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情商
"" "''" "">
老李宽厚地笑了,似乎意识到了我的心境,握住我的手轻轻晃动了下:“小易啊,我已经是个退居二线的人了,不要称呼我职务了。 。t。”
“哎好:“我立马解脫了,恭敬地称呼了一声:“李伯父。”
“哈”老李又笑起来:“小易啊,别叫我伯父,你看,我已经比以前老了很多,你这一叫伯父,我觉得自己更老了啊,我可是不服老不想老,这样吧,你还是让我有些年轻的感觉吧。”
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老李同志不服老,想有个年轻的心情,不愿意我叫他伯父,那我叫他什么,叫他兄弟不行,他比我大那我叫他大哥也不行,他比我大很多,还是李顺和秋桐的父辈如此,只能叫他叔叔了
“呵呵李叔叔。”我叫了一声。
“哎好,好”老李慡朗地笑起来,心情似乎不坏。
老李又坐下来,我也盘腿坐在老李旁边,两人眺望着一望无垠的蔚蓝海面,老李边摆弄着手里的鱼竿边和我聊天。
“小易,很久不见了,现在你在那里做事情”老李说。
“我又回到发行公司了,一直就在秋总手下做事”我说。
“哦”老李显然没有听秋桐和李顺提起过这事,眼神里闪过一丝意外,接着又闪过一丝安慰和⾼兴的神情:“好,好啊,回去了好怎么样,在桐桐那里⼲,还算舒心吗”
老李叫秋桐为桐桐,显得好有父爱啊,我听了莫名觉得有几分感动和亲切。
“舒心啊,秋总对我很照顾”我说。
“嗯桐桐是个懂事的孩子,知道有恩必报应该的。”老李说。
我明白老李话里的意思是说秋桐对我有恩必报,在报答我对她的相救之恩,可是,这话在我听来,却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我突然想起了他们对秋桐施恩求报的事情,想起这两口子到医院我的病床前要我提要求报答我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心里,似乎受人恩惠,给予接受报答,都是理所应当的,我给了你恩惠,你就得报答我,你给了我恩惠,我回报你也是应该的,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
我想了想,说:“李叔,我到秋总那里去工作,并非为了去接受什么报答,只是因为我喜欢那份工作,觉得⼲那份工作更能发挥我的特长,秋总对我的照顾,也并非仅仅是因为要报答我对她的所谓救命之恩,更多是因为我在工作上表现出的能力和业绩
“还有,当初我救秋总,更不是要为了曰后接受什么报答我到秋总那里去做事,要是因为秋总为了报恩而收留我,那我绝对不会去的。”
“哦”老李看着我:“小易,你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在我一直以来的理念中,施恩求报有恩必报都是情理之中的,人之常情,合情合理合乎我们传统的世俗观念即使你是因为想要求报恩而去,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啊,这也是应该的,必须的。”
“李叔,您的观点确实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人世间,还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情结,叫做”我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着老李:“施恩不图报”
“施恩不图报。”老李那浑浊的眼神跳了一下,喃喃地重复了一遍,然后抬起眼睛,看着茫茫的海面,接着又看着我,微笑了下:“小易,你的观点有些脫俗,只不过,我们大家都是世俗中人哟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现实社会里,现实社会中的人,其实都是现实的。”
我笑了下:“李叔,我想说说我的看法,斗胆在您老面前班门弄斧,不知您是否介意。”
“呵呵,说吧,年轻人:“老李看着我:“我倒是有趣兴想听听。”
我说:“的确,感恩情结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围绕着一个恩字,每个人都能表达出一番感慨。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朴素真诚发自內心并带有一种誓言气概的感情,让我们对民族的豪壮发出由衷的钦佩。“对于受恩者而言,极力想要从心头卸掉恩重如山的重负,所以我们才推崇知恩图报,唾弃恩将仇报。
“那么施恩者在文化传承中扮演什么角⾊记得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做好事不留名,当时只是知道这样做是很⾼尚的,但心里却总是放不下,为没人知道自己做了好事而苦恼,最后还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人知道了。虽然当时无法去剖析这是为什么,但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实际上那是一种启蒙教育,是培植国中感恩文化中最为⾼级的一种境界:施恩不图报。”
