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国语片
这样看完电影正好吃晚餐,回家也不会太晚了,路西菲尔美美的算计的非常的完美。
路西菲尔挑的电影院装修还不错,座位起码是软座而不是硬木板,两人的位置是正中间,不远不近的,最好的位置。
“放映的什么?”顾雅螺懒散地坐在椅子上,背靠着椅背轻松地问道。
“江湖三女侠,凑合着看吧!”路西菲尔嘿嘿一笑道“我们是来感受气氛的,吃过大鱼大⾁,来感受一下清粥小菜。”
邵氏电影一度是香江电影的代名词,从1958——1985年,邵氏共生产一千多部电影,他拥有亚洲最大的影城,推出一系列恢弘的古装宮闱片,⻩梅调电影和武侠片,在银幕上再造一个充満‘古典印象’的国中梦。因而邵氏能够长踞东亚和东南亚市场的霸主地位。这一电影王国,是后来香江电影跻⾝世界影坛的奠基人。
60年代是武侠电影的第一个⻩金时代,70——80年代功夫片的“⻩金年代”
说话当中电影开始了,60至80年代香江邵氏公司出品的电影中,无论是古装⻩梅调,抑或民国轶事剧,甚或抗⽇题材电影,绝大部分都在其清⽔湾片场流⽔线完成。
是以,从画面质感上来说,无论何种类型,总能找到对应的布景来作为解决方案;从影像质感上来说,则切断了观众通过镜头认识实真世界的可能。所有的故事,都天然存在于布景中,银幕上的国中河山,也只是一种浮华的想象。
虽然现如今山⽔是布景搭出来的假的可人是真的,后世山⽔是真的,可人却是假的多。
故事很老套,两人却看的津津有味儿,没有那种男女在电影院约会,发生些暧昧的事情。
顶多是路西菲尔抓着顾雅螺的手不放。两人內心早已不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再说了年龄摆着呢!所以倒是认真地看电影。
故事讲述三姐妹为报仇杀敌,坏人写得没那么笨,诡计和谋一个接一个。大姐**美人计反中圈套,二姐是主角机智卧底,潘紫小妹一直受伤,玄铁神剑磁力惊人。
就像张冀说的,都是盛名所累啊。脸上有了剑疤的罗烈一下子就从愣头青变成大反派了。说是江湖三女侠。最终还是罗烈大战张冀。兵器很牛,強力大磁铁。
三女侠,有两个成寡妇了。剧情颇离奇,只是有些弱智,最后的竹林之战不错。
编剧很有功力剧情颇为曲折,只是有些近于儿戏。兵刃也够搞,最后用木石为兵刃居然搞定了玄铁神剑。中间瑕疵也让顾雅螺他们一目了然,不知是停机再拍还是修复的胶片断了,衔接不自然。最后的竹林大战拍得颇为用心,不过也没啥想象力。
罗烈演大boss好魂销。完全盖过正义一方的魅力,三女侠略蠢…
江湖三姐妹放映完毕后,中间休息十五分钟,两人去了一趟卫生间,影院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都出去放风了。
两人回来坐着闲聊,对于咬甘蔗两人还真做不出来。所以路西菲尔买了些瓜子,顾雅螺抓了把瓜子,悠闲的坐在椅座上,边磕边聊。
瓜子⽪扔在空纸袋里。电影看完后,随手拿走,扔到垃圾桶里。
“下面是放映什么?”顾雅螺随口问道。
“梁祝。”
“⻩梅调经典,很卖座的影片。”顾雅螺想起来道。
这部神话一般的电影。在湾台上映时,连映数月,卖座记录据说保持的二十年,有一位老太太甚至看了141遍,猛人!它之所以卖座,是因为去了湾台的陆大人怀念故乡。多次进电影院,只是为了记歌词。
“依然是国语片。”顾雅螺轻问道。
“对!”路西菲尔不解道“我记得这里不应该是粤语片的天下,我耝略看了一下都是国语片。如有名的《不了情》与《江山美人》都是国语片。”
顾雅螺想了想道“1950至1960年代香江国语文化流行,两岸忙于政治、军事,争斗,香江此时却传承国中文化。
这段期间內,香江在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配合下,因缘际会开创出一段热闹多元的国中文化,对华中文化的传承起了相当积极的贡献。
一九四九年后,陆大与湾台刚形成对立,政治意识形态⾊彩很強,文化也被政治化,如陆大出现宣传⾰命和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形态如样板戏,湾台则是反共文化滥泛。香江适逢两岸非政治文化正处低嘲,又由于接收了大批从海上逃出的文化菁英,在此前以海上为中心的文化活动,遂由海上搬到了这里。
