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 第一讲 冤死的晁错(上)

第一讲 冤死的晁错(上)

目录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晁错是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也是第一个被冤杀的功臣。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死得很冤。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为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晁错上书《削藩策》,他被杀就是因为削藩。晁错“⾐朝⾐斩东市”的历史‮实真‬是被骗至刑场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死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死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死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的,而他的这个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他被冤杀了,所以他死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的人就跟汉武帝说过,晁错死得太冤了。邓公是一个什么人呢?邓公当时的官职叫做“谒者仆”“谒者仆”的级别叫做秩比千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相当于副部级。

  吴楚之的时候,汉景帝派“谒者仆”邓公到前线去打仗。当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汉景帝汇报军情时,汉景帝就问了他一个问题,说这个晁错现在已经被朕杀了,吴楚两国应该退兵了吧?汉景帝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如果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就应该知道,所谓吴楚之,就是当时一个叫吴的王国,还有一个叫楚的王国,联合了另外五个王国发动叛

  我这里有一张当时的形势图(见右页):吴国在这儿,楚国在这儿,另外五个‮家国‬在这儿。吴王就牵头联合楚王,然后再联合其他五个‮家国‬,组成七国联军,浩浩地杀向京师。他们当时打出的口号叫做“诛晁错,清君侧”什么叫做“清君侧”呢?就是皇帝⾝边有小人,要把他清理掉。小人是谁?晁错。所以汉景帝就说,既然你们的口号是“清君侧”说我⾝边有小人,小人是晁错,依你们的意见我把晁错杀了,你们应该退兵了吧?邓公说,他们怎么可能会退兵呢?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吴王想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好容易逮着一个机会,你杀了晁错他就退兵了?这是不可能的。邓公还说了一句话。他说,反倒是我认为天底下的人都会因此把自己的嘴巴闭起来。汉景帝就问他,为什么呢?邓公说,陛下想一想,晁错是为什么死的?晁错主张削藩,也就是主张加強‮央中‬集权,巩固‮央中‬
‮权政‬,这是我们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但是,他的计划刚刚实行的时候,自己却被冤杀了,像这样以后还有人说话吗?还有人说真话吗?还有人愿意向朝廷提建议吗?汉景帝听了这个话以后呢,默然良久,呆了很长时间,然后叹了一口气说,朕也是后悔莫及呀!

  那么现在看起来,汉景帝的后悔,我估计还是真的。为了表示这个汉景帝杀晁错是出于万不得已,我们看到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安排了一场汉景帝和晁错两个人喝酒话别的场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恐怕是没有记载的。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晁错被杀的时候,他是不知道自己要被杀的。被杀的也不是晁错一个人,是他们全家。而且诛杀晁错是朝廷大臣正式打了报告的,牵头打这份报告的是三个人,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个张欧的欧就是欧洲的欧,但是据古书的记载,这个欧字应该念qu,应该叫张区。他们三个人是正式向汉景帝打了一份报告的,给晁错拟定的罪名也是很重的。

  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要知道,汉代‮央中‬
‮府政‬实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个宰相和九个部长。“三公”中第一个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第二个叫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是最⾼军事长官;第三个叫做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监察部长——这“三公”合起来叫宰相。“九卿”就是九个部长,里面有几个是叫做尉的。刚才说的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都是尉。尉是什么意思呢?尉就是军事长官。那个时候可能是军警不分,有的是军官,有的是‮官警‬,有的是军官兼‮官警‬。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那就要看他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尉“太”是最⾼的意思,至⾼无上谓之“太”太尉就是最⾼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中”是什么意思呢?中,是宮廷的意思,也是‮央中‬的意思,京城的意思,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同时也兼‮安公‬部长。廷尉是什么官职呢?“廷”就是朝廷的意思,廷尉是管刑法的,管刑事、侦查、判案子,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最⾼法院院长。

  那现在好了,一个‮府政‬总理、一个‮安公‬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这个分量可是很重的。拟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礼,大逆无道”所以当时拟定的处分是晁错斩。斩就是一刀从那儿切下去,是一种很‮忍残‬的刑法。斩以后人没有马上死,还会动,非常惨。这个刑法一直到雍正的时候才废掉。因为雍正皇帝杀了一个人,也是斩。那个人被斩成两段之后,在地上滚,一手蘸⾎,在地上连写了七个“惨”字才断气。雍正皇帝听闻此事后,觉得非常惨,即下诏废除了斩之刑。晁错是被斩的,另外他的⽗⺟、子、家人,凡是没有分家的,统统杀头,所以晁错的罪是判得非常重的。

