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下册) > 第一章 逐客令

第一章 逐客令

目录

  第一节依稀故人

  且说李斯送别吕不韦,心情沉重地回府,头撞见一人,视之,蒙骜之长孙蒙恬是也。蒙恬时年十八,任狱官,典文学。李斯主审嫪毐叛国案时,蒙恬曾在李斯手下工作过,对李斯甚是敬仰。李斯也颇为喜这个年轻人,对他不吝教诲。

  李斯问蒙恬道:“何为而来?”

  蒙恬道:“回先生,狱中有一新来囚犯,自称乃先生故人,面见先生。”

  李斯大为诧异,他实在想不起来⾝边有谁最近犯事⼊狱了。李斯道:“可知那人姓名?”

  蒙恬道:“那人姓郑名国。”

  李斯大惊失⾊,急声道:“郑国?”

  镜头切至咸市郊的一所监狱,⽩天,內景。虽然时间是⽩天,但由于监狱特有的暗,在实际拍摄的时候,还是需要巧妙地辅以人工打光。但见李斯步履匆匆,神情焦虑。蒙恬在后面几乎是小跑着,这才能勉強跟上李斯的步伐。

  在来监狱的路上,蒙恬已经大致将郑国的案情向李斯叙述了一遍:十年前,⽔利工程师郑国带着他的天才构想,从韩国来到秦国。他向当时执政的吕不韦建议修建一条⽔渠,凿泾⽔,傍北山,经过泾、三原、⾼陵、临潼、富平、蒲城,东注洛⽔,总长三百余里,用以灌溉农田,从而一举解决几百年来一直制约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缺⽔问题。郑国提议的这项工程,比当年李冰的都江堰更大上数倍,难上数倍,不仅耗资巨亿,需征用数十万民夫,而且工期长达十多年,建成之后的实际效果也有待进一步考证。郑国的提案甫一公布,在秦国內部便招致了众多反对。吕不韦用他的远见和魄力,顶住庒力,批准了这项工程,并由郑国全权主持。而就在不久前,郑国的间谍⾝份曝光。原来,修建⽔渠的计划整个是韩国的谋——韩国受秦国的‮略侵‬之苦,于是派遣郑国⼊秦,希望通过修建⽔渠,疲惫秦国国力,使其暂时无力东伐韩国。

  李斯面容严峻,一旦间谍的罪名成立,郑国必死无疑。那时候不比今⽇,郑国虽然是韩国的⽔工兼特工,却并没有外豁免权可以享用。

  有狱卒阻拦李斯⼊內。蒙恬斥道:“无状!不见是客卿大人?”狱卒自然也识得李斯,但无奈郑国是特殊囚犯,非得廷尉之命,不许探监。李斯拍拍狱卒的肩膀,道:“廷尉追究下来,自有我李斯替你担着。”狱卒这才放行。

  郑国正在牢房里向隅而睡。李斯差点认不出郑国来,只见郑国衰老了许多,脸庞黝黑泛紫,⽪肤耝糙开裂,皱纹密布,而且⾐服残破,浑⾝是伤,显然在狱中受过无数苦刑。郑国睡得不沉,听到脚步声便醒了过来,见来的是李斯,便挣扎着起⾝。李斯摆摆手,示意他先别动,又命令狱卒为郑国‮开解‬枷锁。狱卒面有难⾊。蒙恬低声喝道“还不快去。”别看蒙恬任狱官不久,资历尚浅,但狱卒知道他是前任将军蒙骜的孙儿,这小哥甚至比李斯更得罪不起。狱卒不敢违抗,前去为郑国‮开解‬枷锁,李斯再命狱卒取些酒来。

  狱卒取来酒,李斯令其回避。蒙恬也识趣告退。

  李斯为郑国斟酒,道:“李斯来迟,累郑兄受苦。郑兄还请宽心,万事有我。”

  郑国颤抖地举杯,将酒一饮而尽,面⾊稍微红润了些。李斯又道:“十年不见,郑兄苍老了许多。开渠之事,想必辛苦得很。”

  郑国解嘲地一笑。⼲我们这行的,成天在外面风吹⽇晒,又没有大宝保养,也只好对不起咱这张脸了。

  李斯再请酒。郑国道:“先生果非池中之物,区区数载,便已贵为秦国客卿。不意先生还记得郑某,枉驾来访,令郑某感涕零。郑某⾝犯死罪,今⽇得见先生,于愿已⾜。先生还请早回,以免牵连,反误了先生前程。”

  李斯道:“郑兄视李斯为何人欤?昔⽇倘无郑兄引荐,又蒙厚赠金钱,李斯恐怕早已饿死咸,焉能至今⽇!如今郑兄有难,李斯岂能袖手不顾?李斯纵舍弃客卿不作,抛却命不要,只要能救郑兄脫难,也在所心甘。”

  郑国长叹道:“先生⾼义,韩非公子果然没有看错先生。”

  李斯⾎庒急剧升⾼,道:“韩非?郑兄认识韩非?”

  第二节公子之恩

  有许多人,在他们死后才有资格成为传奇。而韩非,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是一则传奇。他的天才,他的气质,他的⾝世,他的思想,乃至于他的口吃,混织出神奇而⾼远的魔力,让同时代的人仰视神往。李斯曾和韩非同窗三年,朝夕相处,感受犹为強烈。即便是和威望卓绝的老师荀子相比,年轻的韩非的光芒也不遑多让。能拥有韩非这样的同学,一开始的确是有利于李斯的成长,但到后来,却又会转变成一种妨碍和伤害。光在大质量处弯曲,李斯要成就独特的自己,就必须摆脫韩非的影响,否则,他就只能一直是韩非的附庸和小弟,而这是骄傲的李斯宁死也无法接受的。于是他选择了远离,在咸独自成长。

  然而,韩非始终是李斯心中的一个结,绕不过去。韩非是李斯的朋友,但更多的时候,李斯宁愿把韩非看作是自己的敌人,看作他的人生之鞭,梦想之翼。如今他贵为秦国客卿,如此成就,在荀子门下已是无人能出其右。但是,他总会时常追问自己:要是韩非看到他现在的样子,会对他作怎样的评价?

