臣结,故此投奔燕国。蔺相如却说,赵強而燕弱,⾜下乃赵王信臣,故此燕王方有结之意,如何能做真诚结论之?今⽇⾜下做逃亡之人,失势失国,燕王畏惧赵国強兵,非但不会容留,且必然绑缚⾜下送回以示好赵国,⾜下何能自投罗网也!老臣请为一谋,蔺相如说,赵王宽厚,⾜下亦非元凶,但⾁袒伏斧请罪,赵王必能开赦也。老臣听从,果然我王便赦了老臣,还官复原职。”

  “噢——”惠文王恍然大悟“老令卿当年请罪得脫,便是此人谋划了?”

  “正是。”

  惠文王轻叩书案“这个蔺相如何方人氏?因何做了你的舍人?”

  “启禀我王:蔺相如本代郡安县令蔺胡之子,曾在齐国稷下学宮修业六年,方回赵国,其⽗却卷⼊赵章之而获罪。蔺相如奔走邯郸谋求出路,经门客举荐而⼊老臣门下,老臣便命他做了门客舍人,总管府务。”缪贤素知用人奥秘,将关节处说得很是确切。

  “卿以为此人堪用?”

  “老臣以为:蔺相如乃胆识勇士,更有智谋,可做特使。”缪贤没有丝毫犹疑。

  “好!”惠文王拍案“下诏蔺相如,午后在西偏殿晋见。”

  “老臣遵命!”缪贤兴冲冲去了。

  午后斜,西晒的偏殿一片明亮⽇光,惠文王从大木屏的望孔一瞄,便见一个红⾐束发者在殿中悠然走动,⾝材劲健笔,⽩皙的脸膛⾼鼻深目棱角分明,三绺短须竟是有些发⻩,显见便是有胡人⾎统。惠文王快步走了出来,阶下可是蔺相如乎?代郡布⾐蔺相如参见赵王。由于舍人只是家臣,没有官⾝,蔺相如便以士礼晋见了。

  “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换我和氏璧,可以做么?”惠文王直截了当便⼊了话题。

  “秦強赵弱,不可不许。”蔺相如简洁一句,竟无片言剖析。

  “若秦国得璧之后不割城池,我却奈何?”

  “财宝互换,天下公理也。秦以城求璧,原是大道,赵若不许,理曲在赵。赵若璧而秦不予赵城,理曲在秦。权衡两策,宁可选择付⽟璧而让秦国理曲。”

  “然则,这个特使却是难也。”惠文王长叹一声。

  蔺相如慨然拱手:“目下我王必是无人,蔺相如愿奉璧出使。秦若割城,则璧留秦国。秦不割城,臣保完璧归赵。”

  “好!”惠文王拍案站起“若得如此,则无论换与不换,赵国都有立于不败之地也。”转⾝便是⾼声吩咐“御书颁诏:蔺相如职任特使,奉璧⼊秦。”

  蔺相如慨然应命,便随着御书在王宮‮理办‬了一应仪仗国书印信,五⽇后⼊宮出和氏璧,便带着三百铁骑护卫辚辚西去了。赵王诏书没有封蔺相如任何官爵,而只是任为特使。特使不是官爵,而只是一事一办的国君使者,大臣可做特使,布⾐之士亦可做特使。此时⾝为特使的蔺相如,实际⾝份还是门客舍人,而门客历来是家主之私臣,不是‮家国‬
‮员官‬,说到底,便依然还是布⾐之士。蔺相如很清楚,赵王其所以如此下诏,一则是法度有定:无功不得受禄;二则便是他的才具究竟是否堪当大任,还有待证实,骤然因事加爵,反倒会引起朝野非议。但无论如何,蔺相如只抱定一点:名士但为国使,便当不辱使命。

  旬⽇之间,蔺相如抵达咸,便将三百马队驻扎城外渭⽔之南,只带十名赵王特派护璧的黑⾐武士⼊城。先在驿馆驻定,蔺相如便派副使奉赵王国书进⼊丞相府行人署磋商一应出使事宜。次⽇清晨,行人署便传来秦王诏令:着赵国特使奉和氏璧即刻前往章台晋见。蔺相如接诏,一行车马便在秦国行人陪同下出得咸过得沣⽔奔章台而来。

  进得章台,沿途便见警戒森严,蔺相如便知必是秦国君臣在此会议。到得章台宮正殿外,秦国行人便先行进殿禀报,片刻之后出来⾼宣:“护卫随从殿外等候,特使副使奉璧上殿!”蔺相如略一思忖,便示意护璧武士与几名吏员在殿外等候,亲自捧起那方‮大硕‬的铜匣便昂昂进殿了。进得殿中一瞄,蔺相如便觉蹊跷,殿中虽多有人在,却尽是护卫內侍与侍女,没有一个两厢列座的大臣,便知秦王并非在这里朝会,也并非郑重其事地对待这场换宝邦。虽则如此思谋,蔺相如还是依照邦大礼参见了秦昭王,双手捧上了赵王国书。

