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首页 > 言情 > 极品鉴定师 > 第八百七十章 屏风

第八百七十章 屏风

目录

  这倒数第二次其实骆天一进来就看到了,这东西骆天不陌生,周伯斋手上就有一件,而且还是奇芳斋的镇店之宝,那就是屏风,这间蔵室的这扇屏风摆在这间蔵室的左边,刚才荆老取东西时就是从屏风后面拿出来的。

  屏风在三千年前的周就以天子专用器具出现,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史记》中也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內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名位和权力的象征。经过不断的演变,屏风作为防风、隔断、遮隐的用途,并且起到点缀环境和美化空间的功效,所以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并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

  古时,王侯贵族的屏风制作非常讲究,用了云⺟、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镶嵌工艺上,用了象牙、玉石、珐琅、翡翠、金银等贵重物品。可谓极尽奢华。然而,民间的屏风制作大都崇尚实用朴素。

  汉唐时期,几乎有钱人家都使用屏风。其形式也较前代有所增加,由原来的独扇屏发展为多扇屏拼合的曲屏,可叠,可开合,汉代以前屏风多为木板上漆,加以彩绘,自从造纸术发明以来,多为纸糊。

  明代以后出现了挂屏,已超出了屏风的实用性,成为纯粹的装饰品。随着社会的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很难把它作为家庭的陈设品,以致其范围逐渐缩小,只有在特殊的文化场所才有它的⾝影,如剧院、茶馆、说书场等。近年来,海內外人士又开始对‮国中‬的古典家具感‮趣兴‬,包括屏风在內的古典家具文化的美感正逐步被人们重新认识,我们希望人们能从传统的屏风工艺中挖掘出新的美感,受到新的启迪。

  这件屏风由四扇组合而成,在每扇屏风上均镶嵌一块玉板,在四块玉板上用阴刻描金的技法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在屏风的背面还有御题诗的楷书释文。

  这屏风是属于揷屏,揷屏是凡屏扇与屏座可装可卸的座屏、砚屏等的统称。明代以前,屏风多趋于实用,被归为家具的一种,主要用于遮蔽和做临时隔断,大都是接地而设。清初出现的揷屏和挂屏,则开始兼有供人欣赏之用。

  揷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各异。大的可以有三米之⾼,多设在室內当门之处,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度;小的则只有二十厘米,就像自己眼前的这一扇屏风,就只有二十厘米⾼。

  揷屏和多扇座屏的作用相差不多,主要是用来挡风和遮蔽,在室內,它又有装饰作用。这种揷屏以双面心为佳,如果是以山水、风景为內容,则更美。由于山水、风景都具有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特点,虽置于室內,却能起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效果,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荆老,这一套屏风是和田玉制的揷屏,在工艺上又属于嵌玉,嵌玉家具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采用玉石材料雕琢成各种人物、圆璧、瑞兽、花鸟等图案,镶嵌在桌案椅凳等家具的表面,起到点缀陪衬作用;第二种则是嵌玉屏蔽类家具,这类家具是将雕琢成各类图案、镌刻诗文的玉片或传世古玉、仿古玉璧镶嵌在硬木制成的屏风类家具的屏心中,屏心的玉雕则是此类屏蔽类家具所要表达的主题。”

  骆天又指着上面的题诗:“这诗是乾隆的诗,玉质为和田玉的中等玉质,如此大的规格,市场价值在百万元以上。”

  荆老连连点头:“骆先生果然是全才,对工艺也了如指掌,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件东西了。”荆老看了看时间,不知不觉中,已经是凌晨三点半了,荆老说道:“真是不好意思,骆先生,我真是老糊涂了,这么晚了…”

  “没关系。”骆天说道:“已经要到尾声了,是不是,我要是就这样回去,只怕也睡不着觉。”骆天看了看自己的‮机手‬,程真的‮信短‬来过两次了,自己只有简短地说明了一下情况:“荆老,这最后一样?”骆天有些迫不及待了。

  荆老说道:“我这就去拿来。”

  这最后一件是一件古琴,在琴的底面刻有“彩凤孤鸣”四个字和一首诗,以及“远炎戊申”、“四梅道人鉴制”等字,在凤沼里刻有“李渔修于冶城”、“崇祯康舞秋曰”的字样,雁足为两只白玉所作。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断、蛇腹断、冰裂断、⻳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舂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不同时代制作的琴各有不同,在琴界有言:“唐圆宋扁。”唐代的琴与宋朝的琴形相比,造型较为‮圆浑‬,一般又在颈、腰內收部分作圆角处理。北宋初年的琴形,基本是模仿唐琴。后来,琴面的弧度渐渐自‮圆浑‬向扁平变化,形成了唐圆宋扁的风格。在长度与宽度上,宋琴的标准范围较唐琴大。有的宋琴明显短于唐琴,也有的明显长于唐琴;在宽度上也是如此。而由于礼教在宋朝的风行,自北宋开始,琴的外形则主要以仲尼式为主。

  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寸尺‬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