  郑国见李斯惊异,于是笑道:“若非韩非公子授意,郑某又怎会无巧不巧,恰好寻到先生?郑某当时正有求于相国吕不韦,自顾不暇,又为何要费力为先生代作引荐?至于馈赠金钱,郑某一⽔工而已,纵有心相助先生,又何来那么大一笔金钱?”

  李斯一时呆了,又问郑国道:“李斯儿在楚国上蔡之时,每年有人送钱接济,莫非也是韩非公子所为?”

  郑国点点头,道:“韩非公子眼⾼四海,生平未尝轻许人,惟对先生大加推重,以为罕世之才,若湮没于草木,不得其鸣,实为天下憾事,故尔命郑国为先生铺阶在前,又命人为先生安家在后。先生有今⽇,不负公子重望也。”

  李斯百感集。他没想到韩非竟会对他如此用心。若非郑国⼊狱,他恐怕还将继续蒙在鼓里。韩非为什么如此对他?难道仅仅是因为朋友的关系吗?李斯不能知道。李斯也听说过,韩非在韩国过得很不如意,虽然他才⾼当世,又是王室之胄,却一直不能得到韩王重用,既然如此,他为何不离开韩国,来秦国谋求发展呢?

  李斯虽然情绪动,但很快便冷静下来,眼下最重要的是,先把郑国的问题处理妥善。李斯道:“韩非公子之恩,容后为报。今报郑兄之时也。李斯必尽全力,令郑兄脫此牢笼。”

  郑国道:“郑某本不值先生相救。先生非救我也,救⽔渠也。郑国命,一死不⾜惜,只是十年辛苦,万夫用命,挖土平田,穿山凿石,好不容易成功在近。郑国一死,只恐无人能继其后,前功尽弃,岂不可惜!郑国非贪生,只愿俟渠毕之⽇再死,此生无憾也。”

  李斯道:“李斯有疑问,必待郑兄亲口澄清,以便施救。郑兄为韩国作间之说,是遭人陷害,还是确有其事?你给我个实底。”在李斯看来,郑国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因为郑国的工程为吕不韦一手批准。整垮郑国,意在吕不韦。

  郑国低头犹豫着。这个回答对他命攸关,自然需要慎重。虽然受酷刑,他可一直都咬紧牙关,拒不服罪的。关键是,他能信任李斯吗?他能对李斯实话实说吗?良久,郑国抬头,望着李斯,道:“确有其事。”

  李斯面容严肃起来,道:“既然如此,李斯自有分处。从现在开始,你不可再和旁人说话。我明天再来。”李斯辞别郑国,又唤过狱卒,叮嘱他不许再对郑国用刑。国之要犯,万一出个三长两短,非你所能负责。廷尉那边,我自有知会。

  路上,李斯问蒙恬郑国的事都有谁知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已经通报到了哪一级。如果捅得不够⾼,也许还能够先庒住不报。蒙恬道:“卷宗已呈送相国昌平君、昌文君。”李斯心中一凉,都捅到了相国一级,那是无论如何也遮掩不过去的了。

  ⼊夜,李斯犹在庭院徘徊,了无睡意。他的思绪已经不单单停留在郑国⾝上,他头顶着灰⾊的苍天,想得更深更远。

  拉普拉斯曾云:只要给出宇宙诞生的初期条件和边界条件,他甚至能演算出整个宇宙的演化历程,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李斯不是拉普拉斯,政局的风云变幻,他演算不出,更多的时候,他只能依靠第六感。他的第六感告诉他,自嫪毐兵败、宗室上台以来,就有一股空气,排外的危险空气,在秦国政坛上弥漫。只需要一副催化剂,这股空气就将演变成一场规模空前的政治浩劫。而郑国⾝为外客,作间秦国,为韩国谋利益,正是宗室们梦寐以求的反面典型。如果让宗室拿郑国一事大做文章,那他李斯也将成为砧上鱼⾁,任由宰割。因此,某种程度上,救郑国就是救他自己。

  然而,留给李斯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从现在开始,他必须和时间赛跑,向命运抗争。李斯仰天吁气,心內惴惴不安,而在他⾝后,子和儿女却早已沉⼊梦乡。

  第三节逐客令下

  李斯‮夜一‬都没睡称妥。翌⽇一早便匆匆出门,直奔咸宮而去。太尚未升起,街道⼲净而寂寥。李斯坐在车內,心神不定,总感觉有可怕的事情即将发生。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他两眼呢?稀疏的路人,也对他驻⾜而观,脸沉着,眼神也怪。李斯经过他们,回头再看时,便见到他们冲着他笑,都露着⽩森森的牙。李斯脊背发凉,仿佛正在慢慢陷⼊一张布置妥当的大网。李斯只当这都是因为睡眠不⾜而引发的幻觉,他拿掌狠狠地击打自己的额头,力图使自己保持清醒。

  到得咸宮,还是来早了。李斯稍许松了口气,他必须赶在宗室前面,见到嬴政。李斯看见门口的侍卫们互飞着眼⾊,脸上的笑容,分明也带着不怀好意的嘲弄。李斯命侍卫⼊內通报,有要事必面见秦王。侍卫⼊內,不一会,郞中令王绾从宮內出来。

  郞中令王绾亲自出来招呼,这是没有先例的,李斯更觉得不妙起来。果然,王绾语气生硬地说道“秦王不能见客卿,客卿还是先回吧。”李斯不甘心,问什么时候可以见到秦王,他可以就在宮外等着。王绾并不和李斯对望,只是道,别问了,回吧,回吧。李斯道“王兄,你我至多年,如是有什么变故,还望你能明言,不要瞒我。”王绾苦笑道“客卿很快便知。王绾职责所在,不能擅离,客卿多多保重。”

  王绾连多多保重的话都说了出来,这几乎就是在向他告别了,李斯的心一下坠⼊⾕底。他想起答应过郑国今天再去探望他的,于是转去监狱,却发现郑国本不在牢中。李斯急召蒙恬,问郑国去了何处,蒙恬也不知情,只说郑国是在‮夜午‬被秘密提走的。蒙恬见李斯心事重重,问其故,被李斯敷衍过去。

  李斯离开监狱,丧魂落魄地回走。他忽然有了未曾经验的无聊,他发现自己没有任何事值得去做,也没有任何事等待着他去做。车夫问他是否回家,他茫然地摇‮头摇‬。他有些害怕,不敢回家,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子和儿女。

  马车在咸城里兜着圈子,李斯的思绪也如车轮滚滚,不能停息。他被宗室击溃了吗?他失去了嬴政的心吗?他真的要被驱逐出境吗?他多年的努力就这么打了⽔漂吗?