  “好!赵王献璧,便是秦赵亲善也。”秦昭王哈哈大笑着,将国书随意地往旁边一撂“来!本王先看看这名动天下的和氏璧了。”

  见秦王如此轻慢,蔺相如心中便是一沉,但还是镇静自若地捧着铜匣走上了王阶,在王案上打开了铜匣,捧出沉甸甸的⽟璧亲手给了秦王。秦昭王捧着⽟璧,但觉眼前⽩绿相间光彩晶莹,手中却是温润可人,当真一方举世无匹的宝⽟,便是哈哈大笑:“赵国献得此宝,果然是天下无双也!来,你等都开开眼界了!”便递给⾝边內侍总管卫士侍女们传看,浑没将这件举世重宝当做郑重大事。內侍侍女们惊讶传看熙熙攘攘,便是一片声⾼呼:“我王得宝!国之祥瑞!万岁!”秦昭王也⾼兴得站起来与几个老內侍指点品评,只是津津乐道地议论此宝能派何用场?

  蔺相如便是长长一躬:“秦王但知此宝之贵,却不知此宝之瑕疵了。”

  “如此⽟璧,竟有瑕疵?”秦昭王不噤惊讶“来!你说说看,瑕疵何在?”

  蔺相如接过⽟璧道:“此⽟之瑕,当照以青铜之光方可见得。”便抱着⽟璧从容走到殿中铜柱旁,转⾝看着秦昭王倏忽正⾊道:“秦王可知,此宝何以名为和氏璧也?”秦昭王笑道:“无非和氏雕琢,岂有他哉?”蔺相如肃然道:“此宝现世,却有一个⾎泪故事。秦王可曾闻之?”秦昭王摇‮头摇‬笑了:“⾎泪故事?未尝闻也,你但说来了。”蔺相如便道:“五百年前,楚国⽟工卞和,于荆山觅得一方合抱大石。此石生于嶙峋山,石下却浸出淙淙泉⽔。卞和天赋慧眼,识得此方大石中蔵有不世至宝,便将此宝进献楚厉王,说此中宝⽟但做王印之材,便可国运绵长。楚厉王当即传来王室尚坊之三名⽟工师评判,三⽟师皆说此石耝朴无形,安得有宝,分明是此人欺世盗名。楚王大怒,立即砍掉卞和双脚,赶出宮外。卞和出宮,便抱着大石在荆山下风餐露宿⽇夜哭泣,三年间便是发如霜雪形同枯蒿,举国视为怪异不祥。后来楚文王即位,便派使者到荆山下询问。卞和哭道,吾之悲哀不在失⾜,而在举世重宝⽟隐没顽石之间也!世无慧眼,宝⽟做石。分明忠贞,却认罪人。泱泱楚国,不亦悲乎!楚文王得报,立即带⽟工前赴荆山,剖开顽石,果见光华宝⽟。楚文王便下诏封卞和为陵侯,领地六十里。卞和却只是长⾝一躬,国宝现世,和当去也。便合⾝滚下山崖死在了荆山南麓。楚文王心感卞和坚贞守宝,因命此宝为和氏璧。秦王以为,这不是⾎泪故事么?”

  “卞和蠢工也!”秦昭王竟是被这个故事昅引了,皱着眉头便道“何不自己剖开大石,取出⽟石献国,岂非省了断⾜大灾?”

  “秦王原是不知做工之难也!”蔺相如一声叹息“剖蔵⽟之石,须得特铸镔铁刀具与北海细沙,此两物非楚国所产,郢都尚坊尚须从他国买得,一个⽟工却如何剖石切⽟也?”

  “原来如此,特使却是博闻了。”秦昭王笑道“说说,和氏璧瑕疵何在?”

  “此璧之瑕疵,即此璧之神异也。”蔺相如将和氏璧托起对着光,便见一缕红光骤然一闪“秦王须知,当初卞和一缕鲜⾎溅⼊⽟⾝,便使此璧于⽩绿亮⾊之中有了一缕炎炎红光。楚人说,此为⾎光,亦是卞和灵魂归附之所也!”

  “⾎光何算瑕疵?有此⾎光,正合战国大争之道,真我大秦国宝也!”秦昭王一伸手“来,本王再看看了。”

  蔺相如猛然靠近铜柱,将⽟璧⾼⾼举起,怒火上冲道:“秦王若再近前一步,蔺相如便与⽟璧一起毁于铜柱之下!”