  我们现在读《汉书》,上面是这样记载的:“错当斩,⽗⺟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当时这个报告打上去,汉景帝马上批了一个“可”字。而晁错的赴死,是晁错事前完全不知道的。司马迁在给晁错作传的时候,用的是这样一句话:“上令错⾐朝⾐斩东市。”从这个字面上看呢,我们觉得好像是汉景帝给了晁错一个面子,让他穿着上朝的⾐服上刑场。实际上不是。如果我们读《汉书》,就会发现《汉书·爰盎晁错传》里写得很清楚,叫做“绐载行市”这四个字是从哪里来的?从《史记》来的。《史记》里也写了这四个字,但司马迁并没有写在《袁盎晁错列传》里面。他写在哪儿呢?写在《吴王濞列传》里面。绐是什么意思呢?骗。也就是说当时这三个人打了一个报告给汉景帝,汉景帝批了“可”以后,马上就派中尉陈嘉,就是那个首都卫戍司令兼‮安公‬部长,驾了一辆马车,找到晁错,说皇上叫你去呢。晁错以为叫他开会呢,穿上朝服,兴冲冲地上了车。上车以后,就被一车拉到东市立即斩。我们现在不知道在杀晁错之前是否有人向他宣读了判决书。但是肯定有一条,就是没有给他自我辩护的机会,当然也没有给他请律师。所以晁错死得惨,死得冤,死得窝囊。

  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给晁错拟定的罪名虽然很重,但这罪名不是晁错被杀的‮实真‬原因。那‮实真‬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主张削藩。晁错非常坚决地主张削藩,而且一有机会就跟汉景帝说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说,削藩这个事儿是晁错一手鼓捣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晁错是不是死得冤,就得把削藩这个事儿来代一下;而要弄清楚削藩是怎么回事儿,我们就要大致地讲一下‮国中‬
‮家国‬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是‮国中‬
‮家国‬制度发生重大变⾰的时期。秦汉之前‮国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国‬制度呢?那个时候也有‮国中‬这个概念,但和我们现在讲的‮华中‬
‮民人‬共和国这个‮国中‬,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国中‬是什么呢?是‮央中‬之国,即当中的那个国。而‮央中‬这个国的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国中‬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做“天子”是这样一个概念。

  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正中的这个地方叫‮国中‬。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包括很多‮家国‬,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也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家国‬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家国‬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这个天下共主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是所谓天的儿子,因此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块土地分封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在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就是说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还给你指定一个‮家国‬元首,这个叫做建。“封”和“建”这两个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封建了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把他的土地再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做家。所以那个时候全部疆土是分成三个层次的治理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家国‬;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这个封建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央中‬
‮府政‬,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府政‬、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家国‬。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有十几年之久。

  秦始皇死了以后,秦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王朝。那么汉王朝建立以后,是实行周朝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走一个中间路线,也就是在‮央中‬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家国‬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央中‬,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主权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不过,汉⾼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的——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说,只有我们姓刘的,作为皇帝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什么,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分界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只可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你可以封非皇族的贵族为侯——刘邦就是留了这么一手。

  后来刘邦去世,吕后执政,就破坏了这个规矩:她就封姓吕的做王,这在历史上被视为政。吕后死了以后,大臣们就起来商量说要把这个事摆平。那么请谁来摆平这事呢?找太尉周。因为周手上有军权。于是大家找到周,说周你来出面,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因为出头摆平了这件大事,所以周是一个大功臣。周是谁呢?周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那位平定七国之的太尉周亚夫的⽗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来,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呢?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二老‬,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也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但他儿子刘濞很能⼲,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当时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央中‬,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做了吴王。

  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了。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啊,你可别⼲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事实证明,后来刘濞是造反了。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还是叫晁错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刘濞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立独‬王国,有‮立独‬主权,有自己的财税,有军队,有领土,有‮府政‬——是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央中‬
‮府政‬的外面,说它能保卫‮央中‬,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何况像吴王刘濞,他处的地方是在现在江苏那一带,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国。《史记》上说“煎矿得钱,煮⽔得盐”当时用的是铜钱,那个地方产铜——大家知道现在江南有个城市叫铜陵,就是出产铜的地方——吴王自己开铜矿,开了铜矿以后他就铸钱,把整个‮家国‬都变成一个印钞票的机器了,所以他有的是钱。另外,吴国地处海边,他可以晒盐。盐在当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商品,很‮钱赚‬的。尤其是边远的地方没有盐——人不吃盐是不能活的——盐可以卖大价钱。所以说刘濞很富有。这样一个‮家国‬在‮央中‬王朝的外面,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所以,‮央中‬朝廷就要抑制它,而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的既得利益,谁会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猫嘴巴里一条鱼、阿狗叼着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汉景帝也很担心,就问晁错,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他们是不是会造反?