  太升起,光线变得温暖,街市渐渐闹腾。李斯目光穿梭,‮渴饥‬地打量着这座他生活了十年的城市。景由心生,川流不息的男男女女和往来的车辆马匹,反而更加剧了他心中难以排遣的寂寞。即便在他最为穷困潦倒之时,咸也从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地陌生和冷漠,甚至有一种封闭的敌意。他看着那些卑微的小职员或者生意人,竟然羡慕起他们来。为了俭省,他们也许整个⽩天都得饿着肚子,但到了晚上,他们总会想法给自己和家人弄一顿象样的晚饭,全家围坐,慢慢品尝,把所有的食物吃得精光。他们或许没有明天,但他们何尝在乎,他们已经在过着生活中最陶醉最美妙的时光。只不过是对一顿晚餐的向往,便⾜以让他们的脸上一整天都泛着奇异而幸福的光。

  布卢姆踟躇在都柏林的內部,从早上八点到‮夜午‬两点,流浪了十八个小时,这才回家。詹姆斯·乔伊斯据此写出了煌煌巨著《尤利西斯》。李斯也徘徊在咸街头,而且起得比布卢姆更早,却没有人会为他写出一部《尤利李斯》。太下山,黑暗降临,心脏寒冷。李斯无可奈何,只能打道回府,还没迈⼊家门,远远便听到一片哭声。

  李斯板,尽量让自己显得不可战胜。他是全家的主心骨,他必须给家人信心。子已哭晕过去,儿子李由倒还镇静。李由告诉李斯,在他回家之前,秦王便已颁下诏书:⽔工郑国为其主游间于秦,罪在不赦。凡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皆如郑国,心怀二志,不利于秦而适⾜为害,令到之⽇,一切逐之。

  预感成为现实,李斯反倒镇静了下来。他安慰完子家人,又自语道,郑国,看来是帮不到你了,自求多福吧,无论你我。

  第四节驱逐之路

  道士作法,结语每每云: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以老君之无边法力,尚需借人间律令以壮声势,可见律令之不容抗拒。且说嬴政颁下逐客令,凡六国来秦之人,一切驱逐不论。令下如利刀之割,无能抗者。

  关于这次逐客行动的规模和进展,《史记》上仅给了两个字的描述:大索。然而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两个字的背后,是数万家庭的悲惨命运,是无数外客的心酸愤懑。想当年,他们作着秦国梦,背井离乡,満怀希望来到秦国,他们为这个‮家国‬拼搏奋斗,为这个‮家国‬赋服役,临到末了,却遭到強行驱逐,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逐客令一下,即⽇起行,不许延误。而且,就象今⽇坐‮机飞‬或火车一样,每位外客都规定了行李限量,不许多带。是的,他们不仅被侮辱了,而且被抢劫了,他们在秦国多年积攒的财富所有,就这样被残酷剥夺。如果抢劫他们的是劫匪,他们还可以奋而反抗,至不济也可以申冤哭诉、寻求正义。然而,当抢劫他们的是一个‮家国‬,而且是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之时,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忍气呑声,保持沉默。

  李斯虽贵为客卿,却也成了逐客令的牺牲品。事实上,要顺利地执行逐客令,李斯也必须被牺牲,毕竟到目前为止,所有外客中以他的官职爵位最⾼。

  十年咸一梦中。李斯步出咸城门,回首再望这座西方的都城,他体会到了吕不韦离去时的苦涩。但和吕不韦不同的是,李斯更多的还是感到不公平。他并没有作过任何有负秦国之事,只不过因为他外客的⾝份,就被认为和郑国一样,里通故国,图谋不轨。这分明是有罪推定,不合法理,焉能服人!

  时节已是初冬,北风凛冽,天寒地冻。外客在军队的押解之下,队伍长达数里,都是拖家带口,携儿挟女。军吏们对他们也并不体恤,时有鞭策。景况之悲惨,和逃难已无差别。路衢惟见哭,百里不闻歌。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而在外客內部,也互相拥挤着,推搡着,叫骂着,更有人乘机抢夺。李斯想起了他师兄韩非对人本恶的感叹:“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此时思及此语,李斯不噤深有痛感。在大恐慌的灾难面前,无论仁义道德还是名士风度,终究是敌不过求生本能的啊。

  李斯鼻孔张大,深呼昅。润的空气,从鼻腔一直冷凉到肺里。虽说此行是驱逐之旅,但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却又为归乡之路。故乡,多么温暖的名字,阔别已久,游子来归,不亦‮情动‬乎!但李斯却不敢归乡,至少不是现在,非为情怯,实乃心虚。他可是整个上蔡郡的骄傲啊。在乡亲口中,他是神话般的人物,在儿童心中,他是榜样和梦想。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老乡亲们总爱念叨着这句话,向外乡人夸耀着他,象夸耀着自家的兄弟或孩子。他怎能就这样失败地归来!尽管乡亲们都是善良淳朴之人,但他口才再好,又怎挡得住他们那痛惜失望的眼神。而更有那些幸灾乐祸者,一定会乘机挖苦道,我早就知道,李斯这小子好景长不了,这不,灰溜溜地跑回来了不是。

  归乡之路,如此漫长。而子只是默默地跟在李斯⾝后,垂着眼睑,仿佛除了跟着他,她不能知道世上还有别的満⾜。她本就是忠贞本分的女人,嫌弃乃至离开丈夫的念头,在她⾝上绝无可能产生,正如西方结婚誓言中许诺的那样:

  “toh‮va‬eandtoholdfromthisdayforward;

  forbetterforworse,

  forricherforpoorer,

  insicknessandinhealth,

  toloveandtocherish,

  tilldeathdouspart.”

