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至明日月 至亲至疏夫妻
写文章的人大多清⾼,不管是真清⾼,还是假清⾼,反正一般表扬得不到位,大都要做个“我醉眠君且去”的姿态,以示不屑一顾。当然,清⾼到一定程度也需要个把看客来安慰下,因为那等“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滋味实在难熬。
我自觉算是比较无聇的另类,如果没人表扬我,我会觉得很没劲,像朵费劲巴拉地开了、却无人观赏的花一样,在风里东张西望,摇摆得很寂寥。外人一般是不能够随便強求的,所以強求“那人”每天写完一篇稿子,那人倒是照例地会看,只不过评语如同寿命随岁月流转,一天少过一天。
到如今,我要殷切地问:我写的怎么样啊?他才有个把词从那张铁嘴钢牙里蹦出来,含糊地说个“过得去”也就戛然而止了。我要是再问,这人就振振有辞地说:等我有空再细说吧,你以为恭维人不用过脑啊!
⾼兴谈不上,失落谈不上,悲哀倒也不是,我这厢只剩个哑口无言了。回头想想,这人说的也在理。反正再亲密的关系,⽇子久了总免不了如此。虽说是对人如对花,⽇⽇相见⽇⽇新,也难为人家把你⽇⽇挂在嘴边金口褒奖。毕竟⽇⽇相处不是演戏,生唱一句:“姐小你多风采。”旦回一句:“君瑞你大雅才。”你来我往⾆剑斗得个満天花雨。
如若天天做戏,绝世的名伶也有丢盔弃甲撂场子的一天。不然那段小楼为何半路撇了程蝶⾐,娶了菊仙,想是厌了,心里想过个安安稳稳的⽇子。世上人,连霸王都忍不住要返璞归真,也唯有不疯魔不能火的蝶⾐,才愿意孤独地留在虞姬的世界里。
相濡以沫,到底需要爱淡如⽔。
其实我是今⽇是看了李冶的诗《八至》才兴起这样想头。那诗曰:“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至明⽇月,至亲至疏夫。”
和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的诗不同,这诗语言淡致,平中见奇绝,和诗僧王梵志的《城外土馒头》一样平⽩如话:“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混似不假思索随口而出,却是意味深长得紧。王梵志的诗且放下不谈,单说这首《八至》。诗的前三句是个过场,存在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
层云叠嶂,前三句过后,才显出最后一句峰峦。
“至亲至疏夫。”这话満是经人事的感觉,我觉得比一般的情词情诗要深刻太多,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夫间可以誓同生死,也可以反目成仇,不共戴天。这当中爱恨微妙,感慨良多,寻常年轻小姑娘想说也说不出来,必得要曾经沧海,才能指点归帆。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李冶才宁愿放纵情怀,即使隔了千年,也不能说她的想法就一定消极,反正这世上夫宮缘浅,一世惹桃花的人也真是不少。
李冶即是李季兰,唐朝著名的女道士,和薛涛一样是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说起这个唐朝女道士我就好笑。唐朝的这些女人多半喜挂羊头卖狗⾁,公主好做不做,要跑去做女道士。公主之下风气也松敞,做了女道士,不是有夫之妇,随意和男人不清不楚地往也无人管,要细论起唐朝女人大胆放,比现在倡导⾝体写作的那些女中豪杰还要前卫三分。
李冶十一岁时,被送⼊剡中⽟真观中作女道士,改名李季兰;和薛涛一样,李季兰也有个蔷薇诗谶的故事。说是李才女六岁的时候,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纵横”
她的⽗亲和薛涛的⽗亲差不多,都是又喜又惊,还都有強烈的第六感,立刻预言女儿将是个“失行妇人”⽗亲说“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因为诗中“架却”谐音“嫁却”小小年纪即做如此惊人语,难保以后做出什么事,赶紧着,往道观一送,指望借助清灯⻩卷收收子。
这事反正我左右不信,觉着比薛涛那个事还玄乎。多半是后人附会的。六岁时能有个男的不跟女的玩的别意识就不错了,思嫁,这也太早了吧,难道她妈妈胎教那么成功?还是古代启蒙教育早?