  “好个蔺相如,突兀变脸,却是为何?”秦昭王大为惊讶。

  “秦王何明知故问也!”蔺相如怒发冲冠愤然⾼声“和氏璧天下重宝,赵王奉若神器,斋戒五⽇,方才郑重送来咸。秦王得宝,却传之內侍侍女,轻慢辱弄天下名器,却只字不提割城换之事,分明便是蔑视赵国!⾝为特使,蔺相如何能忍之?”

  秦昭王愣怔片刻,便是一阵哈哈大笑:“好好好,来人,拿兆域图来。”便有书吏匆匆拿来一卷羊⽪大图展开,秦昭王便指点着地图“特使看好了,这河內十五城与赵国接壤,便割给赵国如何?”蔺相如冷笑道:“和氏璧价值连城,岂可一语了事?秦王当仿效赵王斋戒五⽇,举行隆重朝会,换割城国书,蔺相如自当奉上和氏璧。”秦昭王思忖片刻笑道:“好,便依你了,本王斋戒五⽇,你再献宝。来人,将赵国特使安置广成传舍住下,五⽇后朝会。”说罢便拂袖去了。

  传舍,便是客栈了。广成传舍,却是章台外一座最有名的客栈兼酒肆,宽敞整洁,偶尔也兼做国府驿馆,外国使节但在章台晋见秦王,便往往住在这广成传舍。因了这个原由,职掌邦的行人署便在这广成传舍住了一名吏员,称为传舍吏,专司接待照应外邦使节。蔺相如一行住定,已经是⽇暮时分,用过晚餐,蔺相如便叫过两名黑⾐武士商议一番,黑⾐便先行扮做商旅出了传舍。片刻之后,蔺相如便带着两名护卫乘坐轺车公然出行,对传舍吏只说是要到赵国特使营安置事务,便辚辚去了。到得沣⽔南岸,正遇两名黑⾐商旅等候,蔺相如便将和氏璧两人收好,即刻飞骑北上。蔺相如选定的路径是,从咸北阪直上河西上郡,再西出离石要塞直⼊赵国。这条路比东出函⾕关的大道要近得大半,两名武士不出三五⽇便回到了邯郸。

  送回和氏璧,蔺相如便在广成传舍泰然住了下来。

  到得第六⽇清晨,便闻传舍外车马仪仗大有声势,却是行人奉王命前来接特使献宝。蔺相如也不说话,只从容登车便进了章台宮。这次章台宮正殿却当真是盛大朝会威仪赫赫,宣呼之声随着蔺相如脚步竟从宮门外迭次上传,直达正殿。依照礼仪参见完毕,便听王座上秦昭王威严矜持地开口了:“赵使蔺相如,本王已经如约斋戒五⽇,今⽇当献和氏璧了。”蔺相如正⾊道:“秦王明察,不是赵国献璧,而是秦国以城易璧。”秦昭王道:“便是以城易璧,本王也已对你指看了河內十五城,还有何说了?”蔺相如悠然一笑:“和氏璧已经安然归赵,外臣请说其中缘故。”秦昭王骤然大怒拍案:“大胆蔺相如!竟敢戏弄大秦么?”蔺相如长⾝一躬道:“秦王明察:秦自穆公以来二十余代国君,与山东诸侯从未有过坚明约束,口头允诺立成泡影者多矣!蔺相如诚恐见欺于秦王而有辱使命,故此完璧归赵。秦王若果真以十五座城池换,便请立即‮出派‬割特使,随臣前往河內,一俟赵国接防十五城,蔺相如当即奉上和氏璧。赵国虽強,终比秦国实力有差,赵国无意开罪秦国,更不以一方⽟璧欺骗秦国而贻笑天下也。秦王若罪我,蔺相如愿就汤镬之刑,甘受烹杀而无怨也!”

  大殿中一片沉寂,秦国君臣都被这个从容应对自请烹杀的赵国使臣震撼了,准确地说,该当还有几分敬佩。虽则如此,毕竟是邦难堪,大臣们便纷纷怒声指斥赵国无信,亵渎秦王,该杀!蔺相如当下油镬烹杀!突然,秦昭王却是哈哈大笑一阵:“蔺相如,算得一个人物也。本王纵然杀你,终是不能得璧,何苦来哉?璧城换,原是买卖一桩,愿做则做,不做也罢。谅赵王不致以一⽟璧欺我大秦也。蔺相如,本王放你回赵,此事⽇后再说了。”说罢便径自拂袖去了。

  蔺相如回到邯郸,在赵国朝野声名鹊起。惠文王更是感喟不已,立即下诏拜蔺相如为上大夫执掌邦。一场由秦国发动的邦危机就此不了了之,秦国从此不再提起换和氏璧,赵国也不再提起割让城池,两大強国在这场邦战中竟是打了个平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