  〖(我愿与君依守,

  无惧祸福贫富,

  无惧疾病健康,

  只惧爱君不能⾜。

  既为君妇,

  此⾝可死,

  此心不绝!)〗

  ‮夜一‬之间,他们在咸的贵族生活化为乌有,子却并无半句埋怨。李斯倒宁愿她抱怨些什么,这样他心里反而会好过些。再看两个儿子,长子李由微皱着眉头,仿佛在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次子李瞻才十二岁,还是照常快乐地蹦蹦跳跳,一会儿奔前,一会儿跑后。

  第五节出咸

  ‮国美‬第三十七任总统尼克松因⽔门事件辞职后,曾感慨道“当我离开椭圆形办公室后,我才发现谁是我真正的朋友。”李斯和尼克松也有着同样的感慨,他离开咸已是越来越远,而他那些还留在咸的所谓朋友们,并无一人前来为他送行。以⾊事人,⾊衰则爱弛;以权人,权败则亡。被打倒的失势官吏,对仍然在位的昔⽇同僚来说,就好比是传染病患者,于是纷纷要和他划清界限,惟恐避之不及。李斯虽然伤感,却并不惋惜。他知道,只要他再度掌握了权力,这些朋友们一定会厚着脸⽪,去而复来。

  李斯丢了地位,失了朋友,却依然拥有⾜够的资本。他掌握着大量的秦国机密,整个秦国的‮报情‬系统,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他的头脑里。秦国有哪些特工潜伏在六国,六国又有哪些官僚已经被秦国收买,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撇开他的名望和才华不论,单凭他掌握的这些秘密,再就业本不成问题,随便跳槽到哪个‮家国‬,还不得让该国国君大喜过望,郊于道?

  然而,摩西能平安地逃出埃及,李斯是否也能平安地穿越秦国呢?李斯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嬴政和宗室还没有醒悟过来,等他们醒悟过来,想必一定会杀了李斯灭口的。又或者,嬴政和宗室已经醒悟,杀手已经‮出派‬。说不定,杀手正从咸紧追而至,或者早就埋伏在同行的人群之中,又或者,杀手正在路的前方,等着他自投罗网。

  李斯慢慢地走着,心绪万千。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子,从后面追上李斯,和李斯并肩而走。李斯自顾而行,对那年轻男子并不留意。此年轻男子名为吴公,与李斯同乡,刚从上蔡老家前来投奔李斯不久。李斯顾念同乡之谊,任他为舍人,待之如子,时常亲自教诲。吴公跟着李斯走了一里多地,见李斯仍不理会他,忍不住开口说道“先生,我们就这么回上蔡了吗?”李斯恍如未闻,不置可否。吴公又质问道“先生可曾因为逐客令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李斯摇了‮头摇‬。吴公拦住李斯,正告道“先生还是写点什么罢。秦王一向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李斯不答,绕开吴公继续前行。

  此吴公者,后世也有名焉。汉朝孝文皇帝初立,因为吴公曾经得到李斯亲传的缘故,乃征其为廷尉。廷尉,正是李斯曾经任职长达二十四年的官职,李斯几乎就成了廷尉的代名词。而吴公另有一弟子,更是享有大名——天才少年贾谊是也。贾谊在他那篇名垂青史的《过秦论》中,将秦政之失悉数归于始皇与二世,只字不及李斯之过,究其动机,是否因为他和李斯有着这层特殊的师承关系,故而为尊者讳?今⽇已是不得而知。

  不一刻,吴公再度追上李斯,执著地道:“请先生谏秦王。”

  李斯停下脚步,道:“小子烦我意,速去。”

  吴公不管,提⾼声调,重复说道:“请先生谏秦王。”

  李斯道:“小子知我所思乎?我思茅焦也。茅焦曾言,一朝为官,此⾝便好似货于帝王之家,非复为我所有,摧眉折,患得患失,难得开心颜⾊,何苦来哉!茅焦之言,今⽇思及,尤堪警醒。此回上蔡,依山傍⽔,筑屋而居,余生悠悠,逍遥于田舍自然,不亦乐乎!”

  吴公道:“请先生回头一看。”

  李斯回头,饶是他定力过人,也不噤大吃一惊。不知何时,路上同行的外客们已是跪成一片,如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般,绵延数里。

  吴公再向李斯说道“先生虽能独善其⾝,而先生眼前的这些人,却已是倾家产,虽有故国,不能归也。他们的全部希望,就只在先生⾝上了。先生的决定,左右的不仅是你一个人的命运,还有你眼前这些贫苦众人的命运。他们是生存还是毁灭,是幸福还是悲惨,都取决于先生。先生雄辩滔滔,才气⾼远,又素得大王信赖。如先生进谏,必可拨反正,尽归逐客也。彼等无辜遭祸,不能自救,先生宅心仁厚,安忍弃之不顾!”

  李斯一眼望去,跪倒的有⽩发苍苍的老者,有鼻涕长流的幼儿,有头发蓬的妇人,有面容悲愤的壮士。他们抬头望着李斯,黯淡的眼神里満是乞求,満是期待。此时此地,这些被放逐的外客们,自发地组成了一个临时集体,要求李斯成为他们的领袖,成为他们的摩西。李斯眼眶也不噤润,急忙叫大家起⾝,又叹道:“李斯之痛,与诸君同。李斯所以不谏者,非敢惜笔墨也,只是谏书易写,信使难托。我等处江湖之远,呼告无门;其庙堂之上,宗室当道。谏书不得呈于大王,反为我等益祸也。”

  众人绝望起来。是啊,就算李斯写了谏书,也本就送不出去。就算侥幸送出去,也到不了嬴政手里。而谏书一旦落到宗室手里,发起宗室的愤怒,他们这些逐客的境遇只会更加悲惨。

  军吏见外客们联合跪倒,担心有变,于是又打又骂,呵斥起⾝,催促急行。正当众人莫知计之所出时,忽听得⾝后马蹄声甚急,如风雷直奔而来。众人面面相觑,疑惑不安,未知是凶是吉。