不过李季兰风流放是无可辩驳的。《唐才子传》记载她和当时的名士素有往来,畅谈诗文,席间言笑无忌。河间名士刘长卿有“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囊,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就用陶渊明的诗“山气⽇夕佳”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刘长卿名士风流,当即回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这种⻩段子是属于比较深奥的,我想了半天才明⽩什么意思。不过明⽩是明⽩了,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敢当众和男士开这种玩笑。李道姑的泼辣大胆,让我这个自认开放的现代人目瞪口呆。
不过,我是很喜李季兰的才情的,说起来,她比前朝的才女谢道韫(只昑了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同时代的薛涛,诗才都要⾼许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八至》诗,她还有一首诗是我非常喜的——
人道海⽔深,不抵相思半,海⽔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楼,楼虚月华満,弹着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李季兰《相思怨》
这首《相思怨》深得民歌言语直⽩的妙处,而意境⾼远,又遥遥有《古诗十九首》的古风。读这样的诗不难随着诗意联想到一些画面:⾼⾼的楼宇上接青天,在満天満地的月光笼罩下,⾼楼仿佛是神仙住的瑶台。一个女子在⾼楼上弹琴,曲调忧伤凄清,绵延直⼊虚空,只有相思的曲儿,才会这样续绵长。可是,突然弦断音裂,想必是女子思情切切,再也弹不下去了。曲散肠断,这女子,抚琴独坐,神情萧索,黯然良久。像“海⽔尚有涯,相思渺无畔”这种言尽意未尽的姿态,历来是最有艺术感染力的。
可惜我这个俗人看重的这两首诗,《唐诗鉴赏词典》都没有选。我翻看了手边的《唐诗鉴赏词典》,人家选了《寄校书七兄》这一首,诗曰:
无事乌程县,差池岁月馀。
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这是一首以诗写成的信,是李季兰寄给自己⾝为校书郞(家国图书馆馆员)的兄长的。其中“远⽔浮仙棹,寒星伴使车”两句历来为评家称颂,⾼仲武的《中兴间气集》甚至说“远⽔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就是“五言之佳境”我仔细看了资料,才发现这两句好处不在于用典深巧,而是因为它写的是虚设之景,把其兄长在家国图书馆工作的情景巧妙地艺术化了,赞美兄长遨游书海,苦心造诣,其实说⽩了就和咱们现在常说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差不多意思。当然人家⾼手遣词造句要有技巧得多,不可以和咱们这种大⽩话比。
在这首诗里,李季兰用五古的笔法占去一半的篇幅,后半篇笔法陡变,于狭窄的境地中尽显才气,极尽变化,显示出她对自己才气的自信。陆昶《历朝名媛诗词》赞她:“笔力矫亢,词气清洒,落落名士之风,不似出女人手。”还是很中肯到位的评价。
史载李季兰“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我总爱琢磨她那个“神情萧散”是什么样的神态。是否就像张爱玲⾼昂着头的那张照片的感觉,带着二分傲然,三分落寞、五分萧索,三分眷恋、七分淡漠地睥睨这红尘。
我相信一流的才女,即使隔了千年时光,心智也是有共通的,⾝上流落的气息韵致,像老房子里留下的檀香木⾐柜,总是⾼大沉厚的样式,何时打开来,都弥漫着淡淡香味,有恍惚相识的感觉。
李季兰久有才名,被德宗召见时却已年老,德宗一看,原来是个俊老太太呵,对她慰抚了一番,也就没什么别的想法了。李季兰于是在历史上落得个“俊妪”的雅号。我看这段故事忍不住笑,深深感叹还是张爱玲说得对——“还是出名要趁早啊,太晚的话,快乐也不是那么強烈了!”后来李季兰因朱泚之受牵连,又被唐德宗下令扑杀。想来很可悲。可能的话,女人的一生,还是不要和政治扯上关系。
传说人死前,她一生中经历的事,都会闪电般回放,不知在死前,李季兰回望这一生,想起的人是谁?那晚夜静更深,携琴上⾼楼,她的相思曲又是为谁而弹?
“至亲至疏夫”我想了解她的曾经沧海,往事是怎样的一场烟梦?因为,这样思深情淡的话,不是修道可以修出来的。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