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5章 圆明园
晚间,久久陷⼊沉寂的圆明园,突然变的热闹起来。
地处北四环的圆明园,往好里说是一座公园,说的实在些是座废墟,虽然⽇间的游客总归是有的,但在⼊夜以后,通常都是寂寞而孤单的。
今天,圆明园却再次被张灯结彩的打扮了起来。
突如其来的热情,似乎令它有点懵,圆门既没有打开,也没有工作人员出来接待,但人们并不在乎这些。
大家只是想要借助它绝妙的地理位置而已。
圆明园距离北大,仅仅相隔一条马路,动的人群霸占了马路,将漂亮的红幡挂在圆明园的围墙上,还有它的铁质大门和门头上,还有它大门前的空地上…
如今的国企和单位,储备最多的除了带单位抬头的信纸以外,就是横幅纵幅和红幡了。但凡是有导领出没的地方,就要挂的红,红火火的。
发展到80年代,已经变成了但凡是有人出现的地方,都要挂的红,红火火的。
更不要说,眼前令人奋兴的祝贺仪式了。
轰
一只一人多⾼的篝火,被浇上了汽油,点燃了起来。
周围有人忍不住,已经是唱歌跳跃起来。
一名外国记者,奋兴的将相机里的胶卷一摁而光,才想起来问陪同而来的国中人,道:“他们的表现,我是说这些⾼兴的人群,他们让我感觉,自己像是置⾝于一场舞会中似的。”
来自中方的翻译心情放松的看着跳跃的人群,笑道:“你看的也没有错。”
“是这样吗?”
“国中人在最近一些年,举行了许多的政治运动,以至于政治运动就变成了他们悉的社方式,年轻人在行游中认识彼此,在圆桌讨论中悉对方,或者在贴横幅的时候互相接触,是很正常的。”
“现在也是一场政治运动吗?”外国记者换好了胶卷,又以人群和篝火为背景,对着墙上的标语一通狠拍。
《为国中科学家喝彩》
《支持杨锐》
《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团结起来,振兴华中》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很快又消耗了外国记者的一只胶卷。
旁边的一名国中记者,又是羡慕,又是鄙夷的瞅了一眼他手里的相机,然后将目光重新放在了自家海鸥的取景器上,等待了许久,才以“团结起来,振兴华中”的标语为背景,拍下了一张照片。
“团结起来,振兴华中”是有出处的,它是当今体坛最喊得出来的口号,正是源自北大生学的创作。
当然,它最初是赠送给男排的,它们在81年的时候,击败韩国队进⼊了世界杯。不过,随着女排创造出“五连冠”的奇迹“团结起来,振兴华中”的口号,就渐渐的变成了女排的专用口号,不仅在80年代家喻户晓,还是女排精神的口号代表。
而今,又是北大的生学们,将这个口号,挂在了圆明园的前方,赠送给了自己的同学和老师的杨锐。
在国中记者看来,这才是值得纪念的一幕。
国中文化,只有国中人才能真正的传承。
国中记者瞄了外国记者一眼,忍着不去羡慕他随意使用胶卷的自由,转而对自己打起气来:真正有价值的画面,只有自己的照相机,才能拍出来。
他留了十张照片,一直没有去用,就等着杨锐出现。
在他的设想中,当北大的生学们拥簇着杨锐来到现场,在篝火后,标语前,将杨锐跑起来的场景,是最值得自己抓拍的。
如果这样的场景出现,他也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将之拍下来。
唯一的问题,就是杨锐始终没有出现。
“杨锐呢?”
“杨教授呢?”
“杨主任呢?”
现场一阵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叫法。
几名记者更是焦急的在人群中打转,没有杨锐的参与,总感觉少些什么啊。
“我们找杨锐去。”不知是谁,振臂一呼,云者景从。
浩浩的人群,便从圆明园,再次转向北大。
但是,即使大家趁机将毗邻圆明园的北大转了个底掉,依旧不能发现并不存在的杨锐。
“咱们去杨锐家里找他吧。”
“谁知道杨锐家在哪里?”
“没有认识杨锐的吗?请杨锐教授来北大啊,大家都是支持他的。”
“估计是预知得不到奖,不愿意出来吧。”
再谐和的团队里,也总有一两个讨人厌的孩子。
一人带点抱怨的猜测,立即被人围攻了。
“杨主任不是这样的人。”
“就是得不到奖,现在也是世界第二人了。”
“至少是今年的世界第二人了。”
“这就是国中人零的突破了,诺贝尔奖要是像奥运会一样,来个金牌银牌和铜牌,咱们也算是得奖牌了。”
纷的声音,让记者们乐不可支的做记录的同时,也是不免幽怨,要是杨锐出现了,这个新闻可就太好了。
可惜,杨锐既没有出现,也没人暴出杨锐的家庭地址。
眼瞅着上千人的队伍,就要这样⽩⽩的散去,突然又有新的消息传来:
“我们上电视了!”
“我们上电视了!”
一台电视,竟然被从家属楼里搬了出来,十几条揷板组成的电线,弯弯绕绕的从家属楼扭到了小场,用以保证这台十四寸的小家伙,能令上千人得到最新的信息。
电视里,赫然就是两个小时前,圆明园的场景。
86年的国中新闻界,几乎是没有直播概念的,摄影师将拍下来的片子送到剪辑室,再由后者将之与主持人的录像带糅合起来,才能形成节目的基础。这个过程,正常也得几个小时的时间。
事实上,新闻节目能够在几个小时內完成剪辑,已然是它⾼贵的跟脚了。
今天的节目,却是比往常的新闻更快。
主持人章凡強抑着自己的情,用尽可能平常的语调,描述着屏幕中的场景,道:“来自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的生学们,来自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此时正殷切期待着诺贝尔奖的消息…大家都很期待,而很紧张…”
这期节目,就像是一个大硕无比的扩音器,将圆明园前的消息,传递到了全市乃至国全范围內。
更多的人骑上自行车,坐上汽车,跳上机飞,直奔此处而来。
“让食堂煮点绿⾖汤…”
“把所有空的教室的灯都打开,请站累了的人进去休息,要谨防出现晕厥等情况。”
“弄一些栅栏,卡住学校內的通要道,也不能让他们走的太轻松。”
“要不要去找一下杨锐?”
“不要,他来了只会更。”
站在教学楼的顶层,几名学校导领快速的换意见,并下命令。
几个人面前的电视机也没有停下来,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更加烘托出紧张而期待的气氛来。
就在所有人都疲倦要死的当口,屏幕突然一闪,再次回到了演播室。
“大家好,我是章凡。”章凡开心的喊出自己的名字,再道:“本台收到的最新消息,本年度的诺贝尔理生学与医学奖,即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颁布。我面前的电话,将为我们带来最新的消息…”
在没有无线耳机的时候,章凡⼲脆就在面前放了一只又笨又大的转圈儿的电话机。
观众们并不介意电话机的大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昅引了过去,就连校园內的声浪,都变弱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