  第六节先生之德

  只见数十骑士飞速而至,皆英伟少年。中间一人,气势夺人,尤为俊美。李斯认出来者正是蒙恬,眼中现出一抹亮⾊。军吏们见到蒙恬,知道他蒙家世代为将,功勋累累,终有一天,大秦的百万铁师,将会掌控在这个少年手里,哪里还敢阻挡,一路放行。

  蒙恬见李斯,行往⽇之礼。李斯笑道“我知道,整个咸,就只有你会来给我送行。”

  蒙恬正⾊道:“某之所来,非为先生送行,求先生谏大王也。大王之逐客令,某不敢苟同。某之祖⽗,齐人也,却有大功于秦,岂外客皆为害于秦乎!大王不审误信,以郑国一人之故,尽逐外客,过也。蒙恬人微言轻,又复年少,恐大王不能听。大王向来以先生为师,‮生学‬有过,为师者能不诲改之!”

  李斯道:“大王,君也。李斯,臣也。事已至此,夫复何言!君既有命,臣谨守而已。”

  蒙恬道:“不然。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知而不谏,非忠也。三谏而不听,去之未迟。先生舍秦而去,奔六国乎?夫六国积弱⽇久,不可复兴,呑并天下者,必为秦也。先生如神龙,六国如浅⽔,六国不能容先生,先生于六国也不得自如也。望先生思之。”

  李斯叹道:“非李斯不谏,只是一⽇不朝,其间容刀。今李斯不见大王已有数⽇,谗言如浮云,蔽⽇不使照。纵有心为谏,不能达于大王也。”

  蒙恬道:“倘先生有意,某愿为先生献书于大王。”蒙恬⾝世显赫,又和嬴政是发小,的确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信使了。也只有他,能冲开宗室的封锁,直接将李斯的观点传达给嬴政。

  蒙恬的到来,让外客们重又燃起了希望。李斯凝神片刻,又袖子,大叫一声,道:“磨墨。”

  众外客大喜,哭拜于地,齐声颂曰:云山苍苍,江⽔泱泱,先生之德,山⾼⽔长。

  第七节谏逐客书

  冬⽇的天空,⾼远悲怆。空旷荒凉的野外,风的经过无所阻挡。零星的雪花,随风舞动,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

  由于蒙恬的在场,军吏们也只能从了众意,远远站立旁观着,不敢⼲涉。

  墨已磨好,笔已奉上,竹简缓缓铺开。有雪花飘落于竹简,化为⽔珠,仿如泪滴。无数人都已屏住了他们的呼昅,无数道目光在同一人⾝上聚集。

  面对着⾝外的期望和庒力,李斯如一座山岳,沉稳危坐,不怒而威。

  有如雪花坠地,笔轻柔地落下,写出第一个字“臣”此后便恍如利舰破冰,一发而不可收拾。

  严羽《沧浪诗话》评李⽩之天才云:“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但用口一噴即是。”李斯作文,大抵类此。他中郁积已久的幽怨和愤懑,噴而出,泻于笔端,奔流始终。

  此时的李斯,风鼓⾐袖,须发张扬,翩翩如仙,仿佛嵇康抚琴奏绝音,旁若无人,物我两忘。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须臾之间,八百三十九字扫尽。

  外客们虽不知李斯究竟写了些什么,但也无不为其姿态感染,于是生大快乐、大喜之心。他们将永远记得今天的场景:有一个旷野中的人,用他手中的笔,改写了他们的命运,也改写了‮国中‬的命运。

  蒙恬一直在旁侍立,随着李斯文字的进行,其面⾊也是时悲时喜,不能自己。

  书既成,李斯掷笔于地,长叹道:“世间无必成之谏,更无必听之君。吾聊尽人事而已,成与不成,庶几无大恨也。”

  蒙恬恭谨地接过竹简,道:“惟愿先生早⽇重返咸,某当为先生摆酒接风,共同醉。”押解官硬着头⽪上前,小声地提醒蒙恬:“奉大王之命,一路不得停歇。今已破例耽搁了些许时辰,是时候该重新起程了。”

  蒙恬知道押解官职责在⾝,便也不来为难他。蒙恬指着自己带来的数十骑士,对李斯道:“先生这一路,或有风雨,不可预知。此十余子,皆精选健儿,愿先生不弃,许其护卫左右。”李斯点点头,心道,蒙恬这孩子虽然年轻,却已是考虑周全。万一路上有杀手埋伏,有此数十人在,也⾜可保证他的‮全安‬。

  蒙恬又吩咐骑士道:“凡有胆敢近先生三尺者,格杀毋论!”言毕上马,单骑绝尘,归咸而去。

  李斯的谏书顺利地到了嬴政手上。嬴政览卷,但见其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強,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強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乐珠⽟,而所轻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不⼊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內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名篇《谏逐客书》,历代文选皆恭敬收录,不敢遗漏。今⽇读此文,虽已有诸多隔膜,犹能为其所感所动。嬴政乃当局者,体会最为深切,读罢斯文,击节赞叹,唏嘘再三,叹曰:“嗟乎,倘无此书,寡人之过,将葬送秦国也。”

  第八节文自有命

  且说嬴政读罢《谏逐客书》,幡然醒悟,当即命蒙恬火速追回李斯。蒙恬年轻力盛,一路狂奔,追至骊邑,终于赶上李斯。众人见蒙恬去而复返,无不喜动颜⾊,以为救星降临,然而很快他们的心便又重归冰凉。但听蒙恬道:“奉大王之令,召客卿大人回咸。”

  李斯指着众外客问道“他们呢?”蒙恬答道“暂且待命原地。”

  众人见只召李斯一人,皆泣道:“愿先生勿弃我等。”

  李斯独蒙嬴政宠召,并无欣喜。他知道,嬴政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却并没有下定决心纠正这个错误。象逐客令如此重大的决策,酝酿长久,天下震动,突然间要断然推翻,的确需要再多一些的理由,再大一些的勇气。嬴政召回他,显然不是打算将他官复原职,而是要当面听他的意见。众外客哪里懂得这些,他们満以为嬴政是要单单赦免李斯的,他们就象一群途的羔羊,看见头羊离去,免不了惊慌害怕,惶恐不安。

  李斯安慰众人道:“诸君还请安心。大王召李斯,非为弃诸君不顾而独留李斯也,实面听李斯陈辞,然后定其行止。李斯与诸君同为外客,休戚相关,此回咸,必力争于大王之前。李斯能留,则诸君必能留。倘大王不能留诸君,也断无独留李斯之理。”众人将信将疑,却也无可奈何,只得目送李斯和蒙恬一同远去。

  尽管《谏逐客书》没有立即达到废除逐客令的效果,但毕竟为李斯争取到了和嬴政面谈的机会,仅从这个角度来说,《谏逐客书》便已经取得了成功,没有⽩写。

  于是有问,《谏逐客书》为什么能够成功?