  晁错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満的时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満了,他还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晁错这句话说出之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又叫七国之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刘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会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平定之后‮央中‬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武器——没有证据,只有那个邓公说了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了什么事呢?他⼲了这么两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能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的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央中‬
‮府政‬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们缴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不管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给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浒》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有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可以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吗?吴王就⼲了这些事。

  但是,拿这些个事抓吴王谋反,实际上也是证据不⾜的。当然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內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就这么着把楚王给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只能算小节吧,也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啊!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收了钱。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没有反,曹的儿子反了吧?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曾经是藩王,是燕王,封到‮京北‬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已经先死了,由皇太孙朱允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的旗号——“清君侧”就这么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強大了,对于‮央中‬
‮权政‬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会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強大的藩国开刀。就是说对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听说要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谋反的条件的。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被视为谋反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家国‬制度,对巩固汉代的‮央中‬
‮权政‬,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很多人是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采纳。汉文帝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还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错的死都是因为袁盎,可袁盎他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朝廷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明⽩时事,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家国‬要有一个‮家国‬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家国‬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家国‬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的态度比较強硬。

  有一次,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命,由周朝取代商朝——会议主题是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生,就是一个姓⻩的先生——⻩先生,⻩先生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脚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坏,殷纣王再无道,他也是君,所以汤武⾰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叫辕固,辕固反驳道,照你这么说,我们⾼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

  这个事情就不好讲了。你如果赞成这个⻩生,那意味着我大汉‮权政‬是来路不明;如果赞成辕固,那意味着我大汉王朝也可以被别的王朝取代。对这个汉景帝怎么表态呢?汉景帝说,好了,吃⾁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味道。马肝是什么?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还是喝排骨汤吧!汉景帝是比较温和的。窦太后就很厉害了,她就把辕固叫过来,说,你读读老子的书。辕固嘴巴一撇,什么老子的书,那是奴才的书!窦太后然大怒道,你怎么说本太后读的是奴才的书?那你到野猪圈里去,你跟野猪斗一斗,就把他扔野猪圈里头了。最后还是汉景帝塞给辕固一把好刀,辕固一刀把野猪杀了,才保住了一条命。所以说,这个时候整个朝廷里的人的思想是倾向于道家的。

  那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叫“治大国者曰烹小鲜”什么叫做小鲜呢?就是这个小鱼、小虾要怎么做呢?拿一个盘子,放一点油,不要多了,把小鱼、小虾放在里面,弄点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翻个面再烤,烤到酥得骨头都能吃。如果是小鱼、小虾在锅里面,你就不能拿个锅铲不停地炒,否则最后会成什么了,会成渣子。所以,老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你不要‮腾折‬,不要搞运动,你安静一点,安安静静地让它慢慢地往前走。所以说,削藩那是要削的,但不能像你晁错这样急哄哄的,你得一点一点来,慢慢地做。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家认为,这个吴楚之完全是晁错惹出来的祸。本来人家也没有造反嘛,人家都很规矩嘛,该缴的税也都缴了嘛,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了嘛;惟一不合礼节的是吴王没有来朝见嘛。而吴王没有来朝见,那是有原因的。当年吴王的太子进京,和文帝的太子——后来的汉景帝——两个人下棋。两个孩子下着下着不知怎么一下火了,汉景帝拿起棋盘砸过去,结果把吴王的太子砸死了。把人砸死了以后呢,文帝就把吴王太子的尸体弄车给运到吴国去,说给拿回去埋葬。吴王就发脾气了,什么意思嘛,在那儿死的,为什么不能就地埋葬呢?非要给我送回来?他就又把尸体给送回去了。这么着两家就翻脸了。吴王说,我生病了,气病了,我再不上朝了。后来汉文帝也很后悔,就赐了吴王一个几杖,就是一个拐,还说,兄弟你既然年纪大了,就不必来了吧。本来没事了嘛,你现在要去削人家的地,惹得人家造反,那你要担当这个责任。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那就得归结到晁错的为人上了。晁错这一回为什么会招来一片喊杀呢?我认为,不但因为他这次犯了众怒,而且因为他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就牵涉到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且听下回分解,谢谢!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