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灵异 > 灵怪笔录 > 205第十七章 第一节

205第十七章 第一节

目录

  见到女鬼此时的模样,王长贵和徐云德也不由的暗自戒备起来。只要发现她一旦有什么异动,便随时准备痛下杀招。

  女鬼在四双眼的注视之下,缓缓的爬起身,非但没有发难,相反却对刘萍深深鞠了一躬,语调平和的说道:“刚才的安魂曲是你唱的吧?”

  刘萍被她的这一举动的有些慌神,急忙开口答道:“不错,是我唱的。”

  女鬼点了点头说道:“真是万分感谢,现在所有的事情我都记起来了,那是两世以前的记忆…”

  徐云德一听,顿时来了兴趣,迫不及待的说道:“那你能给我们讲讲吗?”

  那女鬼稍稍点了点头,随之讲述起来…

  原来,这女鬼的确是张柳绒的转世,而事情的起因却要从张柳绒的前世说起,她的前世也是这孤云焦人士,姓苗名凤玲。当年的苗凤玲生的极为俊俏,她与同镇的赵姓男子相恋,那人名为赵军,家里极为清苦,食不果腹,所以苗凤玲的爹妈都极力反对他俩在一块。

  然而苗凤玲生叛逆,爹娘越是反对,她就越是执意要跟赵军成婚,苗家二老一时也无计可施,后来苗老爷想出一计。他找到赵军,并告诉他有一次到镇南边的山中游玩,不幸将家传的玉佩丢了,只要他能找回那块玉佩,就答应把女儿嫁给他。

  赵军一听,顿时便答应了下来,然而他却不知,那山中哪有什么丢失的玉佩,等待他的却是苗老爷雇佣的杀手,临行前,赵军约苗凤玲在镇上的石桥相见,跟她说自己要出趟远门,大约七八天就能回来,等他回来以后,便与其完婚…

  天真的苗凤玲听了之后,自然是心欢喜,并郑重的说一定会等他回来。但事与愿违,赵军这一去,却使得他们相隔。

  七天过去了,赵军没有回来,半个月过去了,依旧没有人影儿,一个月过去了,来的却是旁人拉回来的赵军尸体!这一事实彻底将苗凤玲击垮,自那以后,她便是茶饭不思,渐消瘦,只是每天坐在桥头,等着那不可能归来的赵军。终于在一个风雨加的夜晚,她再也无法忍受内心的伤痛,跳入了桥下的河中。

  殊不知,赵军虽死,但却从未离开过她,他在山中被杀害之后,魂魄回到了镇上,每守在苗凤玲身边,虽说不能与之相见,但每天可以看到她的音容相貌倒也知足,直到这夜见爱人投河自尽,腹的怨气方才爆发出来,对苗老爷的仇狠冲垮了他的理性,眼看就要化作厉鬼。

  谁料就在此刻,周围突然传来了一阵舒缓的曲调,这曲子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不仅将赵军腔的怨火抚灭,更甚至连他对苗老爷的仇恨也化解掉了,恢复了理智的赵军心如刀绞,在桥上大声呼唤着苗凤玲的名字,但奈何伊人已去,回答他的只是萧瑟的风雨。

  许久之后,赵军终于平静了下来,他低声自语道:“玲妹,倘若你我有缘的话,来世我们一定能够结为夫!此时的赵军已经把一切在了来世,他迫不及待的赴了黄泉。然而直到离去之时,他也没有发现,此刻正有两双眼睛正在桥下盯着他。

  那两双眼睛的主人其中之一便是苗凤玲的魂魄,另一个则是一个老汉。按理讲,人刚死,其魂魄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期,可这苗凤玲为何直接跳过那一阶段呢?原来自当她得知赵军死了之后,心也随着死了,心死之人就好比是一具行尸走,所以生也好死也好对她而言并无两样。

  当时苗凤玲投河自尽,当她的魂魄离了身以后,便被一个老汉叫住了,那老汉对他说道:“你跟姓赵那小子的事情我都看在眼里,我也知道你俩相互牵挂,但你现在绝不能去见他!”

  苗凤玲哪会听进去这些,眼看着爱人就在桥上,说什么也要上去与之相见,可不料那老汉却又说道:“你想害他吗!”

  苗凤玲一听这话,方才停了下来,转身问道:“此话怎讲?另外…你又是谁?”

  那老汉答道:“我是谁不要紧,要紧的是现在赵军即将化作厉鬼,到时没了心,肆意害人,往后便再也难入轮回了!难道你希望他变成那样吗?”

  苗凤玲闻言大惊道:“这…这是真的吗?”说着,又转过身去看了看桥上正痛苦嘶喊的赵军,心如刀割,忍不住的泪落。

  那老汉见状,叹息一声,随之将赵军死后,其魂魄每陪伴在她身边的事情尽数说了出来。苗凤玲听了,更是难掩内心的悲切,抱首痛哭。

  那老汉接着说道:“如今赵军眼看就要化作厉鬼,你若不想害他的话,就不要见他,我自有办法帮他消除怨气,令他早入轮回,从而再次转世为人。”

  苗凤玲虽百般不甘,但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老汉,决定不再与赵军相见。得到了苗凤玲的许诺之后,老汉点了点头,随之便唱起了一首曲调舒缓、先抑后扬的曲子来,并以此曲替赵军消除了腔的怨火与仇恨。

  赵军离去之后,苗凤玲也迫不及待的要去地府,她一心想去投胎,下辈子好再与赵军相遇。但却被老汉拦住了,他说道:“你今生与每与亡魂相伴,且身未死却心已死,所以来世定然短命,更何况一世的姻缘,也并非由前世而定,你…”苗凤玲不等那老汉把话说完,便开口打断道:“不管来世怎样,如今赵军已经去了,我也不能在此多留,万一错开了投胎的时间,叫我俩来世的岁数相差太大可就遭了!谢谢你了大爷…”说罢便不等老汉回话,便也急匆匆的下了地府。

  本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