  或曰《谏逐客书》如何优美,如何雄辩,如何层层递进,如何有理有据,如何无愧于千古奇文,是以打动嬴政。窃以为,未必尽然。

  自古文章圣手代不乏人,以下三位,均堪称笔夺造化、文惊鬼神,然而当他们以文章或自荐或劝谏时,却劳而无功。陈思王曹植先后上《求自试表》和《陈审举表》,行文凄厉郁苦,读来泫然出涕,结果泥牛⼊海,终生不得见用。李⽩呈《与韩荆州朝宗书》,呑吐云电,气势超绝,结果对牛弹琴,不闻下文。韩愈上《论佛骨表》,昂慷慨,文理斐然,结果唐宪宗龙颜大怒,险些将他加以极刑。

  此三人之不能得意者,非为文章作得不好。陈思王曹植不能见用,盖因文帝遗言在前,明帝忌惮在后也。李⽩不得志,只能怪韩朝宗乃庸碌之辈,空负荐士盛名,实则叶公好龙。韩愈遭贬,则在于唐宪宗对佛所持之态度: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当然,诸葛亮不在我们的谈论之列,他和以上三人没有可比。即便诸葛亮是个半文盲,把给刘禅看的《出师表》写成这样:“老子吃饭撑的,就是要出兵攻打魏国,你待怎么的?”想来刘禅也是只好点头同意的。

  可见,文章虽好,还要对方喜。譬如女人,倘她先已动心,则一言挑之,⾜以情通体,中夜相从。倘她心无此念,纵文赋锦绣,动辄万言,却也只能是使君有意,罗敷无情。

  君不见,无业游民司马相如,家徒四壁,仅凭弄琴传音,便惹得卓文君‮夜午‬亡奔,投怀送抱,羡煞个人!君不见,陆游休唐婉,多年后于沈园重逢,结果唐婉离开他之后,美貌更胜从前,生活越发如意,⾝边又有新的夫君——赵士程相伴。赵士程乃皇家后裔,自然非仕途落魄的陆游所能比拟。红酥手,⻩縢酒,眉梢眼角诉风流,可叹对面非陆游,悔青个肠!该,该,该。沈园相见一年之后,唐婉香消⽟碎,承认吧陆游,这个噩耗让你feelmuchbetter。

  第九节名篇背后

  蒙恬虽为将门之后,却自幼嗜读经书,喜好文学,李斯一篇《谏逐客书》,看得他气回肠。在回咸的路上,蒙恬由衷赞道:“先生之笔,有如天半游龙,非人间所有。此谏书必可流传久远,为后世垂范。”

  听完蒙恬的夸奖,李斯面⾊依然严峻。对李斯来说,把《谏逐客书》写好并不难,他一不小心就把《谏逐客书》写成了千古名作。难的是,要让《谏逐客书》达成它的使命——改变嬴政的决定,挽救他的命运,也挽救那些外客们的命运。作不到这一点,《谏逐客书》就只能是一堆华丽的文字垃圾。李斯才不在乎后世会有多少人来读他的《谏逐客书》,有多少学者为他的《谏逐客书》正义注疏,有多少学子对他的《谏逐客书》逐字解读。他眼中的读者只有一个——嬴政!

  所谓工夫在诗外。别看李斯写《谏逐客书》之时,援笔立就,一气呵成,但他在文本之外下的工夫,蒙恬却并不能知道。也许,在李斯预感到宗室将对外客不利之时,他就已经开始构思这篇文章了。当他象布卢姆一样,在咸街头踌躇徘徊时,脑海里盘旋的还是这篇文章;在放逐的路上,他也没有停止过这篇文章的酝酿。用如此长时间来构思,李斯显然不是在斟酌词句,而是别有考虑。

  首先,他要摸准嬴政的想法,站在嬴政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他的处境,判断他的立场,然后对症下药,务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谏逐客书》不出则已,一出便要正中嬴政的下怀,而不是下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李斯要确立自己的写作姿态,给自己定位。在他面前有两个失败的先例,⾜以令他汲取教训。说起来,这两个失败先例的主人公,还都和李斯有些渊源:一是同为楚人的屈原,一是他的师兄韩非。

  屈原见逐,作离。韩非不用,写孤愤。虽说屈原是怨而哀,韩非是怨而愤,但终究都是在怨。李斯也是有资格怨的,他无辜遭到驱逐,的确是受了委屈,而且委屈还不小。屈原是贵族,可以怨而哀;韩非是公子,可以怨而愤;李斯⾝份虽不比这两人,但至少也可以怨而悲嘛。而如果照这个定位写下去,我们不难想见,《谏逐客书》就将是另外一副面目:我李斯是怎样的劳苦功⾼,和大王共度过多少君臣和睦的甜藌时光,如今受到宗室的陷害,命运如何的不公,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放逐的路上多少辛酸,同行的外客多么凄惨,再加⼊几个老人和小孩的行状特写…诸如此类,这般等等。

  没有人说这样写不行,但从屈原和韩非的遭遇可以看出,哀怨的姿态并不能解决问题。通常来说,怨妇甚至比泼妇更加可怕。泼妇是不会讲理,怨妇是不肯讲理。没有人愿意做出怨气的筒,更别说是⾼⾼在上的君王了。再者,嬴政并非普通的君王,他能⼲出囊扑两弟、囚噤⺟后这样的事来,显见绝非可以动之以情之人。对付嬴政,必须晓之以理。于是我们看到,在《谏逐客书》里,李斯跳出了个人情绪的小格局,也跳出了围观他写字的外客们集体营造的悲伤气场,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克制,站在旁观公允的角度书写谏议,只字不提个人的冤屈、外客的凄凉。在他的文章里,只有⾎,没有泪。

  很快就要面见嬴政,李斯有必要先提前了解一下嬴政对《谏逐客书》的反应,于是问蒙恬道:“大王读谏书时,你可曾陪侍在大王之侧?”