老李静静地看着我,接着又看着海面。
我继续说:“我们国中人历来重视恩情,所以知恩感恩报恩等多种情感一直是相互纠缠在一起的。有时报恩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时常感叹伍子胥报仇容易报恩难,原因就是在施恩者的队伍中还存在着一大批不图报的人。”
“伍子胥”老李看着我。
“是的,您知道这个人吧”我说。
“这个人是知道,但是,具体的什么报恩报仇的情况就不得而知了说说看”老李似乎很有趣兴往下听。
“呵呵您是在考验晚辈的历史知识吧”我笑笑。
“不是,我是真的不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听人提起过片段。”老李说:“小家伙,说下去说的完整具体一点。”
“好”我于是然后往下讲:“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年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奔波逃命,楚国大军一路追杀不止。伍子胥行至昭关时,遇到了当时⾼士东皋公,东皋公又联合⾝材长相酷似伍子胥的另一位朋友皇甫讷一同制定了帮助伍子胥过昭关的方案,即用皇甫讷假扮伍子胥昅引守关士兵,伍子胥乘乱出关,然后东皋公再凭借同昭关守将的朋友关系去证明皇甫讷并非伍子胥,让所有人都相信这只是一场误会而已。
“事实的确是按计划走的,伍子胥顺利过关了,昭关守将还为东皋公和皇甫讷摆了一桌洒席,向他们表达了歉意,并报销了往返的路费。同时严厉告诫全体官兵,一定要仔细,决不能让伍子胥过昭关。
“但此时的伍子胥并不知道这些,他还是担心追兵会时刻而至,仍然是曰夜兼程,疾行不止,不意一条大江横在眼前。前有大水,后虑追兵,真是心急如焚。此时恰有一渔翁撑船路过,子胥大呼:渔翁救我。渔翁不仅救了伍子胥,并且还为他准备了饭食。
“子胥临去时,解下七星宝剑相送,但渔翁没要,渔翁说得很明白:抓到你比这剑值钱多了,我都把你救了,还要这剑⼲什么子胥说你既然不要剑,那能不能把姓名告诉我,以后一定报答,渔翁又说你是通缉犯,我是同伙贼,用什么姓名,如果以后有缘再相会,只需叫我渔丈人足矣。
“子胥拜谢,转⾝才走几步,又有些担心,叮嘱说如果有追兵,千万什么也别说呀渔翁说这你可心放心,我现在也是罪人,说完跳入江心,溺水而亡。紧接着,伍子胥又在濑水边得到一浣纱女的饱食,同样的叮嘱,同样的结果,浣纱女抱石自沉于濑水。伍子胥感伤不已,咬破手指,血二十字于石上尔浣纱,我行乞;我饱腹,尔⾝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
老李听着,面⾊微微动容,看着我笑了:“小易,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个古老的故事。”
我知道老李是意外于我这种⾝份的人竟然还懂这历史,于是笑笑说:“我这是小时候听老家说的人讲的故事我从小就爱听民间艺人说。”
“呵呵,我小时候也喜欢听说的。”老李似乎觉得这个解释比较合理,比较符合我的⾝份,于是点点头:“嗯继续讲下去。”
看老李趣兴很浓,我就继续说:“伍子胥与东皋公皇甫讷渔丈人浣纱女四人可都是萍水相逢呀但对伍子胥的帮助,却都是大恩,其中东皋公皇甫讷渔丈人是楚国人,浣纱女是吴国人,东皋公皇甫讷是隐士,是学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是知识分子,是受过⾼等教育的人,而渔丈人和浣纱女则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们国域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份不同,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德,那就是施恩不图报
“再后来,历史就按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继续了。伍子胥在吴国帮助阖闾夺得了王位,阖闾又帮助伍子胥攻入楚国,掘墓鞭尸,报仇雪恨。伍子胥此时已是吴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了,于是他开始报恩。伍子胥率军围攻郑国,郑国告急,郑定公宣示:能退吴者,不吝上赏。谁知此时渔丈人之子恰在郑国,持桡径至吴军大营面见伍子胥,伍子胥即曰下令,解围而去。郑定公大喜,封渔丈人之子以百里之地。
“应该说伍子胥算是对渔丈人报恩了。他又路过濑水投千金于水下,适遇浣纱女之⺟在水傍哭泣,问明原由后,军士从水下取金交给浣纱女老⺟资其安度余生。应该说伍子胥算是对浣纱女也报恩了。伍子胥回军时特意从昭关经过,遍寻东皋公和皇甫讷,但都已无踪无迹,远离此地了。”
老李认真地听着,默默地看着我。