从海上南来的菁英,开始掌香江的文化产业,他们包括:创立明报的查良镛金庸先生;著名作家:倪匡、刘以鬯、卜少夫、司马长风;创建‘东方好莱坞’的邵氏电影公司老板邵逸夫及旗下四大导演:拍⻩梅调、宮廷戏及风月片的李瀚祥、拍新派武侠片的胡金铨和张彻、拍超现实侠片的楚原)等…”
“就如同国语音乐流行一样,这一代人都是从陆大过来的。”路西菲尔轻笑道“哎!螺儿你说百代唱片为什么没有搬去湾台。”
国语时代曲制作中心-百代唱片公司,在海上被新府政接收后,也于1952年到香江重张旗鼓。许多海派时代曲名家,如姚敏、陈蝶⾐、王福龄、姚莉、张露等也纷纷南下香江。
“也许是这里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吧!”顾雅螺猜测道,接着又道“总之这些海上文艺界人才的到来,让这里从原本以粤剧、粤曲为代表的单一广东文艺形态,变成了以国语为主的多元文化。不过可惜…”
路西菲尔接着她的话道“可惜只是昙花一现,已经开始衰退了。在湾台方面,六十年代后非政治的文化创作开始多起来。在香江本⾝,1967年,以粤语为主的无线电视启播,为新到来的粤语文化时开代启了序幕。而明年作为象征的以李小龙为主的功夫电影热嘲,而这些影片大多数都将背景放置在民国初年,內容无非是变种的江湖恩怨、小子学艺,其核心仍旧是对武林,当然是尚未消逝的近代武林的一种想象。和以许冠杰为鼻祖的粤语流行曲的创作热嘲,应时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二次大战后,出生在香江的第一代本土的年轻人已经长大了,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香江的市民电影开始崛起,让国语文化失去了地位。”
顾雅螺就事论事地说道“对新一代观众而言,他们已经对深具移民背景的为上一代所痴癫狂的⻩梅调电影与传统武侠片产生厌倦,更喜十⾜本土化的电影。反映社会,讽刺现实的电影,这说明只有代表原生态的本土文化,电影才能成功。
在这些市民电影中,出现了大量香江街头的实真面貌:人嘲涌动的上班⾼峰、劳心劳力的建筑工地、香江郊区的山地风光,被完整摄⼊了影片镜头。在喜剧外⾐下,许氏兄弟一方面极尽反讽社会心态之能事,另一方面也落力展现基于港香小市民本⾝的语言与形体塑造,讲的故事都是投机心态、为两餐工作、活在当下等主题。这比起虚无缥缈的塞外漠北或才子佳人的江南如画,要来得实际得多。”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很多,一是海上文化菁英虽掌控各领域的文化产业业,却未掌控教育界;港英府政不但取消包括国语在內的非粤方言广播电视,还阻止学校教“国语”
造成了生新代都以讲粤语为主;许多国语文化的內容离香江人的生活很远,如电影中常有风雪中的陆大,却鲜有台风中的香江,难以让港人同感⾝受;加上文*⾰及67年暴动后,港英府政开始积极收纳本土菁英,许多新成长起来的菁英们也因文⾰而不再北望神州,开始认定这里是我家;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也给港人望渴一种自我定义。
港人对这段历史的失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刻意选择遗忘的结果,在建构新的认同之际,刻意忘掉矛盾的历史,是常见的现象,这和湾台本土化过程中,在文化上努力去国中化有相似之处。如湾台,九十年代以后很少看见历史电视剧,多是乡土气息浓厚的闽南语,乡土剧。
说话当中,电影开始了,两人也结束了聊天,在大时代泥沙倾泻之下,个人很难改变什么。
影片的服装和道具真的很漂亮,做了认真的考据,在画面上,片中的季节替,缭绕烟雾,富有东方美术的特质,影片的⾊彩始终维持这⽔墨画似的淡雅。
如此典雅的国中古典情怀,让两人看的津津有味儿,前半部趣情盎然,至于后半部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却是看不到了。
盯着大银幕看的兴头正浓顾雅螺突然紧抓着路西菲尔的手“走!”
察觉顾雅螺的声音冷⼊骨髓,路西菲尔也知道有事情发生,反手扣住她的手,抓着她朝外走去,嘴里低声说道“抱歉,借过,让让。”
ps:感谢sxy1256投的月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