  蒙恬点点头,道:“先生之书,大王击节赞叹,不能释卷。其中有几句,大王更是念出声来,昑叹再三,深有会意之⾊。”

  听到嬴政的反应,李斯兴致好了许多,又问蒙恬道:“吾书你能背诵否?”

  蒙恬有着照相机般的记忆力,当下将《谏逐客书》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李斯面露嘉许,道:“大王念出声来的那几句,汝可还记得?”

  蒙恬道:“记得的。是…”

  李斯打断蒙恬,道:“可是以下三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內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每说一句,蒙恬脸上的惊异之⾊便加重一分。李斯三句说完,蒙恬惊叹道:“先生真神人也。大王昑叹良久的,正是这三句。蒙恬费解,先生何以能未卜先知?莫非这三句话中蔵有什么玄机不成?”

  李斯大笑,道:“你不懂,大王却是懂的。”李斯知道,嬴政看出了他文章中的潜台词,所以才召他面见。李斯加鞭策马,回咸的路还很漫长,而在路的终点,他将站在嬴政面前,把文章中的潜台词一一揭晓。

  想到这里,李斯止住了笑容,重新陷⼊思索。现在还没到笑的时候,对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第十节君臣重逢

  李斯回到咸,顾不上旅途的疲劳,直奔咸宮而去。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已经破产,他和十年前刚到咸时一样,手中唯一的筹码就是一三寸不烂之⾆。李斯站在悉的宮门前,抬头仰望,竟有恍如隔世之感。他终于重新回到了赌桌,虽然筹码少得可怜,他也必须赌下去,如果不赌,便永无翻本的可能。

  郞中令王绾远远见到李斯,忙上去,道:“客卿大人一路辛苦,大王已等候多时。”王绾乃是嬴政⾝边亲信之人,嗅觉最为灵敏,对嬴政的心思也吃得最准。王绾依然称呼他为客卿大人,应该不仅是出于私,而是传达了一种信息——嬴政的立场已经出现松动的迹象。

  李斯心下稍安,随王绾⼊宮,嬴政降阶相。李斯见到嬴政,心中一阵动,跪拜道:“待罪之臣李斯,不意能再见大王,感与惭并。”嬴政赶紧扶起,亲执李斯之手,引其就座。

  嬴政道:“先生⾝处放逐,犹不忘寡人,惠书赐教,实寡人之幸。先生当知,逐客之令,牵连甚广,非寡人之独断也。”

  李斯道:“臣也知此。尽逐外客,谁能得利?宗室和六国也。六国不能为此,则必宗室之意也。”李斯轻飘飘一句话,便将矛盾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将逐客令体现的‮家国‬意志转变为宗室的公报私仇。

  嬴政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展开李斯的谏逐客书,道:“先生之书,寡人读之再三。其末有云,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又云,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再云,內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先生似乎有未尽之意,隐约别有所指,不知是否?此殿中惟你我而已,愿闻先生之见,望先生畅所言。”

  嬴政的语气,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在怂恿。李斯心想,事已至此,也只能撕破脸⽪,正面攻击宗室了,毕竟是他们先把他上绝路,他必须反击。况且,李斯对宗室是曾有过大恩德在先的。

  想当年,宗室站在成蟜一边,联手对抗嬴政。嬴政一怒之下,本对宗室痛下杀手,多亏了李斯的进谏,宗室不光得以保全,而且在成蟜败亡之后,更受到嬴政的重用。而如今宗室居然要驱逐他,把他赶出秦国,这种以仇报恩、以怨报德的行径,让李斯齿冷和记恨。李斯对宗室的厌弃心结,也从此产生,并为⽇后一个左右历史格局、改变历史进程的极重大事件埋下了伏笔。

  李斯于是道:“古训有云,疏不间亲,不议贵。今蒙大王恩准,臣敢不昧死直言,惟大王采听。大王当不难想象,臣所将言者,非臣一己之见,实乃无数无辜遭逐外客之共言者。他们曾经为秦国效忠,并愿继续为秦国效忠。”

  嬴政道:“说下去。”

  李斯道:“宗室所以驱逐外客,其争有三。其争之一,贵之争。宗室,贵族也,外客,多庶民也。轻布⾐,贵族之惯习。宗室与外客同殿为臣,为外客所屈,內心未尝不引为聇,必愿逐之而后快也。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夫贵者,大王之臣也,庶民,亦大王之臣也。大王志在天下,当以德怀天下,如光雨露,遍施万物,无所偏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即谓此也。

  其争之二,公私之争。宗室,以社稷为私物,外客,愿社稷为公器。宗室以社稷为私物,故而必独享,恶与人共。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大王志在天下,当与天下大同。独私一家,非天子之道也。五帝三王,皆以天下为公,非一己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天下无敌,即谓此也。

  其争之三,宾主之争。宗室,以主人自居,视外客为宾,以为召之可来,挥之即去。然而,宗室之所愿,不能为大王之所。臣窃为秦危之,再为大王危之。何故也?今逐外客,外客归六国,一旦用事,必与秦为敌,六国皆怨而伐秦,秦危也。外客即去,宗室见重,用事莫非宗室,则大王仰赖宗室,非复宗室仰赖大王也。势柄倒移,尾大不掉,大王危也。內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即谓此也。”

  嬴政何等聪明之人,一点就通。秦国的政局变化,再没有比他更清楚的了。成蟜谋反之后,宗室开始走上前台,掌握权力。当斯时也,嬴政也确实需要借助宗室的力量,对抗嫪毐和吕不韦。如今,嫪毐伏诛,吕不韦遣归河南,宗室再无对手,在朝中一枝独大。宗室的強大,自然也让嬴政深为忧虑。逐客令原非他的本意,而是迫于宗室的庒力。

  既然要攻击宗室,索便恶人作到底。李斯又道:“宗室与外客,为臣之道迥异。臣请为大王言之。”

  嬴政道:“先生请讲。”

  李斯道:“宗室得与大王同同祖,非大王所赐,天赐之也。即便换个秦王,他们还是宗室。故而宗室只忠嬴氏,不忠大王也。大王赏之,宗室以为份在应得,不能感恩。宗室⾎统,与生而来,夺之不去,大王罚之,不⾜为惧。大王利在有能而任官,宗室却可无能而得事;大王利在有劳而爵禄,宗室却可无功而富贵。宗室与大王,利害相去不啻千万里。而外客来秦,为大王而来,惟大王是从。大王于外客,赏之则喜,罚之则惧,令行噤止,莫敢不从。大王于宗室,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宗室与外客,为臣之道迥异,侍主之道迥异。大王不可不察。”

  李斯一番烈尖刻的言论,让嬴政闭目沉思。嬴政忘不了宗室在他面前的桀骜无状。他们更多地是将他看做是嬴氏家族的一员,年轻而稚嫰的一员,应该教诲,而不是听从,应该训勉,而不是尊敬。在宗室面前,他体会不到王的尊严和体面。

  李斯不安地望着嬴政,不知是祸是福。良久,嬴政睁开眼睛,道:“逐客之令,虽为宗室提议,而定夺在寡人。宗室之臣,素有大功,寡人不忍责之。寡人将除逐客令,尽归外客,使其咸复故位,一如从前。先生也请官复原职。”

  第十一节节外生枝

  李斯知道,嬴政不是不忍削减宗室权力,而是风险太大,有所忌惮,时机也未成。宗室势力深蒂固,不容小觑。废除逐客令对宗室已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果急着采取进一步行动,难保他们不強力反弹。

  嬴政允许李斯官复原职,标志着在这次‮博赌‬中,李斯已经成功翻本。李斯却并不叩拜谢恩,而是说道:“吾王圣明。除逐客令,诚外客之幸也,亦社稷之福也。臣斗胆,请辞客卿。”

  嬴政大感意外,道:“为何?”

  李斯道:“宗室知道因臣之谏,大王乃除逐客令,必然不快,乃至暗暗怀愤。臣请辞客卿,一则示以所谏无关私心,只为秦国也,或有安抚宗室之效。二则事因臣而止,臣即去,也给宗室一个平衡。苟有利于大王,臣虽离无恨也。”说着说着,李斯仿佛也被自己感动。事了拂⾐去,深蔵功与名,何等的境界,何等的飘逸。在这一刻,即便嬴政并不挽留,任他离去,李斯也自觉可以神圣地无悔。

  李斯感动了自己,却未能感动嬴政。嬴政只是平静地问道:“先生辞去客卿,何人可继先生之后?”

  李斯答道:“客卿之位,何须再设,废之可以。一个客字,终有隔膜区分之意,示天下以宾主有分、內外有别也。今外客虽归,心中难免存疑不信,受怕担惊。大王宜安其心,固其志。自今⽇起,再无外客之说,皆一视秦人也。”

  嬴政叹道:“先生识见⾼远,顾虑周全。寡人谨受教,敢不从命。”嬴政召⼊尚书令,吩咐拟诏。嬴政口述道:“李斯来秦,九年有余;辅佐朕躬,尽智竭力;筹划奇策,信是良臣;刚烈敢言,可谓忠君。⾼义报国,力辞客卿。寡人感念,准其所请。股臂折却,痛惜于心。”

  嬴政金口一开,批准了李斯的辞职申请。君无戏言,李斯再想回到客卿之位已经不可能了。李斯匍匐在地,也不知他心中在想些什么,有没有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后悔莫及。

  好一阵沉默,然后才又听嬴政继续说道:“然今六国虎视,天下未定,此特用贤之急时也。李斯智能匡君之失,才⾜定国安邦,寡人久授以大任,今其时也。诏曰:以李斯为廷尉。”

  廷尉,掌刑辟,是秦国的最⾼司法长官。秦国历来以法治国,因此廷尉之职格外显赫,权势仅次于三公,位列九卿之首。李斯失之客卿,收之廷尉,这么算起来,不光是成功翻本,而且还大大赚了一笔。

  嬴政的一转念,让李斯经历了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李斯也知道,今天嬴政给他的已经太多,再向嬴政提任何要求都会显得过分,甚至会招致嬴政的反感。然而,李斯没有见好就收。他还有一桩心事未了,他要恪守自己的承诺,拯救郑国,他不能撇下郑国的死活不管。李斯于是道:“逐客之令,皆因郑国一人引发,不知其人现在何处?”

  嬴政道:“郑国费我钱财,耗我民力,为韩作间,依律当诛。已定于十⽇之后,行枭首之刑。先生何以有此一问?”

  李斯道:“郑国之事,臣也颇知晓几分。臣昧死请,郑国虽为间,然关中⽔渠,耗资亦巨,民力亦用,实不可半途而废。然毕其功,舍郑国不能为。望大王法外施恩,特加赦免,许其戴罪立功。”

  嬴政道:“先生深通律法,精于治狱,当知人君惜赦,所以重法也。况郑国一案,乃宗室一手经办,审之以法,刑之以法,并无可挑剔之处。寡人先除逐客令,已是令宗室难堪。倘再赦郑国,则宗室颜面不能得存,此非寡人所也。”

  李斯还要说话,嬴政却已是一挥手,道:“先生一路跋涉,想也累了,且回府中歇息,有事他⽇再议。”

  李斯于是谢恩告退。在郑国一事上遭到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影响到李斯的好心情。今天实在是梦幻的一天,神奇的一天。短短的几个时辰之內,他从仕途破产到官复客卿,再从官复客卿到晋升廷尉。大悲然后大喜,委屈然后得意。向来冷静的李斯,面对仕途上这一质的飞跃,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歌取醉‮慰自‬,起舞落⽇争光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